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左传》看春秋史官的职能

2013-04-07苏喜珍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刘师培太史史官

苏喜珍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早期历史能被后人所熟识,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那些勤奋书写的史官们。在近代有关史官的学术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命题的,就属刘师培的“古学出于史官”。这个命题的学术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汉书·艺文志》、章学诚、龚自珍以及刘毓崧(刘师培的祖父),前人只是片面的或者是或多或少的提到这一命题。刘师培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这一命题。刘师培从先秦诸子学形成的学术文化传统入手,认为“古学”形成于一个以宗教、实验为背景、以“王官”为主体的礼制文化的传统,而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上古社会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他指出“古学”与王官中的“史官”密不可分,并且还指出了史官掌管“古学”产生的利弊问题。刘师培不仅提出了“古学”是起源于史官(支持刘师培这一主张的还有钱穆先生[1]),而且指出后世文学的兴起是对于史官掌握文学的一种反动。刘师培开宗明义地提出:“史为一代盛衰之所系,即为一代学术之总归。”刘师培有《古学出于史官论》及《补古学出于史官论》。就从刘师培的论述以及最后的结论来看,史官在古代尤其是在春秋以前的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先秦时期史官的职能和西汉以后历史中的史官的职能有很大的不同。西汉之后的史官只是一心记载历史,职能非常的明确而且单一。而先秦的史官们常常是身兼数职。要论及先秦史官们的职能,必须要弄清楚史官产生的最早源流,以及他们早期的存在形态。

一 史官的产生及其发展

要了解史官,我们首先必须来看看什么是“史”,有关于“史”字的解释,说法是很多的,最早的对“史”做出解释的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上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中正也。”史官就是记载事情的,这自古以来并没有争论,而对于“从又持中,中,中正也”很多学者有自己的看法。产生争论的根源就在于“中”字。有的人说“中”是中正之说(许慎、徐锴、惠栋),有的说是薄书(江永、章太炎、罗振玉),有的说是盛算之器(吴大澂、林义光、高鸿缙),有的还说是简之象形(阮元、王国维),或者是弓鐟之象形(马叙伦),真是各说纷纭。台湾学者席涵静认为,“史”最初像古代史官双手捧器而祭,后由于笔画简省而写作“史”,但是,史官双手所盛的究竟是什么东西,这就要研究史官的起源“巫”,古代巫史不分家,巫与史在一起工作,了解“巫”字也就可以了解“史”字了。“巫”最早书写就像是巫在神幄中双手奉玉来祭祀神灵。巫在神幄之内,史在神幄之外,史与巫一起工作,那么,史手里捧的也就是用来盛祭祀用品的器皿。所以说早期巫祝史的职能是不分的,他们可以交错执行。但是史官又是怎么从巫分化出来的呢?席涵静教授认为,古代的巫兼职很多,文字产生流通之后,卜筮的巫需要掌握文字来书写占卜的日期、经过以及结果,所以这些精通文字的记载事件的巫逐渐就成为了最早的史官雏形。而商代的贞人、作册就被认为是既能够卜筮又能书写的巫,也就是史。

由上可看,早期的史官是属于神职系统的。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就非常注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进行重要的活动之前都要事先进行占卜,而巫祝沟通天人,擅长于文字记录,于是便演变为史官,即认为史官始于巫卜。巫祝要预示事件的产生,记录事件是否灵验,久而久之,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卜辞就成为了文件,当后代有类似事件发生之时,此文件既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人们根据记载进行活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恶果。据《世本·作篇》中记载:“沮诵、仓颉作书。”宋衷注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领居其职。”古代的人称文字为“书”,“作书”也就是人们说的造字。[2]从记录语言来说,沮诵、仓颉则可以称之为中国见于记载最早的史官了。由此看来,我国史官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而在商代,史官的队伍已经相当的繁盛,陈梦家根据甲骨卜辞总结商代的官职为三类:臣正、武官和史官。其中,史官又包括:尹、多尹、又尹、某尹、大吏;乍册;卜某、多卜;工、多工、我工;史、北史、卿史、御史、朕御史、我御史、北御史、某御史;吏、大吏、我吏、上吏、东吏、西吏。陈梦家把史官分为尹、卜、工、史、吏五类。[3]陈梦家的分法只是从卜辞的解读出发的,关于先秦的文献当中提到商代史官的是很少的。因为商代是重巫文化的,因此史官与巫的工作职能有时候分工并不明确,有可能是由他们交替完成的。童书业的《春秋史》也有同样的记载:“有太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祝史、卜史、筮史、祭史、巫史等,是掌管书记、典籍、历数、地理、掌故、祷告、卜筮、祭祀、接神等事的官;在古代史和巫史不分的;史职最繁。”[4]

