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49年革命根据地手工艺生产形态研究
2013-04-07赵屹
赵 屹
(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革命武装、政权、群众组织、政党于一体的行政区域。自1927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至抗日战争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已发展出19 块根据地。①西安交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参考资料》,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71页。这些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共革命军队力量的壮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危机,社会主要矛盾由战前的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所以,全国各族人民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军侵略,与之相适应,经济上实行“民族统一战线经济”②李占才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发展一切抗日的革命的阶级的利益”③李占才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革命根据地出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以实现战时发展国民经济、解决国民自给需求之目的。在这里,政治方向的转变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在全国革命根据地建设中,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制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最先在边区得以贯彻执行,边区的经济建设成绩也最为显著。因此,本文以陕甘宁边区为例阐述革命根据地的手工艺生产概况。根据所有制形式的不同,陕甘宁边区的手工艺主要存在公营手工艺、合作社手工艺、个体手工艺、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四种生产形态。
一、公营手工艺
公营经济是从“延安时期”④“延安时期”指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时间,具体指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开始的公有制经济的产物。抗战期间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国民党政府,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公营经济当时并不具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还不是一种完全的国有经济形式,被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公有制人民性,学界一般称其为“公营经济”,而不是“国营经济”。⑤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页。公营手工艺即由中共各党政军机关部门拨款创办,直接指派工作人员经营管理,统一计划分配生产原料,统一组织产品销售,直接保障党政军机关部门人员的生活资料及事业经费供给的手工艺生产形式。
1.公营手工艺产生的条件
(1)物资自给需求是公营手工艺创建的客观出发点。抗日战争初期,国共合作刚刚建立,在国民党政府的协助下,边区对外贸易相对畅通,边区党政军机关部门需要的物资主要依靠从西安等地购买,或国内外援助供给。随着较为庞大的党政军机构和各类抗日军政学校的建立,非生产性人口不断增多,边区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物资供应愈加不足。为此,边区党政军机关部门各自相继开办了一批公营手工艺工厂来缓解物资紧张的局面。由于这些工厂均系初建,经验少,规模小,仍难以满足边区物资需要。以土布为例,边区的军队、公务人员和群众年需25万匹土布,而边区公营纺织厂年产布约1.1万匹。①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公营手工艺工厂的布匹供应量和边区民众的需求量相差近24万匹之多,此时的公营手工艺生产远远供应不上边区的需求。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日军为了确保占领区,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另外,国民党政府在开展抗日的同时也惧怕共产党力量的日益壮大,所以在1940—1941年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停发八路军军饷,阻截国内外各界给予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捐助。为此,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加速并大规模发展以公营手工艺为主的公营经济,以应对日、伪军和国民党政府的双重经济封锁,解决中共党政军机关部门的物资需求。
(2)减轻民众负担是公营手工艺创建的主观出发点。中共中央认为,根据地开展的手工艺生产任务全部依赖民众生产,势必会加重人民群众的负担,所以根据地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公营手工艺,直接保障党政军机关人员的生活资料及事业经费的供给,减轻人民负担,为根据地建设和战争胜利奠定充足的物资基础。在中共中央大力支持下,公营手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困难的1941—1942年间,党政军机关人员自己动手生产的物资占机关物资总供应量的大部分比重,毛泽东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②赵继峰:《毛泽东经济思想与当代中国》,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2.公营手工艺的主要生产形式
中共党政军机关部门创办的公营手工艺生产主要存在手工艺工厂、合作社、作坊等形式,它们是根据地党政军各机关部门因地制宜解决物资自给的产物。
