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进策略研究

2013-04-07王学峰

关键词:公共课章节教学效果

王学峰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一门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适用于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笔者通过分析践教学出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 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性质定位问题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是每位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课程。针对公共课,特别是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课,大部分学生对它的印象是枯燥无味,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讲台下学生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对于教师来说,因为学生不爱听讲,就算你再投入、讲得再好,他们通常也不买你的帐,照样打瞌睡,所以也慢慢地提不起上课的热情,只能照本宣科,空洞无物地把课讲完,下课后就一走了之。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授课老师自己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这个认识误区在高校思政理论公共课教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大家总认为思政公共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不上专业课重要,既然学生不重视,教师也渐渐淡化了对此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上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放松了对授课质量的要求,对上课的整体效果追求也相应松懈下来。这种认识的偏差是教了几年此课程的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纠正。原因在于,对此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性质需要厘清,思想政治公共课和专业课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专业课程会有大量的专门性术语知识,要求学生把这些专业知识消化吸收,它们是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进行定位的,而思政公共课没有专业课那么多的知识点和难点,它的重要性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要点,而在于它有更重要的使命,它的实际定位标准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上,甚至在人生观上有正确的认识,开启学生的思想境界,它应该是带有颠覆性和革命性的重要作用。需要引导学生从他们认识的世界里正确地理解社会,改造他们的认识观、思想观,所以严格来说思政公共课的追求标准更高。在教学过程中需厘清公共课与专业课的侧重点,认为公共课比较简单,没有专业课繁多的知识点来界定公共课是基础课,比专业课地位低的这种看法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而且在教师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大家应该清醒认识到两类学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不能以专业性标准来否定公共课的重要性,而应该从两者的作用性来比较,公共课虽然看上去内容简单,但它的作用性是改造人的思想和人生观,从这个角度上看,公共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授课老师应该在心中有这种清醒认识,不要妄自菲薄,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把学生注意力慢慢地吸引过来,给他们进行心灵上的辅导,开启心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此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 关于授课的形式

笔者认为此课程的授课形式需要创新,如果简单地用普通授课形式,学生会觉得很乏味,课一上完,考试一考完,学生就会把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几乎全部忘掉,这样就又回到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老一套路子上来了。我们知道,此种课程在授课目的上,已经不是纯灌输式和填鸭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课程,要从这个惯性思维方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把它看成是一种提升思想境界,给学生在思想方面、人生观方面予以人生指引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传统的授课形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1.讨论、辩论的形式。

针对课本中难度比较大,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分组讨论,或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进行辩论、演讲的方式。通过这种思想交流、碰撞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课本中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节,对于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哲学问题。如果只是夸夸其谈拼命地向学生灌输一番这些概念,学生听完后会很茫然,理解不了。那么可以尝试在课堂中花几十分钟时间专门组织学生讨论比如“人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这种激烈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在轻松和互相参与的氛围中认识清楚这些概念和它们背后隐藏着的深厚意义。

2.案例形式。

案例形式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受到重视,它应穿插在全部课堂讲授过程中,特别是在法律基础部分,有很多法律原则和制度等是可以使用相应的案例来教学的。学习法律,本身就需要辅以真实案例来说明,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和具体规定。把案例方式综合地运用到本课程中,是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形象、恰当地把案例融合到教学中,才能把枯燥的、理论性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摆脱纯粹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听讲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

3.专题化形式。

如果有的高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完全可以尝试专题化的方式,就是把课本内容分为几个专题,由每位教师专门讲解自己擅长和研究比较深透的章节,这样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因为这个课程本身就是原来的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本编写起来的,那么有的教师可能之前就只负责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部分的其中一门课程教学,对另一门课程比较生疏,如果采用专题化的方式,可以博采众长,让教师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学生也会对几个教师的搭台戏感兴趣,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4.其它形式。

其它形式的运用比较自由,比如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考察,观看记录片,撰写论文等,形式多样,可以灵活运用。这些形式目的都是为了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有的教师尝试“项目化”模式,把讲授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项目化形式,[1]或互动教学形式。[2]还有的教师尝试构建“一精讲二加强三改革”①方案。[3]