而在西周时,史官就已经不仅仅是记录言语的记录官而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并参政议政了。《周礼》中的记载,史官是数量最多的职官之一。西周中后期史官地位开始上升,据《毛公鼎》《番生簋》所载周厉王时期已经设置了太史寮的机构,它掌管着国家的历法、祭祀、占卜、文化、教育等事务,与卿事寮成为西周中央政权的两大官署。卿事寮的长官是太师,为军政首长;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为文职,是神职领袖。统治者不愿因为更换官员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于是这两种职官都是世袭的。据《左传》《国语》记载,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系统。史官见于《左传》的,主要是太史、左史,其次还有卜史、筮史、祭史、瞽史、家史等。其中有世袭史官,亦有难寻世系的史官。另外,还有非史职而治史者。史官从事的治史活动虽有一定分工,但职责是相近的。[5]

我国的史官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更是繁盛,不仅周王室有史官,各诸侯国也有史官;不仅一国有史官,就连各国地位显赫的大臣都拥有史官了。家族史官的形成跟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状况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春秋战国时期,职权大多在各国几位大卿手中,执政大卿的言行对于一个国家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为了记录他们的重要事迹,家族史官就此产生,例如赵简子(赵鞅),为春秋末年晋国正卿,为晋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共献,他礼贤下士,任贤能者,他的家臣很多,像董安于、史墨、周舍都做过他的史官,叫做家史。《史记·赵世家》记载:“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周舍死,简子每听朝,常不悦,大夫请罪。简子曰:‘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尤也。’”[6]这里周舍作为家族史官而出现。卿大夫的家族史官表明了史官发展的多样化。

二 史官的职能

周代的史官,分工趋于明确,并且设置了专门的史官机构——太史寮。在太史寮中供职的有五种史官,即大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周礼·春官宗伯》篇对这五史的职掌是这样记载的: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闰月,诏王居门终月。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执书以次位常……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掌书王命,遂贰之。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7]

《左传》中共见录的史官就有三十多位,周太史有辛甲、辛有、辛廖、叔兴;鲁国史官有太史克、太史固;卫国史官史鳅;齐国史官太史伯、南史氏、太史子余,内史过;楚国史官左史伊相、史碑、史皇、左史老;晋国史官卜偃、董因、董狐、董叔、董伯、董安于、董褐、籍谈、籍游、史苏、史墨、史赵、史龟。这些史官们在《左传》中出现并且其活动一般与政治事件相联系,可见在先秦的时代,史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史官主要的原始职务是观象制历。由于在远古时期的中国,观象制历的技能主要掌握在巫和替这两个社会群体的手中,因此,巫、瞽共同构成了史官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崛起,逐鹿中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大力发展,相应的史官的职责和地位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忠于自己的职责,观象制历、典守档案、记注政事;还凭借渊博的知识,参政议政,协助君王处理国家政务。从上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来看,史官的职能大体如下:

1.记言记行。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左史负责记录君王大夫的行为,而右史负责记录言语。“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礼记·曲礼》)。以文字作记录,这是史官最初的职能,他们就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员一类的职务。作为记录员就要如实的记载历史事件,君王言行,太史要秉笔直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编史修志,秉笔直书,就是为了存史资政,用以借鉴。对于这一点,春秋时期的史官都是理解的,他们不怕抛头颅、洒热血。

《史记·秦本纪》: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6]这就点明了,史官的主要职能就是记事。