(1)公营手工艺工厂。公营手工艺工厂是党政军机关创建的手工艺企业,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革命公有财产。工厂创造的财富为革命政府与广大人民所共有,工厂的生产主要依靠根据地政府需要订货,工厂的生产计划往往也由政府制定。政府从多个方面支持、资助公营手工艺工厂的发展,而工厂也必须保证完成政府的订货任务,不影响政府的供给需求。在生产管理上,公营手工艺工厂实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工厂在创立之初面临劳动力分散、工人缺乏、资金及设备难以到位的困难,所以中共中央要求各党政军机关部门根据各地情况就近创建自己的公营手工艺工厂,在组织上和经济上可以保持相对独立性,由各单位自行组织生产委员会领导工厂开展生产,自由处理生产收入,但各工厂必须听从中共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组织生产之前须事先拟订生产计划,呈报边区政府核准,所得收入须按月向边区政府汇报,由边区财政厅监督其用途;同时,边区政府有权根据生产战线需要,适当调剂各公营手工艺工厂的土地、工人与技术设备。③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2页。在这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方针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党政军各机关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了公营手工艺工厂生产的正常运行。
(2)公营手工艺作坊。公营手工艺作坊,是由各党政军机关部门创办,以供应本部门物资自给需求为主要目的,涵盖染布、造纸、木作、石作等主要行业。公营手工艺作坊由创建机关分配资金、原料,并指派专门人员负责生产管理,生产队伍由作坊创建单位的专业生产人员、编余人员等组成,主要以集中生产的方式共同劳动。有的作坊规模比较大,人员不足时,也雇佣民众进行生产。与个体手工艺作坊相比,公营手工艺作坊以边区政府力量为支撑,有能力筹集到更多资金,选用专业人员进行生产,具有资金多、规模大、产量高的特点。公营手工艺作坊大多以供给制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中少数作坊也存在半供给、半营业或全营业的情况,它们的产品除供应本单位需求外,还通过半营业或全营业赚取一定利润,增加本单位的财政收入。例如陕甘宁边区法院开设的石匠铺就属于营业性质,据1944年6月统计,该石匠铺已为边区法院赚得16万元;陕甘宁边区办公厅开办的万和成染坊对外营业,每月可盈利2200 元。①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36页。文中货币单位“元”均为边币,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银行发行的纸币,下同。
(3)公营手工艺合作社。公营手工艺合作社是由政府集中领导,以公有财产为基础,部队、机关、学校等部门集体参与手工艺生产的合作社。毛泽东曾指出,部队、机关、学校组织的群众生产,是在集中领导下用互相帮助、共同劳动的方法解决各单位物质需要的群众性生产活动,带有合作社性质,是一种合作社。②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437页。陕甘宁边区妇女合作社是公营手工艺合作社的重要代表,它在生产组织、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制定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意义。1943年边区妇女合作社由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妇联负责人蔡畅、康克清、白茜、王友兰等人发起筹办,目的在于积极组织妇女参加劳动,特别是参加纺毛线、织毛衣、纺纱、织布等手工生产,帮助妇女解决原料供给、成品推销、工具购置等问题。边区妇女合作社不仅有完整的组织机构,包括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还制定了《边区妇女合作社章程》,规定社员必须认股入社、社员有选举与被选举权、社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盈利以按股和按劳分配为主等事项。社员在合作社领导下有组织、有目的地从事生产劳动。例如陕西当地农民多养羊为生,盛产羊毛,所以边区妇女合作社利用大家入股的资金购买羊毛和工具,组织各机关妇女社员发羊毛、收毛线、织毛衣等。1943年3月—1944年4月边区妇女合作社共发放毛线2.26万磅,收回毛衣、毛裤、毛袜等2.5万件,发放社员工资672万元。③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边区妇女合作社纺毛线、织毛衣,不但将边区羊毛变成毛衣、毛裤等制成品,解决了边区军民的部分冬衣供应问题,而且还销售到外地,为边区合作社增加了收入,仅1943年10个月时间就净赚1500 多万元。可以说,边区妇女合作社在团结机关妇女参加经济建设、提高妇女收益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3.公营手工艺的作用
公营手工艺是根据地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它适应抗战的特殊环境而产生,在解决党政军机关部门物资需求、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一,公营手工艺保障了党政军机关部门的物资自给。1943年边区公营造纸厂11个,产纸量达560 多万令,比1940年增加了552.2%,实现了边区印刷纸张的自给。此外,1943年边区根据地还建立了公营陶瓷厂3个、公营被服厂12个、公营木工厂7个,基本满足了边区相关生产生活的物资所需。这些公营手工艺工厂的成立与发展使日、伪军和国民党政府对根据地实施全面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到1943年得以基本克服。④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第二,公营手工艺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手工艺的恢复。在根据地经济发展中,公营纺织厂、造纸厂的发展,需要大量棉、毛、马兰草等作原料,促进了地方相关原料产业的发展。例如造纸业让马兰草变废为宝,收割马兰草成为众多农户的副业。棉纺业和毛纺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种棉和养羊的兴趣,带动了种棉业和牧羊业的发展。⑤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同时,各种公营手工艺工厂、作坊及合作社在原料获得、工艺学习等方面,直接带动了根据地传统手工艺的恢复,例如陕甘宁边区公营纺织工厂需要收购大量土纱作原料,直接带动了边区土纱业家庭手工艺的发展。同时,公营纺织工厂还帮助各地生产合作社训练纺织技术人员,也加速了传统手工艺的恢复。第三,公营手工艺在帮助根据地稳定金融等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致使根据地物资匮乏、金融不稳、物价飞涨。公营手工艺产品产量的提高,对根据地稳定金融、平抑物价发挥了重要影响。
二、合作社手工艺
