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2013-04-07于世荣栾明霞
于世荣 张 玉 栾明霞
(山东省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山东青岛 266100)
重型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营养支持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早期肠内营养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推广实施。我们自2010年1月起对158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采取微量泵持续、均匀胃肠内滴注能全力,观察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月~2012年9月158例重度脑损伤患者进行观察,年龄22~88岁,男102例,女56例,GCS评分3~8分,其中重度脑挫伤54例,高血压脑出血22例,硬脑膜外血肿41例,脑内血肿23例,硬膜下血肿18例,存活146例,死亡12例。
1.2 方法 对158例患者给予生命体征的监测,维持、控制颅高压,防治感染、应激性溃疡及水电解质酸碱紊乱、高血糖等并发症、合并症。患者伤后24~48小时胃潴留量<150mL时,按照鼻胃管技术将胃管送入胃内,患者转为右侧卧位,同时给予胃复安10mg,以加速胃的排空而有利于胃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内,可腹部摄X线片证实。肠内营养液为能全力,经喂养泵持续滴注,自小剂量开始,第一个12小时提供20%的热卡量,根据患者的耐受量调整,以后每隔12小时增加10%的热卡,直至全量。肠内营养的同时,每日3次给予普瑞博思5mg,吗丁啉10mg,牛黄解毒片3片,以增加胃肠动力,解除胃轻瘫。1、7、14天检测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周径指标变化,观察胃肠道功能状况。
2 结果
158例患者中,其中有132例按照喂养计划在伤后第6天达到胃肠道提供全部营养物质的目的,15例因病情加重(包括GCS评分3分和死亡)出现严重的胃潴留、返流、腹泻,无法耐受鼻饲外,其余11例最迟在第12天达到目的。患者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周径各项指标在第7天略有下降,143例患者第14天各项指标开始回升。
3 讨论
①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体重下降。患者胃肠道灌注急剧减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衡,使胃黏膜血流降低,胃酸分泌亢进,造成胃黏膜损伤,最终形成应激性溃疡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应用肠内营养可以刺激胃肠蠕动的形成和加强,胃黏膜血流增加,使黏膜上皮细胞不会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加强了对黏膜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可中和胃酸、维持胃内正常pH值,有效地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1]。②重型颅脑损伤后下丘脑、脑干等神经中枢受损,致使胃肠道排空和蠕动功能受到抑制[2]。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及时补充必须的营养物质,保证机体各组织器官处于正常的代谢状态,以维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能量供给。③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对肠道黏膜细胞有营养作用,能维持胃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防止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高代谢率和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④胃肠内营养方法简单易行,既能保证有效的营养供应,又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减少了传统鼻饲引起的食物返流、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1] 粱维邦,杨树源,王咀路.颅脑损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1994,2:104
[2] 黄东健.严重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J].肠内与肠外营养,1999,6(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