历史上有名的秉笔直书的史官有《左传·宣公二年》书“赵盾弑其君”的董狐;[8]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简”的故事里的太史伯、仲、叔、季以及南史氏。[8]可见,做为一名史官忠于事实是多么重要的史德,孔子因此称“董狐,良史也,书法不隐”。作为一个史官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事实,用“实”的精神来记录历史。即使君王有过错,也要以实书写。

《史记·晋世家》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6]可见史官是事无巨细,只要是君王的言行不管是什么原因,什么事件都会记载到史书上。

2.掌管典籍。

据《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这里的终古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史官人名,而太史令,是最早对史官的专称。所谓图法,即指有关君主安邦治国的秘阁典籍,制度文书。[2]

《左传》昭公二年载,晋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昭公十五年载周太史辛有之二子在晋继承籍氏掌管典籍,于是晋有董史;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就曾作守收藏典籍的守藏史。史官掌管历史典籍也成为后人之共识。《孟子·告子下》云:“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9]

晋国史官籍游、籍谈就是因为世代是保存典籍的官员因此而以籍为氏,《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的周景王批驳籍谈“数典忘祖”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8]

杨伯峻注引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孙黶,晋姬姓也。”可知籍氏与周为同姓,“籍”是由于“司典”的职业关系而成氏族标志的。可见保藏国家的典籍是史官很重要的一项职责。

3.占卜活动。

我国早期社会,巫史祝不分,这三种职能集于一人之身,任务繁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职能逐渐地分化,因此,史官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由于史官保藏典籍的职能,他们都是知识渊博,见识深远的学者,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很好的优势,统治者充分地认识到他们的这一优点,因此重用史官,史官地位提高,在以史为鉴治理国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春秋时期,观测天象、制历颁朔之事都有史官来负责。史官们可以对很多事情做出占卜,诸如:戎事、继位、得国、婚嫁、迁徙、梦异等。

《左传》僖公四年载,“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杨伯峻引《晋语·一》云:“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8]僖公十五年载,史苏对于僖公四年的骊姬治乱就做过预测。“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史苏占之。曰:‘不吉’。”[8]

《左传》昭公十七年夏六月戌朔,出现“日有食之”的异常天象,在如何应对此异常天象时最终还是由太史决定:“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祝用币,史用辞。[8]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吴越相争,史墨认为“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并预言“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8]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灵柩中“有声如牛”,卜偃即刻解释为“君命大事,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8]

《左传》闵公元年,晋卿毕万得魏地之赏,卜偃以测字断言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8]

《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6]

《左传》哀公九年载,赵鞅为救郑一事占卜,得“水适火”的卦兆,请史墨、史赵、史龟分别解释,其中二人以为不吉,按传统“三人占,从二人”的成规,决定不救郑。[6]

《左传》成公十六年,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公筮之。史曰:“吉。”[6]

就占卜职能来说,史官们所从事的活动直接关乎着一国的政治。一个国家有军事活动,就需要占卜,预先测试事情的成败。因此,占卜的结果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是关乎一国命运的。古代的人比较重视占卜,较为迷信,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首要的就是占卜。早期的巫史祝职能集于一体,后来这些职能的分化,但是并没有使得占卜这一职能从史官的职能中退出,后期职能的分化只是使得各个职能更加的专业化。

4.参政议政。

这一个职能是由史官们掌握大量的史料这一原因分化来的,这也体现了史官们不再只是背诵史料,记载事实,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政治当中了。由于管理政务需要从过往的文书档案中汲取施政的经验,史官们具有掌管文书档案的特点,所以他们就从记录的后台走到了管理的前台。史官们政治地位的变化也使得他们的职能越来越分化。这时候史官们就是政治的参与者,有时候他们的一句话可以决定政治事件的走向。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均有记载,昭公二十九年秋季,有龙出现在绛地的郊外,魏献子就龙的相关问题请教史墨。史墨从豢龙氏、御龙氏的起源入手,详细讲述了五行和社稷之官的历史渊源。[6]

昭公三十二年载晋国赵简子问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的原因,史墨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五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长位,自古以然。”赵简子得到了统治权,成为了晋国的实际统治者,他为了使自己的政治地位合法化向史墨问关于季氏夺权的事。史墨讲季氏治理政治非常有成效,安慰赵简子,只要好好治理政治,人民是会归服的。史墨作为史官,这个时候不单单是记载史事,办理一些书面礼节方面的工作,他参与政治。[8]

