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自杀题材成因探索

2013-04-07刘玉双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欧洲

刘玉双

(河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1916年),英美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其小说被杜彼(F.W.Dupee)称为“女性文学时代伟大的女性小说”。亨利·詹姆斯创作的18篇小说中,都涉及自杀题材,包括肉体自杀题材和精神自杀题材。小说中人物的自杀与社会现象、两性爱情、家庭关系都有关系。本文通过亨利·詹姆斯的个人经历,从家庭以及个人心理因素、跨文化的生活经历与欧美文化碰撞、19世纪社会的影响以及个人道德观和詹姆斯所擅长的心理分析题材等方面,认真分析了其笔下自杀题材的成因。

一 家庭以及个人心理因素

亨利·詹姆斯的父亲老亨利·詹姆斯是著名宗教哲学家,哥哥威廉·詹姆斯是知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意识流心理学的创始人。老亨利·詹姆斯对孩子要求严格,亨利·詹姆斯自小性格内向,产生了一种无助及对母亲和兄长的依赖。他把自己形象融入小说中,借助于小说来表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满足,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为孤儿或者孤儿似的人物,并经常以肉体或者精神上的自杀为结局。如《贵妇肖像》中的伊莎贝尔是一个孤儿,她选择了垂涎自己财产的艺术家奥斯蒙德,婚后才发现丈夫的真面目,最后,婚姻的失败与世人的冷漠使她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她虽然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却在精神上进行了自我毁灭,实质上,她已经同表兄一样走进了墓穴。

亨利·詹姆斯喜欢以负面的手法来表现家庭关系,借助对家庭的疏远来化解自己的焦虑和绝望,其小说中描述的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均以其现实中感受到的家庭关系为摩本,大多因为家庭关系的原因而自杀。小说《学生》就讲述了一个病魔缠身、处于贫困中的年轻人在家中处于羞愧的境地,尤其是当他觉得以前非常亲近的导师拒绝他时,更加孤独、绝望,从而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只能以自杀来逃避。而《新式警告》中的阿加桑尽管有美满的婚姻,却因为家人的不理解而服毒自杀。

詹姆斯18岁时经历了一场大火灾遭受到了创伤,他怀疑自己的性能力受到了损伤,终身未娶,过着独身生活,亨利·詹姆斯和兄长威廉·詹姆斯之间的情感非比寻常。威廉毕生视亨利为女性,当威廉·詹姆斯1878年结婚以后,亨利·詹姆斯便把自己形象融入小说中,一直以女性为小说的主人公,创作了黛西·米勒、伊莎贝尔·阿切尔等女性形象,小说都以人物形象肉体或精神方面的消极毁灭为结局。历经表妹密尼·坦布尔的逝世,中期转向戏剧文学却创作失败,创作后期妹妹爱丽丝与好友康斯坦又相继去世,这一切使詹姆斯逐步将自己与弱势的女性认同,将死亡文学推进一个新的高度,描绘了一系列失去生活欲望的人。《德莫夫夫人》中陷入穷困的德莫夫男爵就是在绝望中朝头部开枪自杀身亡,因为他尽管已改过自新,却无法重新获得自己夫人的爱。在《朗斯塔夫的婚姻》中,詹姆斯描写了朗斯塔夫在病床上向黛安娜求婚遭到拒绝却重新获得了生命,黛安娜在病床上的求婚得到同意却决心告别人世。

究其一生,詹姆斯大部分时间远离出生地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员,长期居住在欧洲,以期逐渐摆脱家人对自己的影响,因此便以小说中虚构的世界来弥补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认同感,将自己生活中无法扮演的角色、无法实现的愿望加入小说中,以艺术的手法虚构虚幻的世界和人物形象,借此重现自己对生活的印象,表现出对家庭既恐惧又渴望的心理。《奥斯本报复》中的罗伯特·格雷厄姆,一个希望破灭又爱好自由的青年,虽然向往美好的一切,却不被人理解,最后,在饭店的房间里开枪自杀。《金碗》女主人公玛吉明知继母与丈夫前情未了,却隐忍不发,以和解的方式保全了婚姻,但是,最后一家人貌合神离,在道德和精神上都走向了自我毁灭。在个人尊严、纯洁情感与婚姻形式中,作者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各种人物在经历复杂的家庭关系时矛盾的内心世界。罗德里克·赫德森一生的自毁倾向更是作者矛盾心理的强烈映射。这些人物都是因婚姻破裂、家庭关系紧张等原因丧失生存欲望,在精神上或者肉体上死亡。

在后期,他对家庭的心态从消极逃避转向积极面对,认真回顾与反思自己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其后期的三部作品均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回顾自己早年与父母、兄长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自传》的形式直面自己的家庭以及自己和家庭成员复杂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的巨大影响。

