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气是一味良药

2013-04-07张萍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小苏病友小店

□文 张萍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

两年前,我怀着好奇心选择到精神病院工作。在这个令很多医学生都望而却步的地方,我经历了很多,也见证了很多。我习惯将那些故事一一记下,只希望精神科这个刚刚被人们重视的学科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小苏曾经是一名人民教师。和普通病人不一样,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认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他平时话很少,精神症状稳定后多数时间都爱待在病房里看书。每天查房时,也就和主管医生说上几句,其余时间大多畅游书海。每逢探视,他也只和母亲简单说上几句。总体来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固执。他病情稳定后,主管医生和护士总想办法动员他去参加康复活动。可他总摇摇头说:“我还是在病房里看书吧,不想出去……”天天劝,人人劝,他始终都是那句话:“不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小苏参加康复活动成了一大难题。医生和护士想尽各种办法,动员他的人也换了一拨又一拨,可他的心意却始终无法改变。后来,主管医生又尝试让已经参加康复活动的病友去动员他,这个“战术”仿佛有了一点效果,小苏的心思似乎有点松动了。大家趁热打铁,随后的几天里,主管医生、护士以及康复组的主管都主动陪他去参加活动。开始时,小苏只是在一旁看着,偶尔搭把手,康复组的其他成员就在休息时有意无意地和他聊天。慢慢地,小苏开始主动起来,变得愿意参加活动了。那次主管护士开玩笑地问他:“苏老师,今儿不看书了?”他笑笑回答:“那个……图书馆的书都被我看得差不多了,我还是出去活动活动吧……”

记得小苏参加康复活动两周后的一天,他无意中说出了此前长时间不愿参加康复活动的原因:他一直接受不了自己得病的现实,觉得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是累赘,更不愿意面对,所以就每天以看书逃避现实。后来看到那么多人关心他、帮助他、鼓励他,为了不让大家失望,他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参加活动。没想到这么一来,他很快发现有不少和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大家互相交流交流,说说心里话,就感觉现实也不是那么残酷,心理压力也小多了。特别是当想到还有那么多人关心他,想方设法帮他走出困境,他就更觉得不应一直消沉下去,要敢于面对现实。

2010年,医院先后成立了阳光小店、洗衣房、家禽养殖小组、包装筷子技能训练小组。这些康复项目的开办使得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马上出院的病人有了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舞台。大家一改过去病房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积极踊跃地参与康复活动,李大姐就是他们当中最活跃的一分子。

李大姐在得病前也是一名医生。开始出现一些精神症状时,她自己难以接受,也不愿告诉别人,更别说去医院治疗,就怕被别人瞧不起,说她是“精神病”。直到症状越来越重以至不能正常生活,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才不得不把她送到我院就医。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她的精神症状很快就得到控制。虽然不再受症状支配,可以正常生活,但是她仍旧摆脱不了心理负担,总叹息自己这个当医生的,却偏偏得了这种病,整天郁郁寡欢,甚至还与病友发生过口角。医生和护士们总是想着法的开导她,却收效甚微。但当她成为阳光小店员工的那天,却一切都改变了。李大姐每天上午在病房里活动,下午去小店售货,生活安排得非常充实,原来胡思乱想的时间都被丰富的生活内容填满了。在这里,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仿佛又找回了当年思维敏捷、精益求精的医者风范。医护人员也没有把她当成精神残疾病人,总是笑脸相迎和蔼可亲,慢慢地消除了她与别人的隔阂。李大姐说:“以前我就是想不通,自己怎么就从医生变成病人了?现在我想通了,人哪有不生病的,医生同样也会生病啊,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在对待其他病人的态度方面,李大姐也有了很大改观,对于那些喜欢问东问西的病人也能够做到百问不烦,再没与病友发生过冲突。“小卖店不营业的时候,我就查查商品的保质期、数量,以便病友们买到的商品都是新鲜安全的,看到他们买到称心的东西那股高兴劲,我心里别提多敞亮了。”每每谈及这个小店,李大姐总有说不完的话。

每到过节或放假,李大姐的女儿都会接她回家,但她总会让女儿比别的家属晚来一天。她说她知道还有好多病友不能回家过节,她要在过节前让大家都能买到过节物品。女儿也很理解她,女儿说:“原来我为有一个当医生的妈妈骄傲,现在我为有一个乐观、自信而且又有责任心的妈妈而骄傲。”听见女儿的话,李大姐哭了,那一刻,李大姐终于明白了过去自己有多傻。“得了精神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没有勇气去战胜它,我虽然是个精神残疾患者,但是我仍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不比任何人差,我仍然是女儿的骄傲!”

猜你喜欢

小苏病友小店
盲人小苏
我与小店的黄金时代
乙肝病友,远离酒精
凯特的小店
年味小店
苏唯一的心事
苏唯一的心事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
UNIQLO叫你来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