《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6]昭公八年载,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未也。”[6]晋侯与史赵谈论天下的局势,而史赵并不是所谓的书呆子,对于天下的局势他自己也有看法,而且是很有预见性的。

《左传》昭公十一年载,九月,葬齐归,公不慼。晋士之送葬者,归以语赵。史赵曰:“必为鲁郊。”[6]史赵从鲁昭公送葬无悲戚之色判定他将会被赶到鲁国的郊野,不会拥有鲁国。

春秋时期的史官除了上述四种职能之外,还有赐命、册命、预言、制定历法、主持祭祀的职能,有时候还被临时赋予职能。“卿事寮”之下有“诸尹”,“诸尹”中最高的似“太史寮”,亦似不止一人。又有“尹氏”,或称“内史尹”,或“作册尹”等,他们都是执掌典册诏命之类的大官。[4]《左传》僖公十一年载:晋侯使平郑之乱来告,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赐命,受玉,惰。还有襄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襄公三十年载:伯有既死,使大史册命伯石为卿。《左传》文公十四年载: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桓公十七年记载:这一年的冬天出现了日食的现象,但是由于日官没有及时的记载,史书上居然没有。所以,日官也是史官的一种职能。闵公二年记载,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太史也,实掌其祭。”史官的临时职能就更多了,会葬、会盟、聘问、宣抚等一般都由史官代表统治者临时去做。上述这些史官们的职能在春秋时期大多可以说就是集于一身的,史官同时兼任很多的职能,所以,春秋时期的史官们的职能不能片面地单一地研究。

三 结语

史官是记录、保存、传递和传播历史的主要承担者。由刘师培的“古学”出于史官,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古代史官对于中国后代文化的重要性。要了解中国上古的文化系统,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史官文化。史官们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为后代存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由于史官的存在及其职能的不断演化,最终使史官文化产生发展,并且日益多样化。所以上古的史官们除了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之外,无意中使得文化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正如刘师培先生所说,史官们的存在有利也有弊,辩证地说,史官们作为历史的功臣,他们的存在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上级有学而下级无学,有官学而无私学。因此,诸子之学产生于史官文学,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反对史官之弊。从此文化不仅存在于王官,私学相对于王官学开始大繁荣。

史官自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离开过中国的历史,他们勤勤恳恳,用自己的辛劳和知识,帮助国君治理国家,记录几千年的历史,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通过一本本的史书了解我们的先祖。史书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成长历程,是我们先祖智慧的结晶。《左传》所载春秋时期的史官们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群体,春秋史官文化的绵延发展既保存了上古中国文化,更是促进了以后历史文化的发展。秉笔直书的职业准则,尊重史实,以“实”作为书写历史的出发点,甚至不怕牺牲生命也要以实为史的精神为后世的史官树立了职业典范。

[1]钱穆.国史大纲(上)[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张莉.先秦史官制度蠡测[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科学出版社,1956:521.

[4]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4.

[5]崔凡芝.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11).

[6]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1786-1792,179,1635,597,1652 -1653,885,1500,1172,1305,1326.

[7](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9:662,1099,1371 -1374,295,363,1384,1516,489,259.

[9]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10:268.

[10]席涵静.周代史官研究[M].福记文化图书有限公司,1983.

[11]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中华书局,1998.

[12]杨伯峻.孟子[M].中华书局,2010.

[13]崔凡之.晋国史官及其职责[C].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2003.

[14]何洁.楚国的史书与史官[J].江汉论坛,1988(5).

[15]王旭送.春秋时期史官的修养[J].红河学院学报,2006(1).

[16]李孝迁.刘师培“古学出于史官论”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1(5).

[17]许兆昌.史官源流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18]钟其炎.先秦史官的职责及地位变化[J].学术园地,2008(5).

[19]高锦花.先秦史官述略[J].枣庄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刘师培太史史官
刀口
刘师培的 成功“秘籍”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三周的救赎(二)
太史笔
刘师培与何震:名为夫妇,情如狮羊
大师拜大师
尊严
师道二字值千金
行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