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大学文化对我国大学文化研究的启示

2013-04-07薛绍聪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文化

薛绍聪

(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大学文化是大学内部的各种规范、价值、习惯、信念的集合和模型,为指导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解释大学内的各种事件及行为提供框架和参考。①Kuh,G.D.,and Whitt,E.J.(1988).The Invisible Tapestry:Culture in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ashington,DC: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研究大学文化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研究不同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个体(包括大学生、大学教师、大学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换句话说,研究大学文化可以揭示在多元化价值体系、文化背景下,大学成员们的行为方式和大学的组织方式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存在,承担着教育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社会服务及社会批判、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重责任。大学文化体现着不同的办学目的和特色,显现出各自独特的精神风貌,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教育传统,而这正是各大学之间相互区分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我国大学文化的研究应该持有何种价值取向,是将重点放在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建设大学文化,还是放在人才的培养,着重发展大学人的主体性?西方大学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当前它们所遇到的各种挑战给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一、西方的大学文化

回顾西方大学文化的发展进程,研究者发现,有三方面的因素对于构成大学文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一是学术自治和教学与科研的自由。某种程度上来说,知识是在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学术自由非常有必要。②Terence Karran.Academic freedom in Europe:Reviewing UNESCO’s recommend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57,No.2,June 2009:191-215.学者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自然要与政府和一些官方机构的观念产生冲突。学者和研究者们必须为科学发现负责,如果没有他们,知识不会被更新,人们的生活也不会如此便利和舒适。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大学教师和学者们为此而斗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自启蒙运动开始起,西方各大学就曾多次为能拥有自已的权利而争取政治自治;而追求经济自治,不仅仅是关注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还要通过经济自治引导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总的来说,西方大学所宣扬和保卫的这种自治是学术的独立和自由,这也是他们主张的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第一原则。③Terence Karran.Academic freedom in Europe:Reviewing UNESCO’s recommend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Vol.57,No.2,June 2009:191-215.

二是知识的传承,尤其是普遍的文化知识的传递。虽然“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泛科学主义的倾向”④高旭东:《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2 期。,然而,知识的普遍性源自于完整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大学的知识发展导向为知识的整合性和学科多样化发展。一方面,综合性大学一直致力于探寻关于人类自身乃至整个世界的观念的整合性知识,换句话说,就是探寻某种文化的根源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其知识体系很快发展为多个分支,形成了多元化的学院和学科。这种基于人类学基础的知识本身,要求大学不能只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提高就业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提供高等文化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应该发挥三个方面的功能:激发大学生个体从事科学研究;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准备;使大学生获得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的高等文化教育。

第三个方面,大学作为“共同体”存在。“学术共同体”在西方大学生活中很普遍,此概念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ac scholasticorum”,与其说是教师与学者的共同体,不如说它揭示了大学生活的本质特点:几个世纪以来,大学都是作为一个共同体(community)存在的。在大学这个独特的社会中,人们互相沟通与交流,不断创造并继承着各种文化知识。首要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是一个让世代相传的知识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手段或者场所。因而,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它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们通过个人努力和能力进行学习的地方;其次,大学也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在这里,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和传统。

二、西方大学文化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西方大学文化的改革对大学文化的几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是关于自治的曲解,这源于人们社会责任感的降低。自治总是被误导成为“组合主义”或者“统合主义”(corporatism),成为了外部社会的绝缘体。在这种歪曲认识下,大学如何发展演变并不是取决于社会对教育和研究的需求,而是更多地取决于特定团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这并非基于功利主义,而是要为大学里的教学与科研寻求一种社会关联。这也并不是质疑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但在众多基础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的现状下,随着经济驱动型的应用性研究的发展,基础研究正面临着被淘汰和抛弃的局面。笔者认为,无论是为人类自身谋求发展还是考虑经济需求,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是能够一直激发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其次,教的自由与学的自由并重。在大学国家化的背景下,虽然倡导所谓的价值中立,但除去其伪装,这种价值中立的教育实际上却是将某种世界观强加给人们的一种手段。教育的自由包含两个方面:教的自由与学的自由,这意味着不仅要有建立教育机构制度的自由和教师教学的自由,同时还意味着学生选择的自由和机动性。这就需要平等对待教育机构和学生,既要注重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自身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权,即要避免强调各机构自身的制度和价值,而忽略学生选择的自由。研究表明,具有自主权的大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坚持并获得成功,大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行为取决于他们的文化主体性,而非取决于大学的制度文化。①Leonard B,Janice R.Linking study behaviors and student culture to academic success among Hispanic students.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4,28:281-295.