合作社是在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人民大众联合起来的集体经济实体,它是由群众集股形成的一种合作制经济,“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私有财产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组织”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合作社手工艺是以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手工艺生产形式。如果说公营手工艺主要供给根据地党政军机关部门的物资需求,那么合作社手工艺则主要供应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日用所需。
1.合作社手工艺产生的条件
(1)中共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中共中央带领党政军机关单位及学校开办的许多公营手工艺工厂、公营手工艺作坊等形式,成为根据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公营手工艺的数量与生产能力毕竟有限,与实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物资自给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只有人民群众主动发展各种形式的手工艺生产,才能保证各自需求。另外,中共中央政府认识到生产合作方式在解决民营企业资金困难、调动民众生产积极性等方面有其自身优势,在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和物资自给方面可发挥一定作用,因此,中共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各种合作社手工艺的发展。1939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发展边区手工艺合作生产的基本方针①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3、475页。,中共中央领导人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肯定手工艺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1942年毛泽东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指出,合作社实际上是从个体劳动转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的改革,是生产制度上的革命。他认为,合作社手工艺在减免中间剥削、集合人民经济力量和发展经济上起了重要作用。②王晋林、秦生:《新民主主义模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中国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2)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大力帮助。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1938年8月在国际友人路易·艾黎(Louis Rewi Alley)的召集下成立于汉口,其创办目的是以合作的方式将失业工人组织起来,建立工业生产合作社,寓救济于生产,支援军需和民用,支援抗日战争。③参见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网http://www.chinagungho.org1939年4月,时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总顾问路易·艾黎(Louis Rewi Alley)考察访问延安,建议边区政府在延安设立“工合”西北办事处延安事务所,推广合作社,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于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重庆总会拨创办金1500 元和“工合”基金2万元创办起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延安事务所。“工合”延安事务所成立后,与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合作科通力合作,举办各种合作事业,组织工农群众加入合作社,边区合作社数量、股金等逐渐增加。1939年仅成立合作社10个,股金1.1315万元;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数量增至591个,占边区合作社总数的67%,每月生产总值达32.2亿元。④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4、161页。上述虽然主要是手工业合作社的统计数字,但手工艺合作社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中也可看出手工艺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在“工合”延安事务所的带领下,边区合作社手工艺发展迅速,手工艺行业日益齐全。在所有手工艺行业中,纺织业合作社手工艺的发展最突出,1940年出现纺织合作社7个,占手工业合作社的39.5%;1941年有纺织合作社21家,占手工业合作社的80%。⑤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4、161页。同时,“工合”延安事务所还经常帮助边区各手工艺合作社整理账务,审计资产负债,推销产品,购买原料、工具和机器,为合作社介绍技术人员,调整合作社人事,调剂合作社资金周转等。仅1940年上半年就为各县14个合作社寻求贷款2.15万元,解决了这些合作社资金困难的问题。⑥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4、161页。在“工合”帮助下,根据地的合作社手工艺不仅在创办数量、发展规模上都有所增长,为解决根据地抗战民生需要,促进根据地工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合作社手工艺的运作方式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手工艺以合作社为实际运作单位。合作社实质上是一种集体企业性质的生产单位,它在创建方式、资金来源、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各有特点。
