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肉兼用牛繁育体系建设及创新研究
2013-04-07李有志胡洪杰张叔二山东省畜牧总站250022
李有志 胡洪杰 张叔二(山东省畜牧总站 25002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在饮食结构上已经开始由吃饱向吃好过渡,对奶制品和牛肉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约21.7kg,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而牛肉消费的提升空间更大。因此发展饲料转化效率高的奶业生产和乳肉兼用牛生产必然成为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特别是乳肉兼用牛奶产量比较高、奶质量好,既满足了人民对乳品的需求,适宜做高档饮料奶,又可加工黄油、奶酪等干乳制品。
山东是养牛大省,肉牛存栏780万头,其中西门塔尔牛230多万头,奶牛140多万头,规模和数量均位于全国前列,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养殖效益低仍是制约山东牛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多年来,就如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牛品种专家们做过很多尝试,20多年前山东省就从德国引进肉用为主的西门塔尔牛,并在胶东半岛杂交改良当地黄牛,获得良好效果,深受农民欢迎。近几年,有些农民用产奶性状好的西门塔尔牛与奶牛群混养,产出的奶混合后乳蛋白率和乳脂率等主要指标大幅度提升,既解决了原奶的质量安全问题,又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山东省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目前,根据市场需要和山东省养牛业现状,乳品加工企业对高档原料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户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出生的公牛犊快速育肥也需要从技术上得到根本改变。为此,引进国外乳肉兼用牛先进品种和技术,制定科学的育种计划和方案,加快培育山东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十分必要。
1 国内外乳肉兼用牛的研究现状
德系西门塔尔牛(弗莱维赫)是德国18世纪中期从瑞士引进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开展杂交改良,再与英国爱尔夏和红荷斯坦等进行杂交选育培育形成的,整个育种过程有近 150年的历史。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近30年的定向选育,最终培育出了具有较高产奶、产肉性能和耐粗饲、抗病力强等鲜明特点的优良乳肉兼用型牛品种——德系西门塔尔牛。目前,德国西门塔尔牛基础母牛存栏120多万头,主要分布在德国南部,以巴伐利亚州(约100万头,占80.3%)为主要产区。该品种乳肉特征明显,毛色多为红白花,体型大、额宽、颈短、骨骼粗壮坚实,呈圆型。后躯发达、臀部肌肉饱满、肌肉群丰富。其成年母牛乳房发达、附着好,匀称紧密,平均产奶量7.5吨左右。公牛平均出生重40kg,育肥公牛平均日增重1350g以上,16~18个月平均体重可达700~800kg,屠宰率60%、净肉率50%、胴体出肉率72%,肉用性能等同于肉牛。同时,作为乳肉兼用牛,除了保持了西门塔尔本身的肉用性能外,其乳用性能更加突出,具有牛奶品质好、干物质含量高、体细胞数低等显著优点,综合效益非常高,适合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饲养。据了解,成年母牛淘汰时仍能保持大体型肌肉附着,屠宰胴体重350~450kg,在产肉量和肉品质量上均大大高于荷斯坦牛。
德系西门塔尔牛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在我国是一项新开展的项目,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我国奶牛业和肉牛业整体生产水平将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对乳肉兼用牛的发展很重视,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组织专家多次去德国进行考察,2008年4月1日,全国畜牧总站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农业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德德系西门塔尔牛合作项目启动实施,主要内容是总站负责安排区域改良试验,德方宝牛育种中心负责提供优质西门塔尔牛冻精,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项目全国共安排7个省市先行试点,包括山东、河北、吉林、山西、内蒙、新疆等养牛主产省。2010年1月中德两国农业部一致同意在北京建立“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先期开展“中国牛业发展合作项目”,中方希望引进德方先进的养牛生产管理技术和优良的遗传物质来优化中国的牛奶和牛肉生产体系,以提高中国养牛业的牛奶及牛肉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资源效益,此项合作主要以德系西门塔尔牛的成熟育种体系作为牛种基础,目前项目进展非常顺利。在山东,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的培育早在2007年就开始启动,2007年、2008年,为建设胶东半岛以德系西门塔尔牛为主的乳肉兼用牛生产基地,农业厅专门向省政府打了报告,省政府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批转,省财政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连续4年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2009年9月,为进一步建立完善乳肉兼用牛组织管理体系,山东先后成立了山东省种公牛站有限公司和潍坊市级乳肉兼用牛繁育改良中心,面向全省对德系西门塔尔牛示范养殖和技术推广。省畜牧兽医局也成立了乳肉兼用牛专家委员会,以加强对杂交后代的品种选育和技术指导,制定出台了山东省乳肉兼用牛发展计划。2011年9月,在国家外专局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畜牧总站又组织省内专家前赴德国,开展了德系西门塔尔牛的专题考察和调研,为进一步作好德系西门塔尔牛的改良和饲养试验,从更大的范围做好品种培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止目前,山东省在乳肉兼用牛新品系培育方面成效明显,产业基础初步形成。全省杂交改良西门塔尔牛10万余头,建成了德系西门塔尔牛种公牛站1个,站内有优质德系西门塔尔牛种公牛43头,建成乳肉兼用牛规模示范场3个,存栏杂交一代母牛1000余头,杂交二代母牛500余头,制定出台了乳肉兼用牛饲养地方标准,对德系西门塔尔牛在北方地区的环境适应性研究、繁殖性能及母牛的产奶试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已全面展开。