第三,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人文教育涉及到对大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文化的教育。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教育专业化,人文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学教育受到了多方的批评和质疑,因为大学培养的各种人才和专家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来说是有能力的,但是却是文化缺失的。我们不能忽视甚至排斥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和社会的基本知识和答案,为大学毕业生掌握和理解社会生活、完成自己的使命提供了帮助。因此,应该积极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最后,大学“共同体”的新发展。目前,由于终生学习的发展,各个年龄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人纷纷来到大学这一“殿堂”,使得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成分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不仅包括进入大学追求学位的人,还包括那些因为工作需要来大学深造的人。研究生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等与本科教育同等重要。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多元化的学生群体的需要了,随着新的信息技术、沟通工具和网络化学习的发展,大学教育可以发展成为虚拟化的。所有这些变化对大学的共同体范围、对传统的学习形式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启示:建设我国大学主体性文化

从西方大学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它所遇到的挑战来看,一方面,大学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在内聚和融合了一定的文化特质之后,具有了整体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特定的大学文化模式。每种大学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影响其内部大学生的价值意识定向,使该文化内的大学生具有与其他大学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因此建设大学文化育人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其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大学文化要实现其育人功能、建设其价值观念体系,就必须重视大学全体成员(尤其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大学文化并不能单方面地决定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而是要通过大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来发挥作用,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显出来。

在西方大学文化中,比如美国,存在着性别歧视或者各族歧视等偏见,因为各种偏见,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丧失了很多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机会,自尊心受到了大大的损伤。研究者们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类似的问题:不良的大学文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抑制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呢?如果每一位大学生作为独立的自主学习者都能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又将会激发出多少创造的动力呢?正如Bowen 在几十年前所说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要促进个体的智力发展,而且还要将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人类特质中的情感方面联系起来。”①Bowen,H.(1977).Investment in learning: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value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大学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性别歧视,然而我国大学文化中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此。诚然,歧视或者偏见会对大学生带来情感、自尊上的伤害,然而,笔者认为,“漠视”、“漠不关心”才是更为可怕、更有危害性的。从大学管理人员到大学教师,在管理工作或教学过程中,往往无视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忽视他们的存在,使他们的教育工作游离于大学生主体之外,大学教师、管理人员与大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疏离感,缺乏必要的主体间交往。大学教育成为了“无人”的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及各高校正不遗余力地研究、建设大学文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凝练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强化大学的精神文化、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力求从整体上系统地建设好大学文化体系。然而教育的中心问题是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其本体功能。②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教育研究》2009年第4 期。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问题,是我们研究以及建设大学文化的出发点以及归宿所在,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尤其是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大学生。从西方大学文化所遇到的挑战来看,大学文化的发展最终要依赖大学成员尤其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在我国应该着重建设大学主体性文化。