(1)手工艺合作社的创建方式。手工艺合作社创建方式十分灵活,可根据社员数量及原料产地的分布自由对待。例如,纺织合作社考虑纺织家庭较多的实际情况,以乡为单位,每乡组织1个纺织合作社。社员一般以能够参加合作社生产劳动或拥有生产原料为合格条件,如果没有上述条件而想诚心合作的人可以通过“认股入社”。凡参加生产合作社的工人均为社员,享受社员的权利与义务。社长由社员选举产生,管理合作社事务。⑦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3、475页。在合作社的创社资金方面,中共中央政府鼓励各社自筹资金。手工艺合作社主要采取个人集股投资的方式,⑧魏宏元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5页。其入股方式多样,以边区陈家楼子纺织合作社的入股方式为例,主要有粮股、人力股、义仓粮入股、老户帮助难民的调剂粮集合起来入股、奖励股五种形式,⑨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互助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页。其中以资金股和人力股为主。另外,中共中央政府颁布《合作贷款办法》,要求根据地银行进行合作放款,为合作社解决资金问题,以“培养合作事业,发展边区经济”。1940年边区银行发放合作贷款300万元,帮助解决了许多手工艺合作社的资金问题,促进了边区手工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2)手工艺合作社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艺合作社的生产管理方式大致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合作社组织下的个体生产,即参加生产合作的多系家庭手工艺人,他们参加合作社后仍保持家庭生产的形式,合作社只起组织动员的作用,负责社员技术培训、生产动员、购买工具、贷款、供应原料和销售产品等。这种分散生产的方式适应了根据地农村劳动力分散、交通不便的现实,深得农村家庭妇女的拥护。①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2页。农村妇女“可以利用每人空闲时间而生产之,因不需脱离原来家庭职务,又无须离开家庭花费往来时间……这对于农村妇女是有莫大之方便”②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互助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页。。第二种是合作社组织下的小组生产,在合作社直接领导下,社员自愿结合组成生产小组开展生产,社员数量通常控制在10人以内,所有社员均为直接劳动者,这种方式在纺织领域较为常见。第三种是合作社组织下的合作工厂生产,这种合作工厂由合作社社员集股创办,是生产合作社的最高发展阶段,投资大,组织机构复杂,一般由县联社或其他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村社胜任。合作社下的合作工厂拥有固定厂房,一般统一发放原料、集中生产、统一销售。参加合作工厂的社员不仅可以凭其劳动获得工资,还可以社员资格分得合作社的红利。
3.合作社手工艺的特色
合作社手工艺的特色体现在手工艺合作社的生产组织方式及分配方式上。手工艺合作社汇集民众个人财产采用股份制开展合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主性。凡参加合作社的社员,至少认交一股,股份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人股,也可以是钱股,以此作为入社的必要条件。社员既是生产者又是股东,参与合作社管理,所得利润按股分红,合作社经营的好坏直接与社员的切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这些举措提高了社员的责任感和生产积极性。它所实施的股份制,符合当时根据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的觉悟程度,也适应了自力更生开展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这在当时具有一定开创意义。
手工艺合作社在生产管理上发扬民主作风,其组织机构干部由民主选举产生,其理事会由入社的工人、群众选举产生,参加合作社的工人享有社员的权利,与合作社不是雇佣关系,学徒和工人同等对待,同工同酬,没有剥削。这些民主举措大大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在革命根据地创办手工艺合作社的同时,国民党领导下的国统区也存在手工艺合作社,虽然二者在组织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基本一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国民党政府创办的手工艺合作社创建伊始虽然在供应抗战物资、发展国统区大后方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抗日战争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弊端频显,最终走向衰亡;而根据地手工艺合作社却逐渐趋于成熟完善,抗日战争胜利后也取得了重要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被大力采用和普及。二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土地制度的不同。由于国统区的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地主豪绅手里,而农民处于无地或少地状态,只得租种地主土地为生,处处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受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地主和农民在手工艺合作社里的实际地位并不平等,决策权和选举权落入地主豪绅手里,其民主性难以实现。而中国共产党于1927—1937年发动土地革命,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虽然在抗战之初,为了实现抗战统一战线放弃了这一政策,但是土地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这些政策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地位,使农民在手工艺合作中拥有了享有民主平等权利的前提和基础。革命根据地合作社手工艺的发展为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手工艺的生产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个体手工艺
个体手工艺是劳动者个人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手工艺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它主要以家庭副业、作坊的形式存在,具有规模小、成本低、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的特点,自明清以来一直存在于广大乡村城镇。抗日战争前夕,革命根据地的一些个体手工艺受国外近代工业产品的倾销而趋于消亡。受抗战特殊时局的影响,许多传统手工艺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1.个体手工艺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第一,群众物资自给和发展经济的需求是根据地个体手工艺恢复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抗战时期根据地公营手工艺解决了党政军部分机关部门的物资自给需求,群众组织的手工艺生产合作社也解决了部分群众的日用品自给需求,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物资需求处于空白。