2 繁育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创新点
建立一个德系西门塔尔牛高代杂交示范场及核心群,初步建立德系西门塔尔牛的育种信息数据库,测算出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本地西门塔尔牛杂交各代次的乳肉产量及品质,制定出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杂交的最佳代次,并制定初步的乳肉兼用牛育种规划。
2.1 优秀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的培育 现代畜牧业发展良种是关键。该项目立足产业实际,瞄准行业发展顶端,创新性的提出培育乳肉兼用牛新品系的理念,利用胶东地区雄厚的西门塔尔牛基础,通过引进德系西门塔尔牛优秀基因,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乳肉兼用牛新种质。
2.2 科学制订品种繁育路线 在杂交改良计划、饲养方案和饲料配方的设计等方面,制定出适应本品种特征的行业技术标准,找出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我省本地牛杂交改良的优选方案。
2.3 开展核心群的性能测定 通过DHI测定技术在德系西门塔尔牛杂交后代群体中的应用,科学的测定核心群和示范群的乳品产量及品质,适时开展产肉性能测定,为该种质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数据。
2.4 建立科学的育种软件系统 按照建设数字化畜牧业管理的要求,研发一套乳肉兼用牛管理的软件系统,主要内容涵盖项目区的牛只登记、繁殖路线、育种方案、牛只买卖、档案管理、检测报告和数据快速查询等。创新点一:首次对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我省本地牛的杂交各代次进行杂交效果的对比分析,筛选最优的杂交改良方案;创新点二:对我省胶东地区多年来西门塔尔改良群体进行再改良的同时,创新性提出开展杂交后代的选育,并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对优秀性状进行固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品系)。创新点三:开展育种的同时,建立乳肉兼用牛的育种信息平台,为该品种的育成及育成后的持续选育提高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3 繁育体系建设的主要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对德系西门塔尔牛应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依托相关企业,通过杂交改良工作的开展,建立德系西门塔尔高代杂交后代示范场及核心牛群,制定杂交牛选育、饲养方案和疫病防治等技术规范。选择部分杂交二代以上的母牛做母本,组建示范场和核心群,利用从德国进口的优秀德系西门塔尔牛冻精,继续进行杂交改良。采用数据信息软件,建立育种数据信息库,把项目区的基础育种信息和后裔测定数据及时上传,以便科学分析制定选育计划。对德系西门塔尔牛三代以内的杂交代次的乳、肉产量及肉品质进行检测与比较,确定该品种对我省本地肉牛的杂交改良效果,并得出杂交的最佳代次,为该品种对全省肉牛改良提供优选方案。
3.1 研究方案 本研究采用检验测量及试验的方法,对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的杂交后代的乳肉品质进行检测;采用示范的方式,扩大该品种牛的影响力,带动养殖户的养牛积极性;采用统计的方法,对德系西门塔尔牛的优秀杂交后代进行登记,为育种做准备;采用文献法,找出该品种牛与其他牛杂交改良的效果,为该品种的改良杂交效果对比试验提供参考。
3.2 技术路线 德系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西门塔尔牛→对各代次个体进行测量测定(体尺、DHI及肉质测定),分析出最优杂交代次→选择优秀个体进行集中饲养,组建示范场,形成核心群及一系列技术标准,进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立良种登记信息平台→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新品种(品系)。
3.3 实验方案 在胶东半岛乳肉兼用牛示范基地,遴选优质德系西门与本地牛杂交一代母牛、公牛各200头进行集中饲养,并以德系西门塔尔牛为父本,杂交一代母牛为母本进行级进杂交,杂交二代出生后,对杂交一代的产奶性能及奶品质进行测定,采用DHI技术,每月测定一次,一年内至少测定7次,以此推算各胎次的产奶量及奶品质,用以判断杂交一代的改良效果。对杂交一代公牛进行16、18、22个月不同时间的育肥,以此判断不同育肥时间的牛肉品质及产量;对不同代次淘汰母牛的肉质、屠宰率及经净肉率进行测定与统计;通过对德系西门塔尔牛杂交后代的饲养管理、摸索出一套适合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本地牛杂交改良的饲养、繁育及防疫的技术标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乳肉兼用牛良种登记平台,为该品种的育成提供数据支持。
4 乳肉兼用牛繁育体系建设前景广阔
繁育体系建设完成后,可以大幅度提高山东本地兼用牛的产奶量及产肉量,提高牛肉品质,形成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将有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形成的新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培育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该品种的优质的乳肉兼用性能将大幅提高肉牛的产奶及产肉性能,预计每头牛可提高收益近千元,山东省胶东地区近百万头的本地牛改良预计产生经济效益愈7亿元。养牛业发展可带动与肉牛养殖相关的饲料加工、饲草种植、畜产品深加工、活牛、毛皮交易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和有关企业职工收入,保持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