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与王维的生态诗学比较研究
2013-04-07逯阳
逯 阳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在中西诗歌发展史上存在着许多相似的情形。研究这些情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西诗歌的异同,构建更为科学的诗学理论体系。盛唐诗人王维与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就存在着可比性。阿诺德和王佐良都认为华兹华斯位进英国诗史前三名,排名仅在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而王维也足可以和李白、杜甫比肩,排列盛唐诗人前三位。王维以其诗歌的“空灵”与“静寂”而著称,华兹华斯则以其诗歌的“清新”和“淳朴”而闻名。两人虽时处异代,却有着同样热爱自然之情。他们歌颂大自然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云霞雾霭。他们寄情山水,隐逸桃园。他们的诗歌语言明丽自然、简约旷达;内容浪漫唯美、富于想象;意境婉转悠扬,韵味无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态诗学思想极为接近:都主张追求和谐自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精神生态、反对物欲膨胀。当然,由于两位诗人时代的差异,信仰的不同,其诗歌中所反映的诗学思想也并不完全一样,本文将分析其生态诗学的异同,并解释其原因。
一 两位诗人的生平简介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生于武则天长安年间,是开元、天宝年间最著名的诗人,当时其诗名胜过李白和杜甫。“唐代宗称王维为‘天下文宗’,唐窦蒙于《述书赋》中也说:‘时议论诗,则曰王维,崔颢。’殷璠于天宝末年编成《河岳英灵集》,其《序》列王维为盛唐诗人之首而不提李白。”[1]王维也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刻画了一种宁静幽美的艺术境界,呈现出一派空灵静美的诗风气象。王维的诗贯通其泼墨山水画法,并通过多种因素的渗透达到一种静穆的意境。
华兹华斯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领军人物,他出生于英格兰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家庭。幼年时期的华兹华斯就成了孤儿,尝尽了寄人篱下的苦楚,转向大自然排遣苦闷。湖区秀美的田园风光弥补了他心灵上的创伤,他清新朴素、热情洋溢的自然观也于那时逐渐形成。华兹华斯在剑桥大学毕业后,随即投身到法国大革命的洪流中,然而革命后期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令他大为失望,于是他携妹与好友柯尔津治一起到“湖区”居住。那里的湖光山色使华兹华斯从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二 华兹华斯与王维生态诗学的共性及原因
华兹华斯与王维都是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真理的伟大诗人,尽管他们来自迥异的文化,却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把自然作为孤独中快乐的源泉,道德的典范。他们笔下的自然都涌动着生命气息,是具有灵性和美感的自然,也是心灵的守护者。两位诗人都认为自然是伟大的,能给人带来欢乐和启迪;作为自然一份子的人同世间万物一样,地位是平等的;人与人应该相互关爱,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形成这种相似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1.社会生态相似。
由于社会变故,诗人的理想和抱负不能施展。王维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节点。隐藏在繁荣背后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百姓生活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特别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时局动荡令王维痛心不已。华兹华斯生活的年代,英国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对当时英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金钱的驱使下,人类绞尽脑汁地攫取财富,社会风气日下。人们看不到自然美景,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华兹华斯较早地意识到了隐藏在工业文明繁荣背后的危机,这令他忧心忡忡。
2.精神生态相仿。
两位诗人的人生都充满着坎坷。王维9岁丧父,30岁丧妻,一生屡屡遭贬。56岁又因安史之乱而不幸陷贼手,被迫充伪职。华兹华斯8岁丧母,13岁丧父。生活的苦难给两位诗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形成了其生命中“我——自我”移情关系的断裂,由此引发诗人对生命本体存在的困顿苦痛。在苦痛中,他们更加积极寻求自然来进行精神解脱。他们都是依托诗歌艺术对主体与自我关系断裂之痛进行修复和救赎。湖区和辋川的秀美风光也让华兹华斯和王维在孤寂宁静中参悟同情和悲悯,诗人内心的伤痛因而得以宣泄和升华。华兹华斯在他的《论墓志铭》中感叹:“在人世间,每个人像云影一样飘过”。[2]
3.宗教思想相通。