以陕甘宁边区土布需求为例,边区的军队、公务人员和群众年需25万匹土布,其中军队及公务人员约占5万匹,群众约占20万匹。当时7个公营纺织厂年产布量约1.1万匹,10个民间纺织合作社年产布量约1.8万匹,民间妇女织土布无统计,估计约3万匹,公私合计年产量已有10万匹,根据需要尚差15万匹。毛泽东认为解决土布生产任务主要依靠三方面的力量,一是依靠公营工业;二是依靠民间妇女织布;三是依靠合作社。①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三者相比较,虽然“民间妇女织布”的家庭纺织业生产技术落后,但其数量最多,把广大农村妇女组织起来从事纺纱织布,“能生产10万匹以上的大布,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仅次于农业生产”②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0、542-543、538、641、641-642页。。可见,家庭纺织业可以有效解决根据地最紧迫的穿衣问题,由此也成为根据地的重点扶持对象。1940年颁布《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推广纺棉纺毛办法(草案)》,旨在动员边区全体民众广泛参加纺织运动,除对家庭妇女以合作社形式进行组织外,还对从事个体生产的家庭纺织业者给予原料、工具及技术方面的必要协助。③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0、542-543、538、641、641-642页。第二,公营手工艺的带动与边区政府的扶持是根据地个体手工艺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在家庭棉纺织业中的表现最为典型。在公营手工艺的帮助下,家庭妇女能够利用公营工厂或合作社提供的原料纺纱、织布,通过交回成品并领取工钱。这种放(棉)花收纱、放纱收布的办法,既降低了棉纱棉布的生产成本,又让农村家庭妇女在兼顾农业生产和家庭劳动的同时获得一定收益。此外,边区政府通过提供纺车、传授纺织技术、优价收购产品等措施扶持家庭纺织业的发展,使边区参与纺纱、织布的家庭妇女人数和纺车数不断增加。例如“延川县1942年有家庭纺织妇女10674人,纺花11万余斤,到1944年家庭纺织妇女数量增至12631人,纺线数量达15万斤”④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0、542-543、538、641、641-642页。。另外,个体手工艺适应危险的战争环境,易于分散隐蔽等特点也是根据地个体手工艺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个体手工艺的生产形式
根据地个体手工艺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作坊生产和家庭生产两种。作坊生产者一般脱离农业,专门从事手工艺生产,他们主要分布于城镇,有自己的店铺。与公营手工艺作坊相比较,普通的个体手工艺作坊生产规模小,人数少,资金少,多利用自有简单工具进行劳作。家庭手工艺人一般不脱离农业生产,农闲时才从事手工艺制作。他们一般在自己家中,利用自有原料或公营手工艺工厂、作坊提供的原料组织生产,成品或拿到集市上出售,或上交给提供原料的公营工厂、作坊。
四、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一种私有制经济。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工场手工艺。抗战时期,由于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内不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还将其改造成为公私兼顾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1.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的原因
1939年,毛泽东撰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并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所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既包括工人、农民,又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员都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团结的重要力量。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体到根据地的手工艺生产建设方面,由于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形式,根据地不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的发展,保护社会经济中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而且欢迎外地资本家到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使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成为根据地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剥削形式,因此,根据地对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的发展有一定要求,即应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影响公营手工艺和合作社手工艺的发展。
2.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的政策与措施
为方便根据地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的发展,革命根据地制定了奖励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陕甘宁边区1941年5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就有“奖励私人企业……欢迎外地投资”⑤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0、542-543、538、641、641-642页。的内容。1944年5月出台的《西北局关于争取工业品全部自给的决定》中,又提出“奖励边区内地主商人创立工业,并欢迎边区以外的工商业家来边区发展工业。……凡私人资本经营工业,只要他不违犯政府法令及劳动政策,政府应予以协助,并对其企业的发展予以法律上的保障。为了解决技术困难,各工业机关各工厂应给予帮助,并派出一定技术人员指导民营工业的发展。”⑥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0、542-543、538、641、641-642页。