二 跨文化的生活经历与欧美文化碰撞

美国取得独立后,经济政治迅速发展。但在精神文化方面,当时的美国仍显得浅薄无知,欧洲几千年历史文化知识、艺术以及人文修养,这些都令当时的美国人极为向往,文化的落差使美国人对欧洲文明产生依恋与探寻,产生美国人特有的文化“朝圣”情结。詹姆斯出生于富裕家庭,老亨利·詹姆斯认为他的孩子们应该接触欧洲的文化和生活,所以,在未成年之前,他曾多次跟随家人往返欧美之间,遍游欧洲,在欧洲各国先后接受不同的教育。1869年,詹姆斯长居欧洲,对当时的美国和欧洲的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使他具有了世界文学的双重视野,能够用双重眼光来审视欧洲人和美国人。欧洲的文明与美国的自由精神给了他动力,催生了他的“国际主题”,使他开创了世界文学中“国际主题”小说的先河。

亨利·詹姆斯虽然向往欧洲文明的悠久历史,但是跨文化的生活经历使他虽长居欧洲却无法适应欧洲人,尤其是社交界人士的谦逊圆滑,欧美文化的碰撞就成为詹姆斯主要的“国际主题”。詹姆斯用小说讲述了美国人带着对欧洲文明的热爱到欧洲游历的故事,展示了文化差异下跨文化交往的问题,如《鸽翼》中的米莉就强烈渴望畅游欧洲、领略古老文明从而享受生活。《使节》中的美国阔少就对美丽法国女人的魅力极度着迷。亨利·詹姆斯把美国人在古老文明、历史悠久的欧洲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描绘了形形色色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包括天真纯洁的主人公、高雅圆活的欧洲人以及被欧洲人同化了的虚伪冷漠的美国同胞,诉说了欧美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精神上合肉体上的自我毁灭。1879年的中篇小说《黛西·密勒》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描绘旅居欧洲的美国人的长篇画廊,小说描写美国姑娘黛西·密勒游历欧洲时的遭遇。她天真热情、崇尚自由,却为自己招来了许多误解和麻烦,她的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叛逆行为促使她最后客死他乡。小说将美国人的天真浪漫与久居欧洲的美国人的世故奸诈进行了对比,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自杀细致地描绘出来。

在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中,中长篇小说主要是描写欧美两种文化的冲突,具体地说,就是天真无知的美国人在老于世故的欧洲人面前的挣扎以及最后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毁灭。詹姆斯用艺术来象征欧洲精神文明的巨大魅力,而用金钱象征美国的的现代文明,用人物在小说结尾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灭亡象征着文化碰撞中无法解脱的自我毁灭。小说的主人公通常秉承金钱与道德、无知与天真于一体,崇尚欧洲文明,崇尚艺术,但是却遭遇了欧洲人或者久居欧洲的美国人的算计与阴谋。《贵妇肖像》中的伊莎贝尔就是一个天真又有主见的少女,她继承了大笔遗产,先后拒绝了象征现代文明的美国工厂主卡斯帕·戈德伍德和象征欧洲文明的英国贵族沃伯顿勋爵的求婚,这意味着伊沙贝尔希望摆脱制度与习俗的束缚,追求绝对的自由,婚姻的失败与世人的冷漠促使她最后的“回归”,在精神上,她已经选择了自杀与灭亡。这充分说明了詹姆斯对美国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代表了詹姆斯试图逃避来自家庭和国家的影响,却无法得到解脱。

身处文化转型期的亨利·詹姆斯感受到了美国生活模式的变化,在亨利·詹姆斯的故事里,淳朴与善良的美国人往往受制于狡猾的欧洲人,但是小说中人物的自由个性里不可避免地刻上了美国清教文化和时代道德的烙印。亨利·詹姆斯文化碰撞小说中的人物黛西、伊莎贝尔、玛吉、米莉等始终以美国式的自由与道德作为行动逻辑,带有新大陆的蓬勃朝气与热情和简单直接的处事方式,具有自主进行抉择的愿望。但是,当面临文化碰撞中的无法解脱,詹姆斯笔下的人物都选择了精神上的自杀和肉体上的灭亡来作为对抗手段。《美国人》中克莱尔·德钦特毅然选择去修道院,这就意味着他从精神上逃避世俗不可调和的矛盾,走向自我毁灭。而戴西·米勒的死既是“罗马热”所致,又是在面对不公平的批评下和心灰意冷中生存愿望的丧失,疾病缠身和生存欲望丧失的结合,激发了她自我毁灭的心理,促使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选择了自杀。米勒之死反映了新旧大陆两种文化习俗的对立以及矛盾中无法解脱的自我毁灭。