(一)注重人文教育,建设大学生活共同体

我国的大学不应仅仅让大学生学会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大学生成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学有所长的专业人士,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的文化熏陶使之成为具有理想人格、人生境界获得提升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学会做人、有教养比学会做学问、具有高深的学识更重要,因此,人文教育理应获得比科学知识教育更为崇高的地位。提倡人文教育就是使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在整个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的管理制度文化、学科的设置及学科文化的构建、大学教师文化以及大学生群体文化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应体现出富有人文意蕴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强调个体根植民族文化价值、传播民族文化的精神,强调个体不畏艰辛地求证事物本质、追求真理的精神,强调个体理性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精神,强调个体勇于追求理想、实现人生抱负的精神,强调个体乐于学习、终生学习、知行合一的精神,强调大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并生产出新产品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是大学文化中应该提倡的价值观念,各大学对这些价值进行选择并形成了不同的组合方式,由此构成了大学间不同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亦即形成了有差异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要实现其育人功能,就是要通过某种区别于其他大学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念实现对大学生价值意识的定向,这是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最本质的内容。大学应借由人性的教育和主导价值观念体系建立起大学生活的共同体,对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产生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

(二)重视大学教师的主体性,建设大学主体性教师文化

早在1960年代,克拉克等研究者们就开始通过文化的镜头来研究大学教师,他们试图调查并解释大学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观念有何不同。大学教师文化是某大学内的教师们共同秉持的一种价值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新成员的价值影响以及个人的自我控制使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得以稳固和保存下来。①Bolton,C.D.,and Kammeyer,K.C.W.(1972).Campus cultures,role orientations,and social types.College and Student:Selected Reading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New York,NY:Pergamon Press.建设大学主体性教师文化就是要在大学教师中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学教师要保持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学教师对其群体文化有明确的信念和认知;大学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主体性教师文化的根本就是通过主体性教师文化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首先,大学教师应遵循三个方面的价值准则②Clark,B.R.(1987a).The Academic Life:Small Worlds,Different Worlds.Princeton,NJ: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追求真理及传播知识、学术诚信、学术自治,以此来保证其学术职业这一教师亚文化,这是大学教师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大学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自治,并与各研究者形成紧密联系的学术共同体,以此推动主体性学术职业的发展。其次,大学教师的角色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大学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这两种角色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不仅应该重视其学科的发展和学术活动、将注意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还应该关注自己的教学角色,开展主体性的教学活动。通过精心的课程组织、明确的教学语言、增加教学趣味性、培养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及保证课程的价值等方式,形成大学教师的有效教学。更具体地说,与其他教师相比,在课堂中,主体性的大学教师将学生看作一个个独特的个体,鼓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种策略增加趣味性、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他们热爱教学,对他所在的学科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有极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通过幽默的方式使课堂始终生机勃勃;他们通过积极的尝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运用提问及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教学进程中。

(三)重视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建设大学生主体性文化

大学文化要想实现其“教育化”,必须依赖于大学生个体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指个人包括群体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而言,它包括人对文化需要的创造性、选择的能动性、价值体验的主动性等。③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并不是一些机械地执行他们那种文化的种种法令的机器人。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抹煞掉组成这一文化的那些个人的性情之间的种种差别。”④[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王炜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大学内多元文化的影响,除大学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外,亚文化包括网络文化、宿舍文化、外来文化、娱乐文化等,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正面及负面的不同影响。大学生在心理上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受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随着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大学生对大学文化的主动选择体现了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种主动的选择与建构达到平衡的结果就是行为的习惯化,表现为大学生在典型的环境中做出某种模式化的反应,从而形成一个区别于其他的外显特征。大学文化的引导功能使大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激发积极情感,使他们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发展其他能力的强大驱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大学文化得到其认可,那么这种大学文化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激发出大学生的潜力,使大学生向大学文化所引导的方向主动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在学校学习还是通过网络学习,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拥有学习的自由和自主权,那么大学生群体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毫无疑问,作为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和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自主学习将成为大学生发展的核心力量。

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⑤朱江:《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原则》,《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 期。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主见、有思想、有创造力、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人,而非永远听从他人的命令、让他人给自己安排人生的人。尤其是在大学内,没有了“高考”这一指挥棒,理应使万千大学生们从长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学内建设一种主体性的文化,就是要在大学环境内建设主体性的管理文化、主体性的教师文化以及主体性的大学生文化,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自主自立自律的品格的人,即要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