2006年教育部组织各省进行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当时教育部门给出的要求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按部就班,比如这个章节多少课时,那个章节怎么讲都固定化,不容教师进行一定的变通。笔者觉得这种要求不妥,为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课本的各个章节之间是有难易之分的,如果按固定的时间要求,会导致容易的章节浪费太多课时,难度大的章节又会显得课时不够,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让教师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整体框架下,相对自由地安排每个章节的课时和轻重把握度。难度大的章节可以多花点时间,容易的章节可以少点课时,这样才能“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有的放矢,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授课形式也不能拘泥于规定的形式。这是一门挖掘到学生心灵里去的课堂教学,如果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不异于知识的灌输,和一般的课程没多大区别,甚至如果单纯从知识难度和繁杂角度来看,还比不上专业课。如果还使用传统方式,进行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方式,就歪曲了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所以应该积极使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只要能够达到使学生接受和吸收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这其实就是手段和目的的辩证关系,如果手段不行,目的不可能达到。只要是有效的手段,目的能达到,那么这些手段都可以借鉴与吸收。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应该适用这一原则,以期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需要多花心思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用有效的创新授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课堂教学就不光是教师一人的事情,而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都积极参与进来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和提升人生思想境界的教学效果,完成思政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 法律基础部分内容太简略的问题

自从本课程的教材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原先是两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并形成现在通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后,细心的教师就会发现,新课本中大力删减了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编者删减的意图是明确的,就是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法律基础中重要的部分,比如和大家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平时耳闻目睹的民法和刑法的内容被缩减的太厉害。编者为了保持法律基础部分的系统化,包罗了很多如宪法制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仲裁和调解等各部门法,但这些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很少讲得到,一般都是一略而过,学生也不会留下多大的印象。相反,本来应该内容详细点的民法和刑法就只有简单的几页左右,这样就严重脱离了实际的教学要求,因为一般教师要讲法律基础部分,都会重点在民法和刑法部分详细展开的。笔者认为编者也许考虑到如果民法刑法部分加入相应的内容,会使得课本变得厚起来,不符合原先的精简目标,可这种情形给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出了个大难题。教师想讲授,学生也想听,但书本上又没有相应的内容,必须额外花时间去找资料来看,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和学生间教与学的困难。希望以后的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或修订教材时能够切实地考虑到这些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情况。

四 构建教学合理配置制度

教学配置,指的是教学过程中配套设施和人员配备的投入。好的教学配套设施,比如教室安排、多媒体设备、教学时间安排等,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高校的思政理论课需要合理的教学配置,但在实际中很多高校对思政理论公共课的教学配置并不是很重视。如何构建教学合理配置制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加强。

1.教学硬件条件提高。

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宣传党的基本思想与理论的重要课程,是党基本路线与政策的喉舌,处于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这本身是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发现,高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在教学配置上不能达到相应的条件与要求,在师资力量、课堂编排、教师薪酬待遇等方面偏于弱势,这就造成了本来必须认真重视对待但实际安排过程中又无形中进行弱化处理的矛盾。这种紧张关系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然很难达到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比如高校应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教学设施相对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每个班级上课学生数量应该适当限制等。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把几个院系的学生集中起来组建数量庞大的班级上思政公共课,当然有时为了节约教学资源,这种做法可以适当使用,但是学生人数不能太多,一个班级人数超过100人以上就会明显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2.加强教师的经验交流。

各地区应该组织高校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会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观摩会,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把优秀教师的良好教学经验推广开来,对参加听课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但这种观摩会往往是找年轻的、刚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教师来承担授课任务。笔者有参加过此种观摩会的听课,觉得挑哪位教师来讲公开课的方式须改进,应该是找有丰富教学经验,在业界有资深影响的教授或副教授级别的教师来讲授,这样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对课程非常了解,教学风格具有特色,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都会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对年轻老师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会对他们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这比让大家去观摩一个教学没多少年的年轻教师授课所起的作用要相对好一些。各地教育部门可以把当地名师的教学视频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其他教师从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不然的话,很多高校年轻教师没有相关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可以交流,只能闭门造车,忽视了学术的正常交流,从而影响了当地高校整体思政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一精讲”是指透讲基本理论知识,“二加强”是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三改革”是指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

[1]王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模式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155.

[2]侯继虎.理工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9.

[3]邵彩铃,武艳艳,李亚青.以新型教学模式打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精彩课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85.

猜你喜欢

公共课章节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