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病的防治
2013-04-07张俊英,刘智辉
仔猪腹泻一直是困扰养猪业的难题,造成猪群生产缓慢,饲料转化率低,疫病防治成本增加,直接影响养猪经济效益。初生2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30%~80%,死亡率45%~90%。猪场在仔猪腹泻疫病防治中,应根据疫病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有效应对。
1 流行病学
仔猪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季较多,全年发病率平均为40.6%,死亡率平均为76.6%,仔猪多在出生后3~30日龄发病,死亡多集中在3~14日龄。通常在环境变化较大、开始饲喂饲料、母猪乳汁稀薄的情况下发病,疫病反复,周期为2个月,疫情持续4个月,治疗效果不显著。不同圈舍发病之间传染性大,窝内通常一个发病,全窝发病。病猪先期腹泻,食欲减退,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水样、黄绿色或灰色,气味腥臭,慢慢脱水消瘦而死。
2 防治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很多,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突出特点和重点,有效应对。在综合防控措施中,除了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和保证圈舍环境温度、湿度、通风等适合仔猪生长外,猪应根据全年4次监测结果,把疫病防控重点放在免疫预防和治疗上。
2.1 开展免疫监测
抗体监测可以评估猪群健康状况、透视猪群免疫情况、预防猪群发病。应及时准确掌握仔猪腹泻病和猪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其他疫病的抗体水平,判断免疫效果,更好地找到免疫时机,一年两次开展仔猪等其他疫病抗体监测,分析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及本猪场使用仔猪腹泻病疫苗情况,判断目前使用疫苗免疫效果。
2.2 科学免疫预防和药物预防
猪场采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接种防治猪病毒性腹泻,效果较好。在猪后海穴(尾根与肛门正中凹陷处)注射接种。妊娠母猪产前30 d接种4 mL,<25 kg的猪接种1 mL,25~50 kg的猪接种2 mL,>50 kg的猪接种4 mL。接种后15 d产生免疫力,免疫持效期母猪为1年,其他猪为6个月。此外,给3日龄仔猪注射血多素或右旋糖酐铁、铁钴注射液(葡聚糖铁钴注射液)2 mg(含铁100~150 mg),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液1 mL,即可防治营养性血和缺硒引起的下痢。
2.3 积极治疗
仔猪出生后及时口服抗生素,发病猪主要是由于腹泻引起脱水以及酸中毒引起死亡。对于发病猪要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脱水严重的可采取腹腔注射进行补液。口服补液盐由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葡萄糖组成,具有补充水分、电解质、调节酸中毒和补充营养的作用。应用时每25 g加水1 000~1 500 mL,任其自由饮用或灌服,灌服量4次·d-1,用量为轻度腹泻50~80 mL,中度脱水80~100 mL,重度脱水100~130 mL,总液量要求在4~8 h内用完。
2.4 加强日常管理
饲喂全价饲料,确保饲料没有发霉变质。做好猪舍保温,及时清理粪污,保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提供优质、卫生的饲料及饮水。断奶初期饲喂不宜过饱,由少喂勤填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严格落实消毒措施,严格实施引种隔离,坚持自繁自养。积极推进疫病净化工作,做好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及其产品要严格采取“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措施,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