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2013-04-07干艳英
干艳英 陈 雯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四川简阳 641400)
骨淋巴瘤分为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和继发性淋巴瘤骨浸润。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少见,传统X线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常常误诊为其它病变。继发性淋巴瘤骨浸润是淋巴瘤结外侵犯的重要部位之一,且患者常有淋巴瘤病史,诊断相对较容易。我国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为6.91/10万,PLB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其临床又缺乏特征性,故临床误诊率较高[2,3]。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LB影像表现,探讨其相对特征性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例PLB患者,男女各3例,年龄7~63岁,平均48岁。均有局部疼痛及软组织肿块,而全身症状轻微,局部骨穿刺活检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及骨以外器官受累。
1.2 方法 采用500mA X线机摄片,东芝Aqution型64排CT机进行扫描,MRI采用东芝Excelar/Atlas1.5T超导磁共振成像。除额骨及下颌骨外,全部行X线摄片,1例行CT平扫,1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5例单骨发生:下颌骨1例次,胫骨1例次,肱骨2例次,额骨1例次;1例多骨发生,位于右侧胫腓骨及左侧胫骨。
2.2 X线和CT 浸润型骨质破坏2例次(为胫腓骨及肱骨各1例次),破坏区内骨质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有轻度硬化反应,并见骨膜反应;溶骨型骨质破坏2例次(肱骨及下颌骨各1例次),表现为片状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欠清,部分边缘不规则,表现为反应性硬化,骨皮质变薄、缺损;硬化型2例次(胫骨及额骨各1例次),表现为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边缘不规则;混合型1例次(为胫骨),表现为斑片状骨质破坏及周边明显的增生硬化反应。其中1例发生于右侧胫腓骨及左侧胫骨分别表现为浸润型及混合型。2例行CT扫描均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发生于胫腓骨的X线平片均见轻度软组织肿块,而发生于肱骨者软组织肿块相对较明显。4例次见轻度骨膜反应,均为长骨。
2.3 MRI 表现骨髓腔见不同程度侵蚀破坏,并无明显扩大,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Gd-DTPA,髓腔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次软组织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次软组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次呈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见骨膜反应,均为长骨。发生于额骨者见脑膜增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PLB起源于骨髓淋巴组织,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组中6例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1.3:1。临床表现不典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局部疼痛及软组织肿块,而无明显全身症状。但PLB治疗后的5年和10年生存率高于继发性淋巴瘤(分别为50%、20%;34%、18%)。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早认识PLB的影像学特点,以便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帮助[4]。
庄一平等根据肿瘤骨破坏的X线形态,将其分为浸润型、溶骨型、硬化型、混合型及囊状膨胀型[5]。①溶骨型的表现为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②浸润型表现为一定范围内弥漫小片状、虫蚀状骨质破坏,边缘不清,周围有轻度硬化反应;③硬化型表现为受累骨大片状密度不均匀增高、硬化;④混合型:表现为小片状骨质破坏区及周边明显的硬化带,骨质破坏区及硬化改变可交替出现,形成多灶多形性的表现。在本组病例中,溶骨性2例次(28.6%),浸润型2例次(28.6%),硬化型2例次(28.6%),混合型1例次(14.3%),未见囊状膨胀型。本组中硬化型2例次,占28.6%,与大多文献报道不相符,这可能与病例较少,缺乏统计学论证有关。
PLB X线及CT骨质破坏表现多样,可呈溶骨型、浸润型、硬化型及混合型等,并且轻重不一。本组中1例X线表现仅见胫骨上段骨质密度不均匀,见环形不完整硬化环。发生在同一个患者,在不同部位的PLB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
PLB MRI表现:病变呈不同程度的髓腔浸润,表现为髓腔内不同形态的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免疫组化表明[6],PLB肿瘤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IL21、IL26和TNF),引起破骨活动增加,可在骨皮质内形成细小的“肿瘤通道”,骨髓腔内淋巴瘤通过皮质内的细小通道在病骨周围形成较大软组织肿块,而骨皮质可以不出现广泛性破坏。与病变区骨质破坏不相称的软组织肿块是PLB的特征之一,影像诊断上须与亚急性骨髓炎、尤文氏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转移瘤、畸形型骨炎等相鉴别。本组中1例双小腿病变影像诊断曾误诊为亚急性骨髓炎,1例额骨病变曾考虑畸形型骨炎。
骨膜反应,多见于长骨,骨膜反应呈层状或条状,可单侧或对称性出现,可完整或不完整。本组5例次发生于长骨的病变骨膜反应均较轻微,发生于额骨者出现明显的脑膜增厚,并呈明显强化,反应淋巴瘤呈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总之,PLB好发于长骨,可单骨发生也可多骨发生,临床表现为局部的疼痛及肿块,而全身症状轻微。影像表现为浸润型、溶骨型、混合型及硬化型骨质破坏,与骨质破坏不对称的软组织肿块,轻微的骨膜反应(以长骨明显),发生于额骨者脑膜增厚明显,脂肪抑制T2WI可有多种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到中度强化,是PLB相对特征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最终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1] Hermann G,Klein MJ,Abdelwahab IF,et al.MRI appearanceof primarynon - 2Hodgkin's lymphoma of bone[J].Skeletal Radiol,1997,26(11):629
[2] Hackshaw AK,Wald NJ.Assessement of the value of reporting partialscreening results in prenatal screening for Down syndrome[J]..PrenatDiagn,2001,21(9):445
[3] Nicolaides KH.Screening for chromosomal defectS[J].Ultrasound Ob- stet Gynecol,2003,21(4):313
[4] 上官景俊,徐文坚,李九文.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5):484
[5] 庄一平,王宏德,施的美.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11(10):614
[6] David GH,Takehiko G,Regis JO,et al.Primary lymphoma of bone:correl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features with cytokineproduction by tumor cells[J].Cancer,1995,75:973 -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