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下农民增收致富路径探源——以杭州市为例
2013-04-07郁颢
郁 颢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在2012年中央经济会议上,明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将成为未来我国的经济热点,而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功能是聚集和扩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引起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经济社会的结构、功能的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对于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人均生产总值迈入1万美元的杭州市来说,区域内东西资源差异、发展差距,就像是全国的“缩微版”,在城镇化的大力推动发展下,其农民增收致富路径探源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杭州市部分地区农民致富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为强力推动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杭州市农民收入和城镇化现状
2010年,杭州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 0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 186元,城市化率已达到69.5%。预计到2015年,杭州城市化率将达到7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会达到20 000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则达到6 000元以上。杭州市城镇化发展走出了“强城带乡,强工补农”的道路,2011—2015年,杭州市每年拨出10亿元投资下属5县,杭州市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工业化提升的重要时期,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基础更好,条件更好,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缩短城乡之间差距,而关键就在于让农民增收,实现真正富裕。
2 杭州市农民增收致富路径探源
2.1 依托自然资源创业致富
杭州市各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农民可以充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当地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等方式实现创业致富。并且杭州市区内分布着大小各类水库,库内一般水流平缓,水质较好,能保持一定流速,野生渔业资源丰富。农民充分利用天然优势,在水库库区投放花鲢、白鲢等多类鱼苗进行人工养殖,既合理利用了水资源,又能带来很好的收益,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创业致富。
杭州市地理位置特殊,丘陵分布广泛,其又多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成为了一种过渡类型地貌单元。大多数丘陵由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构成。杭州市农业相关部门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发现这些丘陵虽然都由剥蚀侵蚀作用形成,但仍有大片宜农荒地可以开发,加之丘陵地带气候适宜种植黄花菜等作物,是农民的希望之田[1]。
2.2 依托政策支持创业致富
随着《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出台,杭州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现有百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门类齐全,组织规范,走在了浙江省的前列。农民多是以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开展生产[2-3]。以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模式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互助服务,使农民由分散经营走向联合与协作,提高了其竞争力和市场主体地位。杭州市现有林地面积116.91万hm2,森林面积108.45万hm2,活立木总蓄积4 349.72万m3(其中森林蓄积为4224.02万m3),森林覆盖率达64.44%,森林产生综合生态效益价值461.58亿元。杭州市大部分区、县(市)集体统管山比例均在50%以上。按照中央“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的要求,结合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杭州市开展了以推进森林资源流转、盘活森林资产、转变经营机制为核心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在淳安、临安、建德、桐庐等县(市)开展了以均股均利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分配到户。临安市潜川镇青山殿村坐落在青山殿水电站库区柳溪江下游,共481户1 305人,全村由青山殿、过水、高坪、鱼潭四个自然村组成,山林面积1 732 hm2,其中,公益林面积 672 hm2,经济林面积1 060 hm2。农民每年可获得公益林195元/hm2的补贴,在经济林的发展上,以杉树、松树和毛竹为主,以毛竹为例,卖出的价格约为0.7元/kg,纯利润约为0.32元/kg。
2.3 依托精英带动创业致富
从各地的调查可知,农村致富带头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人:担任过村及乡镇一定职务的、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学过某些实用技术的人;曾经在企业从事过采购、供销等与外界联系较多的人;在父辈从事的行业基础上发展壮大的人;外出打工、知晓或掌握相关销售渠道的人;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从事某行业,自己跟着在该领域成功者学习过的人;家族或同学、同乡从事某产业且有一定的规模,自己跟随发展或从事相关产业,努力后创业获得成功。
农村精英的创业过程就是不断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他们的能力提高大都伴随着新技术的引进和新品种的生产开发,他们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周围的群众起着强烈的示范带头作用和一定的社会扶持作用。他们的成长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带动行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其他农民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和农户共同富裕[4]。例如,桐庐县富恒蛋鸭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6月,是在乡村企业家庞龙的带领下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由最初的37户发展到现在的87户。现生产的鸭蛋等产品除在当地畅销外,还销往苏州、杭州等地。
2.4 依托文化传统推动创业致富
文化传统不仅能为区域现代化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而且能使一个区域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一个区域的人们形成较高的文明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形成该区域特有的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观杭州文化发展的历史,受徽商和浙商文化的影响,重商的地域文化传统一以贯之。源远流长的重商区域文化传统和浓郁的商业气息,流淌在杭州地区人民的血液之中。这对接受到此类文化熏陶的农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素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了部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在增收致富过程中起到内在推动作用[5-6]。
逐渐开放的环境和便捷的通讯技术,使得原本闭塞的农村也逐渐了解和掌握了信息、技能,又受到杭州当地重商文化的影响,这些都为实现创业致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2.5 依托城镇化发展创业致富
加快农村城镇化已成为启动农村市场的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更为重要的是,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7]。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办店、开办工厂和外出务工的农民而言,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就业选择[8-9]。同时城镇化带来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的完善,消除了农民创业中的后顾之忧。
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农民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区位优势、人口数量多、集聚能力强等有利条件,纷纷加入到开店经商、开办宾馆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潮流中,增加了自身的收入,带动了就业,进而实现了农民的致富之路。
3 农民增收致富中存在的问题
杭州市虽然涌现了一批增收致富的典型,成功探索了增收致富的新模式,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农村经济基础普遍较为薄弱
在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与城市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缺少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的状况,造成产能低,就业岗位不足,消费也难以旺盛。其次,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且调整缓慢。农民经济总体仍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农业经济为主,初级种养业占较大比重,大部分种养业规模还不够大,技术含量低,从而决定了其在产品改良、新产品发展上的滞后。而二、三产业也因为技术、交通、人才、信息等条件的限制,结构升级与优化受到严重约束,往往停留在小规模、小市场、低水平、初加工的阶段[10]。这样的经济环境反过来又造成信息进一步闭塞、人才大量流失、增收致富渠道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农民经济迅速壮大、脱颖而出的难度可想而知[11]。
