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研究》

2013-04-07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党员理论政治

万 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无不对年轻人寄予厚望,毛泽东将年轻人视之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将祖国的未来寄托在年轻人身上。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就接受教育的程度而言,大学生是社会各群体中知识涵养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而大学生党员则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据资料统计,目前在我国各条战线上担任领导职务和起骨干作用的党员中的近40%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培养和发展的。因此,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直接影响和引领着全体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当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进而也决定着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和中国未来的社会走向。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素质的熏陶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其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在各所大学中,有着一大批兢兢业业地肩负着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教师,他们以自己的思想火花点燃了大学生党员的理想火炬,以自己的言行表率和激励着大学生党员的行为走向;他们的思想结晶为论文专著,成为培养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素质的宝贵读物。胡爱明同志撰著的《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便是其中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书。该书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论述”、“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思考”、“当代大学生党员应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对策”六章。

作者以其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1年的心得体会和研究,系统探讨了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从理论到对策实践的方方面面,叙述虽然平实但精彩之处叠出。例如作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必须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标要求,作者提出了必须坚持三原则和五途径。三原则是:1.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和向群众学习的原则。所谓向书本学习,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向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学习。2.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原则。学以致用历来是我们党在学习问题上的根本要求。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专业学习任务重,因此要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3.坚持比学习收获和找思想认识差距相结合的原则。高校党支部或者政治理论学习兴趣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实效性”大讨论活动,通过比学习收获,查找思想认识差距,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七途径是:1.集中学。集中学习包括以各党支部为单位开展的集中学习和学校统一组织的辅导报告等学习培训活动。形式有专家辅导、集体研讨、观看录像、举办学习报告会、领导上党课等。2.到基地学。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所承载的丰厚资源,组织大学生党员参观学习,陶冶学生情操,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3.向教师党员学。教师党员是学生党员的一面旗帜。为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多高校采取了党员一帮一的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从经济上帮助困难同学,亦可以从思想上影响学生。4.向朋辈榜样学。朋辈榜样包括杰出的校友、优秀的实习生、在校学生中的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5.利用“小广播”学。将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分为若干专题,借助学校广播定时播放;也可将学生党员的优秀学习心得进行广播。6.利用周末读书会学。高校学生党支部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成立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读书会,开展读书活动,发挥团队学习的作用。7.利用 QQ 群、手机短信学。QQ是当代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高校党支部可设置专人将要学习的内容在QQ群中发出,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及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QQ 上,由专职人员归纳梳理形成总结,这种便捷而直接的平台能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

该书虽然不是高深的理论专著,但能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沟通学生情感,触动学生心弦,将思政课与党课结合起来,全面阐述大学生党员应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学习方法,具有适应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是一部紧密贴近现实、在探索高校党建有效性途径中参考价值很高的著作。

最后值得提及的是,该书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高校党建研究重点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一份不错的答卷。

猜你喜欢

党员理论政治
我是党员向我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