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浅析新疆哈萨克族当代乡土小说中大自然的诗意抒写
2013-04-07孙艳君
孙艳君
(伊犁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浅析新疆哈萨克族当代乡土小说中大自然的诗意抒写
孙艳君
(伊犁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自然作为审美对象,饱含了审美者的情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讨论了文学创作中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创作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通过对新疆哈萨克当代乡土小说中自然景物描摹的分析,来展现“物”、“情”、“辞”的关系,体现出哈萨克族作家浓郁的乡土情结。
自然;情感;乡土小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是基础,是情的源泉,情随景物变化而变化;情是辞的根本,辞是情的抒发途径。也可以说“客观世界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创作是自然界事物的反映,而在艺术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过程中,情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是客观世界在创作中得以反映的不可缺少的桥梁。”[1]新疆哈萨克族作家在创作中将自身心灵与客观物境的感应与沟通刻画得淋淋尽致,因此哈萨克族乡土小说充满了对西部自然美的描写,并且这些千姿百态的物象注入了创作者们的乡土情结。
一 物乃情之源
审美者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自然界美景中,对自然界事物充满了情感体验,获得的审美情感充盈在心中,当这种情感聚集到一定程度将化为一种外在的形式——辞,辞是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文学创造的活动中,作家们将自身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体验穿梭于自己的作品中。
新疆是个既美丽又神秘的地方,它有其独特的自然魅力,戈壁沙漠与草原森林共存。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毡房外就是绿茫茫的草原,牧民们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去放牧,傍晚伴着晚霞回来,与周围静谧自然地深入接触,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与大自然建立起了纯洁深厚的感情,对自然美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这种感悟便融入了平常的生活中。哈萨克族文化就是在拥有广袤草原、茂密森林、清澈流水的大自然美景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自然美景作为哈萨克族人民特定的生活环境,它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作家们独特的审美对象。
本土的自然环境为当地的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作家们通过对居住地域环境的诗意刻画,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依恋,浓浓的乡土情结。正如文学评论家陈柏中所说:“哈萨克族小说家都成长于偏远的西部草原,他们都有一块形成自己生命经验的最熟悉、最钟情的生存土地,都和这块土地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保持着天然的割不断的精神联系。”[2]哈萨克族作家成长于美丽的故土上,生活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对本民族的生活及环境极为熟悉,因而,故乡秀美而神奇的自然景观,在哈萨克族作家的小说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现。
西部大自然物象原本无所谓喜怒哀乐,然而这些自然物象进入人的眼中就别有一番滋味了,灌注了人的主观意念。很多哈萨克族作家对本土景致做了真实、生动的描写,他们魂系乡土,怀着对故土的热爱,通过哈萨克人的眼睛、生命体验来写故土的山水、绿地以及动物,这就赋予了大自然以哈萨克人的感情、气质、心理,与自然融为一体。新疆不少哈萨克族作家,如阿维斯汗、艾克拜尔、叶尔克西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草原风景描写,在他们笔下,草原被赋予一种超然绝美的气质,它卓尔不群,与荒漠、雪峰对峙;它生机无限,森林茂密,山泉密布,展现出多面立体、丰富复杂的美。
二 辞乃情之表
哈萨克族女作家阿维斯汗的作品热衷于草原风景描写,在她的短篇小说《勇敢》中,开篇就给我们以深深的草原印象:“草原,夏季的牧场。黎明的霞光,给无边的草地披上锦绣的衣衫。傍晚的落日,给层层的小林换上了淡淡的素装。一阵阵凉爽的山风,一缕缕百花的芳香。……晶晶的微波,淙淙的小河,像‘巧尔波’一样的发光,像‘色尔哈’一样的闪亮。泉的四周,围满了青草。泉的波光,映照着蓝天。”[3]简短的几句就把清晨和傍晚夏牧场的平和恬淡勾画出来了,仿佛一幅草原美景图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深呼吸似乎可以闻到草原上沁人心脾的空气,这清新的空气就像马奶酒一样让人沉醉;从对草原上泉的描绘中,又似乎可以听到那闪亮发光的泉水的声音。在对自然景观的描摹中,涌动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晨光熹微。黎明的霞光,晒满了辽阔的草原,照耀着四周的山林,翠峰秀岭,峻石险岩,百花争艳,异草添绿……”[3]作者将清晨的草原描绘得栩栩如生,在这几个短句中就描绘了晨光、山林、山峰、岩石、鲜花、草地等景物,一个“晒”字很形象地绘出了黎明时草原上的光景,青青的绿草上满载着黎明的光线,让人赏心悦目。在《哎呦,他》中,“冰,晶莹的阿吾勒。雪,茫茫的大草原。……拂晓的大草原一片宁静。……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大草原上虽然是寒冷的,但却是清新的,隐隐约约地带着一丝甜味的空气,顿感胸襟开朗,心旷神怡。……这时候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已经由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了。他看着崇山尽染的雪岭和冰峰,浸没在目清耳聪、胸阔心舒的轻轻的欢快之中。”[3]雪山、红日、草原这一系列的景色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洋溢着清新的乡土气息,读起来诗意盎然。正是有草原生活的实地感受,作者才能将景物描摹得如此细致,情感流露得如此细腻。她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善于挖掘自然美,使得情景交融,创造出了宁静、淡雅的艺术风格。