3.2 多数农民自身素质存在局限性
由于历史原因和周边的经济发展状况,大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素质普遍不高,观念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为严重,缺乏市场经济的意识和头脑,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市场竞争理念。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多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浓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劳作型工作,且农户的组织水平较差。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即使当前国家积极投入资金和技术来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产业发展,农户也难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体系,这一情况使得农业的产业链狭窄短小,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联系薄弱,严重削弱了农业产业的竞争力[12]。短时期改变传统的产业观念很难,即使部分农民自身的意识已经转变,也往往由于自身综合能力有限而找不到增收致富的门路或由于缺少实践能力而影响致富效果。农民整体增收致富素质的局限已从根源上延滞了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步伐。
3.3 人均耕地的相对匮乏
杭州市各区、县(市)大多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山多耕地少,部分县(市)甚至是七山二水一田,不少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往往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如临安市於潜镇英公村农民人均耕地仅为66.7m2。再加上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劳动力转移也十分困难。部分乡村虽有一定的山林地,但由于地势险要、山地贫瘠,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或者因为国家对生态的保护,不允许开发。少数靠近高速公路、交通相对便利、风景优美的村可以依靠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创业致富,但大部分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繁的乡村,因为人均耕地的相对匮乏导致增收致富的路子相当狭窄。
3.4 政府资金有限,使用结构不尽合理
资金有限,而农民基数又大,需要扶持的面就很广,对于所有农民长远投资就比较困难。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服务价格较为昂贵,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中长期资金需要也越来越旺盛,由于缺乏金融资金的投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中,并明显限制了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许多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远的投资。实际情况是部分乡村还只能靠传统的“种粮”业来维持简单再生产。
再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由于生产开发性项目比较繁琐,有时不能立竿见影,甚至存在风险,因此,在申报项目时,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与增收致富密切的生产开发性项目偏少,导致扶持项目对农民增收致富的推动作用有限。甚至演变成有的村有好项目但缺乏资金、而部分村却反复搞重复的建设。
4 农民增收致富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杭州市农民增收致富的现状,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从而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具体目标和远景目标的实现。
4.1 完善培训教育,促使农民培训教育专业化
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促进其增收致富的基础。首先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在人员、资金和服务方面的投入,创新培训模式,努力改变目前多头、分散、重复、低层次、低效能的培训方式,大力整合培训资源,进一步健全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运作机制[11,13]。同时有必要加大与高校、培训单位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力度,丰富培训方式与内容,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分类指导。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致富能力。
4.2 完善激励机制,促使激励引导多元化
要使农民增收致富,激励引导机制的作用显而易见。应结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丰富激励引导方式,促使激励引导方式多元化,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一是可以加大对农民增收致富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激发其他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二是可以适当对致富模范和致富带头人进行奖励。鼓励其带动周边其余农民共同致富[14]。三是可以举行适当形式的农民增收致富现场会、“比武”大赛,促进农民间致富经验的交流,激发增收致富的动力。
4.3 完善创新机制,使农民创新普及化
无论是发展精品农业,还是高附加值的二、三产业,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应用和普及。加大与科技部门、农业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大在农民中科技传播、普及力度;加大与科研机构或相关企业的沟通联系,鼓励引导农民企业和农村组织购买、学习应用先进科学技术[15]。各地政府应鼓励和帮助农民建立或参加各种类型的技术推广组织和专业协会,在生产中学习创新、在创新中实现致富。力求通过先进科技的普及与革新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4.4 完善引导机制,使产业发展规模化
产业规模化对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毋庸置疑。要完善产业引导机制,促使农民产业发展规模化。首先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各地农民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实现地区3大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其次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和扶持地区内的支柱产业、朝阳产业、农村集体产业,促进相关产业和组织的发展与繁荣。第三要加快优势产业的系列开发,带动优质的产业基地建设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使产业发展逐步走上面向市场、巧用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路子,形成明显的专业性、商品性和规模性,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走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道路。这样就为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系统化的保障和全方位的支撑。
[1] 朱明芬.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杭州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3):25-34.
[2] 栗滢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5-7.
[3] 曾武清.农民增收致富方法与技术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苏永红,羊乃书.城乡统筹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策略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117-118,120.
[5] 尚丽华.加快新形势下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考 [J].前沿,2012(14):124-125.
[6] 刘传江,郑凌云.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梁贤,林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创新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12):5-6.
[8] 洪本祝,陈爱贞.城镇化与“三农”问题解决[J].财贸研究,2005(4):24-28.
[9] 梁春梅,肖卫东.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8):102-106.
[10] 陈晓燕.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52-53.
[11] 李瑾,孙国兴.天津都市农业和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4):52-56.
[12] 王洁,路斌,许俊峰.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研究[J].乡镇经济,2006(9):17-20.
[13]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4] 邱国鑫.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6(9):27-28,36.
[15] 朱富荣,沈可东.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思路和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