三 19世纪社会的影响、个人道德观和心理分析题材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经济高速度发展,资本迅速集中,一切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但是各商业巨头暴敛钱财,劳苦大众不甘屈辱而奋起反抗,新的文明产生了新的秩序。物质与精神的矛盾、艺术和经济的不可调和、良好道德和自私观念的对立,这一切都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在如此氛围中成长的亨利·詹姆斯像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一样重视现实生活,久居欧洲的他对于所发生的变化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客观的认识。他通过笔下的人物,折射出当时社会变化中普通民众的痛苦与绝望,在面临经济问题的时候逃避式的肉体死亡和面临社会改革时不知所措的双重灭亡。在詹姆斯的18篇小说中,自杀现象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多方面,自杀现象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与他所处的时代一致。涂尔干从统计中发现,家庭、政治和经济团体及宗教组织的相互关联都会导致人物的自杀。自杀都是为了能够摆脱危险或耻辱。

《看守与监护》中兰贝特由于经济问题选择自杀;《一连串的访问》里,温奇因经济上不道德的交易而开枪自杀。他们代表着当时的社会改革中无法解脱的受害者。涉及社会改革的主题小说《卡萨玛西玛公主》中的亚特森·鲁滨逊开枪自杀,在精神和肉体上结束了自己,成为贵族精神上的俘虏;《一年的故事》中受伤的年轻士兵和《一个极其非常的案件》主人公费迪南德·梅森,这两篇内战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认识到被恋人所抛弃,就丧失了生活的希望。这两篇小说都是皆是描绘了战争后物质对对爱情的侵犯和爱情的不稳定性,都另脆弱的人物随之产生轻生的愿望,选择了双重自杀。

亨利·詹姆斯对小说人物的个人道德品质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强烈的的人文主义倾向,大多颂扬美国资产阶级高尚的品德。小说《金碗》就通过继母与女婿私通的故事以及最后精神的毁灭引发了道德的思索。作者赞扬良好的品德,把个人品质高高置于物质利益之上,在人物道德遭遇物质利益的侵犯时,便选择了以毁灭的代价来保存崇高的道德。《鸽翼》中的主人公米莉·西尔是一个天真热情、热爱欧洲文明、患有不治之症的美国女孩,她渴望自由,却被人利用算计,在明白真相后,米莉“面对着墙壁”,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使她选择了双重自杀,但是,她辞世前仍将自己的财产赠与丹歇尔,以自己的死亡和美德来换取丹歇尔一生的愧疚。自杀者以自毁的行为,毁灭自己以及其他活着的人。虽然自杀的只是米莉一个人,但是那些伤害她的人在精神上也接近于死亡,她用自己肉体的自杀来换取众人精神上的死亡和道德上的愧疚。

亨利·詹姆斯频频往返于大西洋两岸,他觉得美国狭小的舞台和短暂的历史不利于创造才能的发挥,无法提供适当的题材,便移居欧洲,结识了屠格涅夫、福楼拜和莫泊桑等作家,同当时的众多知名作家过从甚密。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上主要师事霍桑、巴尔扎克和屠格涅夫。在和屠格涅夫的交往中,他懂得了小说主要是写人物而不是写情节。但对于怎样表现人物的心理真实,詹姆斯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主张为小说找到一个意识中心,借人物的主观“角度”观察事物,提倡从人物外在行为举止深入到内心,由浅入深、更本质地刻画人物。这一观点对后现代文学具有重大影响,使他成为后人景仰的“心理描写大师”。詹姆斯用“意识中心”来“降低作家的叙述声音,同时将作为完整有序的‘有机体’的小说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阅读的过程与观看戏剧一样,具有直接的戏剧效果。”然而,人物过多的心理活动却容易使其走向“死角”,过于细腻的心思使其笔下的人物都在无法解脱中选择自杀。《罗德里克·赫德森》中的青年雕塑家的天才遭到毁灭,因为他的艺术不为资产阶级所接受,其过于丰富的心理活动使他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在精神上他选择了自杀。人物心理的过渡刻画使故事人物逐步偏离了自己的方向,在积极斗争中始终无法解脱,只能用消极的自杀来结束自己。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自杀题材,包括肉体自杀题材和精神自杀题材。小说中人物的自杀与个人心理、社会现象、婚姻爱情、家庭关系都有很大关系,这与家庭关系以及个人心理因素、作者跨文化的生活经历与欧美文化碰撞、19世纪社会的影响、个人道德观和作者擅长的心理分析题材都有很大关系。社会、心理、家庭关系、爱情等各方面的原因激发人们放弃肉体世界、进行自我毁灭。同时,自杀者以自我毁灭的行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毁灭其他无数的人。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代显梅.传统与现代之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美]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 —亨利·詹姆斯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申丹,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韦华.创造生活的幻觉—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J].哈尔滨:北方论丛,2009:5.

[6]王珂,何劲虹.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自杀类型及意义[J].南阳: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26):3.

[7]王淑华.亨利·詹姆斯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文学选择探因[J].衡阳: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

[8]王跃洪,黄美娜.环境·人物·命运— —亨利·詹姆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创作模式与陌生化探讨[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

猜你喜欢

亨利詹姆斯欧洲
月亮不止一个(节选)
欧洲“芦笋季”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找找看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大公鸡亨利
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