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型恶性疟疾误诊1例

2013-04-07张美玲薛书尊段红光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疟原虫疟疾检验科

张美玲,薛书尊,段红光

患者,男,39岁。因畏寒、发热、胸闷、干咳4 d,体温高达39.7℃,发热无明显规律性,至少出现 2次/d,以“感冒”于2011 ̄03 ̄26就诊于某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清开灵、头孢类抗生素、氨溴索”等药物治疗7 d,症状无好转。患者于2011 ̄04 ̄02晚间急诊入住笔者所在医院。入院查体:T 39.2℃,精神差,急性面容,对答切题,懒言;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软,肝脾未扪及,肝脾区叩击痛阳性。入院时查血常规:WBC 5.9×109/L,N 0.553,RBC 3.82×1012/L,HGB 116 g/L,PLT 36×109/L,血涂片发现疟原虫;肾功:UN 11.9 mmol/L,Cr 130.7 mol/L;肝功:ALT 108.9 U/L,AST 116.5 U/L,TP 52.1 g/L,ALB 30.03 g/L,TB 123.4 mol/L; 心肌酶谱:CK 569 U/L,AST 116.5 U/L,2HBDH 1023 U/L,LDH 804 U/L。 CT:右下肺考虑炎变,右侧胸腔积液,双侧胸膜增厚。2011 ̄04 ̄03上午查外周血涂片:找到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红细胞的感染率占40%以上。诊断:恶性疟疾、肺部感染。予蒿甲醚抗疟疾治疗。入院后第2天患者出现极度乏力,嗜睡、头痛、恶心、呕吐伴意识障碍,体温高达 40 ℃,血压 80/50 mmHg(1 mmHg=0.133 kPa),考虑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及血容量不足,给予对症处理,体温降至正常。2011 ̄04 ̄05患者再次出现畏寒、高热,体温高达 39.5℃,伴有头痛,随后出现意识模糊、不清,复查血涂片查疟原虫,查到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雌配子体。考虑蒿甲醚疗效不佳,改为双氢青嵩素哌喹片治疗,第3个疗程,复查血涂片,查到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共进行4个疗程抗疟治疗,复查血涂片,未查到恶性疟原虫,住院32 d,患者症状缓解 ,恶性疟治愈出院。

经病史调查,患者无疟疾病病史,发病前曾与本单位其他7人一起去安哥拉考察,考察地地处深山丛林,植被茂密,雨量充沛,适宜蚊媒孳生,平时主要以蚊帐、蚊香防蚊。患者在安哥拉考察期间知道当地有疟疾流行,并服用过抗疟预防药。回国后,患者于2011 ̄03 ̄22在家发病。与其同行的7人回国后于2011 ̄04 ̄06相继发病,采血镜检均查见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恶性疟疫区主要在云南、海南、广西和贵州的局部地区,其他地区的病例基本上是输入性的病例。2005年我国报告疟疾病例42 319例,其中恶性疟疾4146例,输入性恶性疟疾2632例(63.5%)。在全球化趋势下,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出入疟疾疫区的人数将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引起的疟疾传播也将不断增加。恶性疟疾凶险发作临床常见的有四型,脑型,最常见,约占凶险发作者的80%以上,多因恶性疟原虫的重度感染所致,脑型疟疾多由恶性疟原虫引起,在恶性疟疾中的发病率约有2%。脑型疟疾常在一般寒热发作2~5 d后出现,头痛逐渐加重并长时间持续,最后出现谵妄、抽搐、嗜睡、昏睡、昏迷和极度高热,病死率高达19%。其它尚有厥冷型、胃肠型。青蒿素类药是抗疟原虫的首先药物,疗效肯定。疟疾的预后与是否及时给予抗疟治疗密切相关。

该患者在外院未查疟原虫,抗感染治疗无效。误诊为感冒的主要原因有:患者来自非疟疾疫区,患者及家属对病史不太了解;恶性疟疾脑型病例临床较少见,医师缺乏经验;当地医院忽略了对发热待查患者行周围血疟原虫检查,以致不能在发病早期得到确诊。追问病史,患者起病前到过安哥拉,而该地为恶性疟疾流行区,并很快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严重临床表现,抗感染治疗无效,故不能排除脑型恶性疟疾可能,经入院后第2天在外周血涂片找到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滋养体及裂殖体,诊断明确,治疗有效,更进一步支持诊断。

当前,在国内医院检验科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完全依靠自动化仪器,而忽略了经典的人工显微镜检查在形态学检测中的作用,由此导致报告错误,从而贻误诊断甚至发生医疗事故,造成不良后果。可见,现代化技术尚不能完全替代经典的形态学检验这一传统技术。有关专家呼吁,检验技术人员应纠正单纯重视现代化仪器、轻视形态学检验的倾向。

本文患者在外院的误诊正是由忽视形态学诊断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目前观察血涂片通常使用的是快速染色法,其操作迅速,但染色质量差,不适合鉴别细胞结构,更不适用疟原虫的染色,其对疟原虫胞质染色浅淡,镜检时很容易漏检。笔者所在医院血涂片疟原虫检查采用自行配制的姬姆染色液染色。已有文献报道,观察血涂片中的疟原虫以采用姬氏染色为佳,可减少漏诊。掌握疟原虫的形态鉴别是检验科医师的基本功,需要多看、多练。检验科医师不仅应掌握4种疟原虫的正常形态,还应熟悉疟原虫的异常状态,特别是在观察已经治疗患者的血涂片时,更需要掌握疟原虫的变异特点,耐心、仔细地观察。多张涂片反复检查是避免疟疾漏诊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疟原虫疟疾检验科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