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育专业中进行普通话训练
2013-04-07郑兴凤
郑兴凤
(鸡西大学 文法系,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现代各民族人民普遍通用的共同语,是联合国使用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力量,青少年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对象,尤其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抓紧训练普通话,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些未来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中小学生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因此,鸡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从大一开始不但开设了现代汉语课,还专门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课。从多年普通话推广和训练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训练的原则与方法,希望能为广大普通话的推广者提供一点借鉴。
一 普通话训练的原则
高校学生从小使用的教科书、阅读的书籍都是合乎普通话规范的文章、著作,对他们进行普通话的培训,主要问题不在词汇和语法方面,而是语音方面。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发音问题展开训练。普通话有二十一个辅音声母、三十九个韵母、四个声调,组合起来不过一千二百多音节,但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可毫无章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1.化阻力为动力原则。
一般来说,在生源方言复杂的院校进行普通话训练,难度要大于生源方言单一的院校。学生各自所属方言不同,难以用同一的语音规律来指导学生学习,不利于在课堂上进行整齐划一的训练,这是方言复杂地区院校进行普通话训练经常碰到的一个难题。鸡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每年的学生人数都在五六十人左右,学生多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等地的农村,方言差异较大。在课堂指导和训练中,针对学生多、方言复杂的状况,我们采取把学生分组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在分组中要注意不同地区的学生交错排列,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学生用方言交流,还可以取长补短。按语言交际规律去思考,在方言复杂的地方,没有哪种方言占主导地位,各种方言势力、习惯影响处于均衡状态,学生与他人接触进行言语交际,碰到同一方言区人的机会少,这就必然会迫使他们不得不用普通话来进行言语交际,平时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强制的说普通话的机会就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善于调动学生,便可以化阻力为动力,把难题变成优势。
2.循序渐进原则。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段话以简洁的文字、生动的比喻阐明了经典的教育教学原则。其中的“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普通话的教学训练中,也不可凌节而施。各个方言的语音系统虽不尽相同,但和普通话之间总是有相近之处,教学和训练从容易的教起,学生学起来不困难,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声母 b、p、m、f、d、t、n、l,应先教塞音 b、p、d、t和唇齿音 f,然后交鼻音 m、n,最后是边音 l。
3.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增强训练的趣味性。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普通话训练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教学活动能轻松舒畅地学到知识,培养技能。
绕口令是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文学艺术。它把一些声母韵母或者声调非常容易混淆的字交叉重叠起来,组成反复饶口的句子,是一种训练发音器官各部分灵活运动和密切配合的有效形式。比如,对一些常常出错的字进行归类,反复使用,并配合有趣的绕口令,如:“树上有个涩柿子,树下有个石狮子,风吹柿树哗哗响,树上掉下了涩柿子,柿子打着石狮子,狮子碰坏了涩柿子”,这个绕口令解决的主要是柿子、狮子、涩、石等容易出错的字。绕口令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诙谐有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锻炼吐字辨音,掌握发音要领,练习绕口令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操之过急,要讲究一个由慢到快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竞赛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挖掘学生的潜力,也是普通话训练的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式。学生分组训练,可以把训练的结果以竞赛的方式来展现,竞赛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如课堂上可以组织诗歌朗诵、经典诵读,课余时间可以组织演讲比赛。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切忌枯燥的训练,要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趣味化。
4.记忆省力原则。
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语音训练中,有规律可寻的,可以规律性掌握,但有些是没有规律的,比如东北地区,存在平翘舌不分的现象,哪些读平舌、哪些读翘舌,没有规律性,只能采取死记的方式。普通话中的平翘舌音大约有一千多个,其中平舌音少于翘舌音,大约有三百多个,从省力原则出发,学生自然会选择记字数少的平舌音。为了省力还可以交给学生一些小窍门,比如“松、耸、送,翘不动”等发音小窍门,帮助记忆。
二 普通话训练的方法
普通话训练的方法要科学,要能正确、快速引导学生掌握发音的技巧。
1.示范法。
普通话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说、说好普通话,教学中听音、辨音是基础。教师正确的示范,可以对学生的练习起到指导作用,使学生练习有所依据,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但应掌握火侯,点到为止,决不能包办代替。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和理论的讲解相结合。比如,在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着把“uei(如‘伟’)”,读成“vei”的现象,学生基本都能正确地发“u”的音,只是在“uei”这个音节中,学生容易出现偏差。教师在示范之前,要强调“u”的圆唇特征,然后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掌握发音的要领。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应该适当地夸张口形,延长发音时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发音要领。
2.带音法。
带音法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用已经学过的一个音,或者说是学生母语中一个类似的音通过口型等的适当变化,来带着发出一个新的比较难发的音。这种方法在普通话的实际训练中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甘肃一带存在着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如“根、庚、新、星、魂、红、群、穷”等字,在甘肃陇西、临眺等地都读成后鼻音-nɡ,而在秦安、康县榆中等地正好相反,都读成前鼻音-n。这些地区的学生都会发鼻音m,也都能读准舌尖中音d和舌根音ɡ,n和d、nɡ和ɡ的发音部分是相同的,可以引导学生先准备发d或ɡ,即让学生保持发d或ɡ的成阻状态,然后让气流在鼻腔流出,就可以顺利发出舌尖中的鼻音n和舌根鼻音nɡ了,然后再配合音节练习,逐渐让学生把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3.对比法。
首先是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进行对比,对于正迁移的因素要适当加以利用,对于负迁移的因素,要加以防范避免。方言和普通话对比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听学生说,掌握他们的语音面貌,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对各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是在汉语本身的要素中进行对比,比如在进行声母教学时,可以把z和zh、c和ch、s和sh、sh和r等易混淆的音进行比较。如 zǔlì阻力——zhǔlì主力,zànshí暂时——zhànshí战时,cūbù 粗布——chūbù 初步,sīrén 私人——shīrén 诗人,sōují搜集——shōují收集。在对比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单纯地听音、辨音,然后再结合字形朗读。
4.录音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有时候比成功的经验更容易让人记住。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把课堂或课下同学交流的语音片段用手机、相机、MP3等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听同学或自己的发音,然后分辨发音不正确或不到位之处。如果遇到很典型的普遍性的错误或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集中进行指导训练。
普通话训练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要给学生创造一切练习和使用的机会,使技能变为习惯,才能巩固成果,收到实效。教师应将这项训练贯穿于平时的课堂上,在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时,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及提高。
[1]程相文.汉语普通话教学的十项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2]蒋有经,汪应乐.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训练管见[J].上饶师专学报,1995(4).
[3]马莹.谈如何对高师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4]沙聪颖.浅谈如何在高职教育中进行普通话训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万里.“普通话训练”和“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5(1).
[6]吴积才.师范院校的普通话训练与考核[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3).
[7]谢明.论普通话训练的系统性与综合性[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