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食用菌锯屑栽培法的试验与传播评述(二)

2013-04-07贾身茂

食药用菌 2013年5期
关键词:菌种菌丝食用菌

贾身茂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

6 菌丝体培养与出菇管理

《种蕈实验谈》的“中篇锯屑种蕈法”[3]中把经消毒后移植入菌种的锯屑瓶称为“发生瓶”,瓶内蔓延菌丝的培养基称“发生块”,长满菌丝的发生块称“菌丝块”。菌丝的生长阶段在“保温箱”中,管理应避光,保持适宜的温度。强调菌丝长满发生块后再保温培养一定时间。这些在今天看来,还是具一定科学价值的。

出菇有两种方式[2]: “破瓶出菇”与“瓶口出菇”。出菇在“培养箱”,出菇温度比菌丝生长低一些,湿度要大,要通风,避直射阳光。

这种培养菌丝在“保温箱”,出菇在“培养箱”,已是“两场制”的雏形,说明对于食用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已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

7 小规模生产试验的成效

7.1 有小规模试验场潘志农在福州石边头后曹洲设有“三山农艺社种菌部”[2];在潘所著书中的“人工种菰大全凡例”中说:“本书系从敝社之洋菰、榎菰之种植法,及菌种制造法等讲义,更参以新近之实验,汇编而成。”[2]余小铁在杭州湖墅红石板河口二十一号设有“余小铁种蕈园”[3],在余所著书的“凡例”中有“著者对于各种蕈类,均有栽培,亟愿有志者实地参观,加以指导”[3]的介绍。苍德玉在《人工蘑菇栽培法》的“关于人工蘑菇栽培的回顾”里讲:“1932年秋季,敝社在创刊《农业进步》杂志之前,曾利用社址之一部,栽培人工蘑菇。……讵料第一次所种的就是所预期,发生了活活泼泼的肥大蘑菇”[5]。由此说明他们三人确实是亲自做了小规模生产栽培试验的,著作中所写是他们亲自操作的经验总结。

评价他们是“小规模实验生产”,是依上述文献中的叙述,培养菌丝用“保温箱”,出菇用“培养箱”,而且“通常多是利用肥皂或煤油木箱”[2]。由此可知其规模仍较小,充其量是生产实验而已。

7.2 转化率及产品出售对栽培的转化率,潘志农记述:“(榎菰)每个发生块可生菰一二百枚之多。”[2]史公山记述较潘书详细:白香菌“其产生量,大约直径三四寸,高约五六寸之圆形菌丝块,每块至少可产一百余枚,多则可采到两百余枚。以一小块不值钱的锯屑,能有这样的收获,实颇可观了”[4]。转化率以每块产个数计,产量虽低,但确有产品出售。

对产品及其价格,潘志农书中“本社出品价目表”介绍:“新鲜榎菰每磅一元六角,……焙干椎菰每磅三元六角。”[2]余小铁书中在广告“余小铁种蕈园出品一览”中记述:“瓶蕈类,第一种A鲜蕈(即银菰),特等每磅三元,一等每磅二元半,普通每磅三元(本文作者注:原书此处“三元”可能有误)。罐装一磅,每听六角;半磅装者,每听三角八分。”[3]“瓶蕈罐头,均系锯屑种蕈之第一种 A,如欲第二三四等各种者,则须预先订定。”[3]余小铁还兴奋地赞美:“吾国各种蕈类,素乏鲜售。……今乃用人工方法,不论季节,而得造成种种之鲜蕈,使人人可获鲜美之口福,科学之惠,其如何耶!”[3]

苍德玉在《人工蘑菇栽培法》一书的“关于人工蘑菇栽培的回顾”中叙述:“1932年秋季,敝社在创刊《农业进步》杂志之前,曾利用社址之一部,栽培人工蘑菇。……在大连都是卖给大的饭店和大旅馆之家,也有用以送礼向新京方面去的不少。于1933年曾出品旅顺关东州果实品评会为关东厅长官视为新奇,特由品评会献上若干,除贩卖以外,敝社亦时常自食或用以待客,或包饺子或做汤菜,勿论谁吃,都说是向来没有吃过这样的珍品。……直到现在我们仍在进行栽培。……但今已积二至三年的经验,……。”[5]

7.3 有自制菌种并出售潘志农在《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一书的正文后“读者注意”中介绍:“㈦本社自制菌种,保证发芽,无论曾否加入研究种菰,一律欢迎购用,以示提倡。”[2]广告中还有:“榎菰、平菰、椎菰,各菌种每筒售洋三元,可移植七十至九十发生块,购满十筒以上者八折,五十筒以上者七折。”[2]

