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荣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撷菁
2013-04-07朱惠萍指导任光荣
朱惠萍 指导 任光荣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科(苏州215003)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病变[1],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2]。IBS-D 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发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目前,现代医学对于IBS-D 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但葛恒松[3]、周军丽[4]等的研究均表明,中医对IBS-D 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任光荣主任医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为全国第四、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出生中医世家,自小熟读医书,深受吴门医派的熏染,从事脾胃科临床工作几十年,对脾胃病的诊治造诣颇深,笔者有幸师从任老学习,获益匪浅,现将任师论治IBS-D 的经验撷要如下。
1 病机土虚木强为本,湿滞为标 脾属土,喜燥,恶湿。肝属木,喜调达,恶抑郁。两者同处中焦,生理上木能克土。若忧思恼怒、情志紧张,可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而生泄泻。正如《临证医案指南》所载:“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甚也,克脾则腹胀,便溏或不爽。”但是,如若脾土本强,则肝木又如何犯土,正如,张景岳所言:“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郁,未必能入,今即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因此,任师认为,IBS-D的病机主要为:脾虚肝强。这与吴兵[5]等对IBS-D 证候学的研究是相符的。但是,任师通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由于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水湿不化,而湿浊内生。湿邪多变,可从寒化,则为寒湿,或郁而化热,则为湿热,以至于虚实夹杂,病势缠绵。但是任师认为,不管其如何变化,其本在于土虚木强,湿浊内生,故临证时可执简驭烦,驾轻就熟。
2 治当调肝实脾,健脾化湿,用药升降得宜,通补兼施
2.1 调肝实脾,肝脾同治 根据本病的病机,任师认为,其治当肝脾同治,但重点在于调肝实脾,正如叶天士所言:“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也。”补中兼通,使脾能运,才能达到实脾的目的。临证时,任师常用痛泻要方加减,取其疏肝实脾之意。
2.2 健脾化湿,寓补于运 任师强调,祛湿必健脾,正如《吴医汇讲》所言:“盖脾主生化,其用在于健运。”脾气健运,则湿浊可化。祛湿之法有健脾化湿及运脾化湿,健脾化湿,任师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化裁,运脾化湿,任师常用平胃散加减。若湿从寒化,任师常用干姜、苍术、厚朴等温燥寒湿,若湿从热化者,任师常用黄连、蒲公英、仙鹤草清化湿热。
2.3 升降并用,调畅气机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升降逆乱,则发生泄泻。任师谨记古训,处方用药谨遵“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常用党参、白术、黄芪等药以益气健脾,木香、陈皮等和胃降逆,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机得复,则达中焦如衡之态。
3 以人为本,重视饮食、情志等致病因素,加以人文关怀 IBS-D 的患者对冷、辣、高脂及高蛋白的食物常不耐受,任师对此类患者的饮食指导意见为:自我调节,以适度为宜,即患者食后若无不适,可继续进食,若有不适,则应停止食用。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之”,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则易加重病情。因此,任老重视对IBS-D 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4 典型病例 余某,男31岁,工人。主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年。2008年10月肠镜:全结肠及直肠未见异常,钡剂灌肠: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曾服用复方乳酸菌胶囊,但效果不佳,后服用中药调肝实脾得效。
2009年1月12日,患者近三年来反复出现脐周腹痛、痛后即泻,水样便,色黄,泻后腹痛缓解,无粘液血便,无发热,伴有胸胁胀痛,口苦、失眠,工作紧张时症状加重,舌淡苔薄黄腻,质胖边有齿痕,脉濡。此为肝失疏泄,脾胃虚弱,治拟抑肝扶脾,理气涩肠,方选: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左金丸加减:药用:白芍、陈皮、防风、白术、党参、茯苓、石榴皮、金樱子、蒲公英各30g,吴茱萸3g,黄连5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服药后患者腹痛腹泻明显缓解,无胸胁胀满,继予以调肝实脾,运脾化湿治疗,上方
加减出入治疗半年后,症状缓解停药,停药后随访半年未再发病。
按语:该患者素体脾虚,加之工作压力大,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以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而生泄泻,加之日久失治误治,而致湿邪化热,故任师采用痛泻药方+四君子汤疏肝实脾,左金丸+蒲公英清化湿热,石榴皮涩肠止泻,金樱子理气止痛。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062-1065.
[2] 王红兵,张声生,李振华,等.3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证候分布与不同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8-20.
[3] 葛红松.辨证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2例[J].陕西中医,1998,19(7):311.
[4] 周军丽,张颖.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5,21(2):16-17.
[5] 吴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性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7,26(5):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