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生长于伊犁草原,艾克拜尔在许多作品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对故土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在他的短篇小说《天鹅》中,就有对自然的生动描写,他细致入微地将赛里木湖畔景色为读者描摹出来了。“湖畔的草原坦坦荡荡,一直延伸到那苍松覆盖的雪山脚下。草原上,这里一片金灿灿的,那里一片紫莹莹的,偶或还有点点火焰般的殷红闪现。在那绿茫茫的草原深处,坐落着点点雪白的帐幕,撒满了群群牛羊。”[4]围绕着既美丽又富于变幻的赛里木湖的是辽阔的草原,草原上有一片片黄的、紫的、红的小花儿。在坦荡的草原深处,是牧民们的白色毡房,毡房周围是成群的牛羊,这就是静谧和谐的草原景象。作者从一个六岁的哈萨克族小女孩的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画上有雪山脚下绿茫茫的草原,有草原上开满的各色野花,还有草原环绕的富于变幻的高山湖泊。在这些自然景物描写的背后,饱含着艾克拜尔浓浓的乡土情结。在他的另一篇小说《雄心勃勃》中,作者开篇就对大地回春景象进行了生动形象地抒写,“脱去冰衣的浪花,正在轻快地跳跃着,吟唱着迎春小曲。河套里被严冬夺去绿装的白桦、山杨、河柳,也都渐渐复苏,正在争先恐后地吐出嫩绿的新芽……积雪刚刚消融的原野,被从大地底下攒头攒脑地探出惊奇的小脸来的嫩草染得一片葱绿。草原宛如碧波万倾的大海。顺着蜿蜒的河湾伸展开的那块墨绿色的苜蓿地,仿佛是嵌进这绿色海洋中的翡翠色小岛……”[4]这样舒畅的春景图的描绘灌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草原、土地的敬意。白桦、山杨、河柳、小草等本来都是静物,但艾克拜尔却在简短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静物的动感。“脱去、跳跃、吟唱”这三个动词写出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河水渐渐融化,泛起朵朵浪花。拟人修辞的运用使浪花有了生命,像人一样脱外衣、唱小调。“争先恐后”一词的使用更是描绘出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欢快与生机。用“探出、惊奇的小脸”来修饰小草,好像小草就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这样的用词让人读来颇有惬意温馨之感。除了这些拟人的描写,就颜色方面来说,在这短短的几行中,就有白色、嫩绿、葱绿、碧绿、墨绿、翡翠色等颜色。这样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描写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从字里行间能感受作者对自己故土的依恋和赞美,这样的景色对于过着游牧和农耕生活的哈萨克人民来说是常见的,土地和草原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并深爱着的东西。艾克拜尔通过作品传达出了哈萨克族人民对其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真实细腻的情感,这样真实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艾克拜尔对大草原的依恋和热爱之情代表了哈萨克族人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草原的感情。
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出生在新疆北塔山牧场,生活在风景秀丽的大草原上,从小就与大自然零距离,恬静的草原游牧生活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色彩。通过文本细读,读者在叶尔克西的小说中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和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恩,对草原的热爱以及对乡土文化的依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嫩草以及牛羊是经常出现在作者笔下的物象,它们总是和谐地处在一起,顷刻间,大自然的美也就不言而喻了。她的短篇小说《额尔齐斯河的小调》向我们展示了奶奶对于小盲孙的疼爱。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就是在这平平淡淡的语言中,读者很容易被奶奶对小盲孙的离开即不舍又无奈的矛盾心情所感动,能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分不开的。波光粼粼的额尔齐斯河边,在一块开满各种颜色野花的草地上,呼吸着草地上清新的空气夹杂着马奶的乳香,奶奶将孙子放在自己膝上,轻轻地哼着古老的小调,这样和谐的画面也只有在以游牧文化为主的地方才可以见到。能“画”出这样静谧和谐的画面的“画家”一定怀着一种对家乡大自然无以言表的喜爱赞美之情。
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是情感的源泉,文学创作则是将这种情感以一种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哈萨克族乡土小说中的自然景观是作家们诗性的心灵栖居地,他们都宿命般地凝眸身后或脚下那一片风景旖旎的乡土,在他们的乡土小说中留下乡土山水的印记,透露出那一方水土的“灵魂”。当读者阅读哈萨克族当代乡土小说时,感受到的扑面而来清新的绿草香气以及甜甜的奶茶香,是哈萨克族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饱含着作家对故乡难以抑制的情感。
[1]朱绣慧.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J].许昌学院学报,2005(6).
[2]赵嘉麒.哈萨克文学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3]阿维斯汗.遥远的地平线[M].北京:民族出版,2004.
[4]艾克拜尔·米吉提.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ClassNo.:I207.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DescriptionsofNatureDepictedintheNativeNovelsWrittenbyKazakContemporaryWritersinXinjiang
Sun Yanjun
(School of Humane Studies,Yili Normal University,Yi’ning XinJiang 835000,China)
Nature, as an aesthetic object, is full of human aesthetic emotion. LiuXi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in literary creation in his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 Moreover , it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 the literary creation proc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scriptions of natural scenery in native novels written by Xinjiang Kazakh contemporary writers , we can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objects, the feelings and the words and the deep feelings of Kazak writers in Xinjiang province.
nature; feelings; native novel
孙艳君,在读硕士,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方向:民汉文学关系。
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度大学生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12DXS002)。
1672-6758(2013)02-0122-2
I207.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