此外,根据地政府为促进私营资本主义手工艺企业发展还提供大量资金援助。例如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私营资本主义手工艺企业先后投资贷款230万元、130担小米、1万斤羊毛,又为零星纺织业贷款200万元。①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4、644、646-647页。除投资贷款外,政府还对私营资本主义手工艺企业采取订货收购产品等方法帮助其发展,如对米脂的万合工厂和民生纸厂在绥德成立的土布公司通过政府订货方式收买土布。②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4、644、646-647页。在根据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下,私营资本主义手工艺得到较快发展。陕甘宁边区纺织业l939年时仅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织布厂6家,1941年6月增至30家,雇佣工人数量也由154人增至227人。1942年8月绥德、清涧、米脂等县已形成私人织布厂50家,年织布4894.4匹。陕甘宁边区的私营造纸厂1940年有39家,1943年增至56家,纸厂工人数量也由原来的98人增至190人,年产纸量达2468 令。③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4、644、646-647页。此外,私营手工艺作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据延安等13个县市统计,1943年私营手工艺作坊达到656个,工人2047人。④袁宝华、翟泰丰主编:《中国改革大辞典》,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956页。这些私营资本主义手工艺工厂和作坊为革命根据地军需民用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3.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的特色
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虽然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但它在革命根据地又形成新的特色:第一,实施公私兼顾的劳资关系。中国共产党采取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对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的劳资关系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抗战需要。“一方面扶助工人,使工人有工做,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发展实业的政策,使资本家也有利可图。”⑤杨春贵、赵理文:《毛泽东政策策略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这样既保护了工人权益,又保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在合理经营下的正当赢利,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使公私、劳资双方共同为手工艺生产而努力。第二,政府扶持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的发展,但不参与工厂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权完全属于厂长个人。第三,厂长大都是开明人士,多为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具有反映民意、沟通政府与群众的职责。第四,工厂除完成自己的业务外,有时也需完成政府布置的任务,供给政府机关所需。第五,工厂具有股份制性质,在厂工人均可入股,人人皆为“股东”,对工厂经营管理具有一定建议权和表决权,保证了工厂内部管理的民主性,厂长不能独断专营。第六,工人和厂长均采取分红工资制,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⑥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481-482、482页。由此可见,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工厂已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的区别,它和政府、群众的关系已非常紧密,实质上已经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前提下的一种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⑦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481-482、482页。
综合而论,1937—1949年革命根据地手工艺已形成多种生产形态并存的新局面,具体表现为:第一,革命根据地政府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公营手工艺,主要供应党政军机关部门的物资需求,成为革命根据地手工艺生产的中坚力量;第二,以生产合作方式建立的合作社手工艺,把股份制引入手工艺生产管理,推行民主平等作风,成为当时具有开拓意义的手工艺生产形式,初具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近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私人资本主义手工艺,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战时已发展成为公私兼顾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不仅保护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成为革命根据地物资供给的重要力量;第四,传统个体手工艺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在战时特殊环境下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有效地满足了群众的物资自给性需求。以上情况反映了战争局势下政府的有效调节是影响革命根据地手工艺生产的主导性因素,市场的调节作用受战时特殊环境的限制,对手工艺生产影响较小。因此,我们在梳理我国手工艺生产历史时,不能单向度地关注手工艺兴衰的艺术表象,而需将手工艺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一种形式来看待,将其与所处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相关联,才能勾勒出手工艺生产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