王维和华兹华斯选择自然也与他们的宗教思想紧密相关。王维在佛道中求得生命乐土,而华兹华斯则在泛神论中获取人生真谛。“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在宗教思想的引导下,王维在山水田园中寄情托志,消解精神烦扰。在他看来,自然山水如知己,是倾诉衷肠的对象,是慰藉心灵的良伴。所有的烦恼都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化解。同样,在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中,无论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都互相联系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自然“有一些力量能使我们的心受感染”,自然“会用宁静和美打动”人们,能“引导我们从欢乐走向欢乐”。就算是最平凡的小花儿也能给人以启迪:雏菊教会我们“在困难时候不丧失希望”,水仙能治愈心灵的创伤,并“把孤独的我带入天堂”。[3]尽管信奉的宗教不同,但它们所倡导的都是宇宙中心主义。于是,诗人以自然的目的为目的,以自然的尺度为尺度,形成了相似的和谐自然观。
三 华兹华斯与王维生态诗学的差异及原因
王维的时代,尽管也有城市发展给自然和人带来的压力,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王维诗歌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以及诗人超然自得的人生情趣。而华兹华斯诗歌则主要揭示了生态危机,表现了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对人的异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有三个:
1.自然生态不同。
王维所处的盛唐恰逢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温暖期,温润多雨,年平均气温为5.9 -15.7摄氏度,高于现代1-2摄氏度。王维所生活的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冬天无严寒,夏天无酷热,兼有南北自然生态的青山绿水。长安一带八水分流,川原交错,上山下山,松竹茂密,鸟语花香。[4]这些都为王维生态诗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而反观华兹华斯的时代,情况却大不一样。从1550年到1850年之间,全球出现了“相对寒冷期”,有“小冰河时代”的说法。当时英国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得多。同时,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气候更显异常,比如1816年被称为欧洲历史上“没有夏天的一年”。
2.社会生态不同。
王维经历了开元盛世,除后期安史之乱外,盛唐气象令其思想高度自由。生活殷实,休闲时光丰富,有辋川别业,可亲近自然。辋川被王维视为一种乌托邦式的桃花源,他把辋川比喻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和艺术的世外桃源。《辋川集》共包含王维诗歌二十首,尽显诗人“诗意栖居”的闲逸情调。而华兹华斯一生颠沛流离,生活拮据,经历了社会动荡的洗礼和人生苦难的打击。25岁受卢梭思想的启发,早早地回归了自然,对话自然山水长达55年。直到晚年当上了“桂冠诗人”,才过上了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3.精神生态不同。
王维的回归自然是主动的,他与自然的交融也是彻底的。王维把古典生态智慧与诗歌审美意境完美结合起来,用半官半隐的方式解决了“仕与隐”“生活与艺术”及“诗与禅”的矛盾,实现了多重和谐。而华兹华斯与自然的融合则不及王维彻底。原因很简单,在西方,没有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人更多的时候是把自然看成是可以随意征服、随意改造的对象。直到十八世纪末,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才认识到自然具有三重属性:神性、理性与人性,因而,自然能成为拯救现代人的良药。[5]尽管如此,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主体精神还是远远高出了客体。
四 结语
由于两位诗人所处的生态背景既相似又不同,所以其生态诗学也兼有共性和差异。共性体现在主旨上,在诗人眼里自然已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体,而是另一个主体,一个与人类在心灵上息息相通的主体。他们的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都渗透着诗人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和淡泊名利、崇尚淳朴的生态气息。而差异则体现在生态诗学的表现形式上。华兹华斯是批判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王维则是赞美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社会文化繁荣。有了类似王维时代的盛世气象。但同时,也出现了华兹华斯所忧虑的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人际关系疏远、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在全球变暖,雾霾肆虐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华兹华斯和王维的生态诗学对我们都有启示。他们用诗的语言描绘自然图景,书写大地心声,倡导和谐共处,关注人类命运。这对于消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都具有指导意义。
[1]陈铁民.王维孟浩然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郭嘉.英美诗歌精品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黄杲忻,译.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冯文坤.“自然”思微与诗学再识[D].苏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