余小铁在书的正文前“余小铁种蕈园分让菌种价格一览”[3]中曰:“锯屑种蕈用菌种,第一种A、第二种B、第三种C、第四种D,每筒概可移植八十至九十个发生块,均每筒五元,寄费均加一成。”“使用大量菌种须预先订定,锯屑瓶栽之第二B、第三C、第四D三种,亦须先行预订,其专供段木用之丙种菌种,价与乙种同,亦须先订。”

由此可见,他们均有自制菌种自用或者出售。

7.4 有蕈的加工品余小铁在《种蕈实验谈》的“第十二章副产配制”[3]中介绍:“蕈之副产,可分三种,计汁与粉及油。”书中除有简单的制造方法外,还有蕈类加工品插图两幅:“副产蕈汁之一例”(瓶装)与“装罐头蕈之一例”(听装)。

7.5 有推广成功及传播的实例四川省万县林学农在《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1936年版本的“再版序”中讲:“余于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加入该社研究人工种菰法,屡承潘君以书面教授,甫届一年,对于栽培洋菰榎菰草菰等,均次第成功,迨二十四年夏,因事赴沪,特转道福州,面晤潘君,承引道参观各部,并面授各菌类之制种法,归蜀后,特将自制品,按法种植,果获美满成效。现余已能日产鲜菰十余斤,一家五口,得赖生存者,皆潘君之赐也。”[2]这是推广到四川省万县栽培成功的生动事例。

本文作者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还从云南省昆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与河池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枣庄市等地古旧书店购得《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最新实验人工种菰问答》《种蕈实验谈》《人工蘑菇栽培法》《食用菌栽培法》等多册民国时期出版的旧书。可见当时这些食用菌科技图书传播范围之广。

8 其他材料及方法栽培实验

除用锯屑栽培上述四种食用菌外,还利用稻草、砻糠栽培,对“人造段木栽培法”等也有初步的试验。如《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的“第四章榎菰之栽培”中“第六节稻草砻糠栽培法”[2];“第五章榎菰之人造段木栽培法”[2]。《种蕈实验谈》中 “下篇其他之种蕈法及菌种制造”的“第四章人造段木种蕈法”[3]等。

在20世纪30年代,能够实验利用稻草、砻糠栽培,人造段木种蕈法等,并做了多次实验,应该说是对扩大栽培原料的一种有远见的尝试。这里对“人造段木种蕈法”[2]作一扼要介绍:取长一尺、粗二三寸之杉木一段,其一端锯一深一二寸之漕。杉木外紧包稻草一层,贮于白铅皮或马口铁筒中,再加入白糖水适量,用盖密封,于锅中消毒。冷却后在漕中移植入菌种,适温培养菌丝后,取出使生蕈,此项方法,凡锯屑栽培之几种均可。以上所述的方法虽然不易推广,但它开创了“人造段木”生产试验的先河,其超前的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9 近代的一些仪器药械引入食用菌锯屑栽培

上述锯屑瓶栽的生产试验文献,不仅传播了知识、技术、术语等,还把近代的一些仪器药械引入食用菌新法锯屑栽培中,仅《种蕈实验谈》[3]一书中就有下面诸种:①寒暑表,即今日称之为温度计;②试管及玻璃瓶;③接种用的简易灭菌室(箱),并有图;④寒天Agar –Agar,即今日称之为琼脂;葡萄糖;⑤显微镜;⑥煎沸消毒装置;⑦保温箱;⑧酒精及酒精灯。黄范孝摘译的文中还有“Koch’s氏杀菌器”[6]。

10 银耳科学培育与制种法

在潘志农著《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1948年的第四版中,又增加了“第九章银耳科学培育与制种法”[2]。此章不足2页,但对银耳的新法栽培及菌种培育作了简单扼要的叙述:“银耳之最新栽培法,与榎菰之培养法相同,尤以人造段木之培养产量较丰与可靠,故一般多施行人造段木培养法。关于培养之过程与方法,可参阅本书榎菰种植法,即可明了,唯两者所需要之温湿度稍有不同耳。” “银耳菌种之来源,系于耳场中或发生块上所发生之耳,选择性质较佳者,待其开放约达七分时,即用小刀轻轻将其割下,浸于清洁已冷却之沸水中,大约鲜耳一大握,用水一升,同贮玻璃杯或瓷器中,再用小刀或玻璃棒将其捣碎,越细越佳,使其孢子尽落于水中。即将此满含孢子之溶液,用新毛笔使其饱吸后,移植于人造段木之发生筒中,使其繁殖菌丝,每筒仅须移入此水二三滴已足,或将此一二滴之孢子溶液,移滴于大号试验管之锯屑中,其目的在于繁殖更多之菌丝,以供移植之需,无论将此孢子溶液移植于试验管或发生筒中,其繁殖之目的虽不同,唯此统称之孢子繁殖法,品种与产量均较可靠。”“银耳菌种的制法,除上述孢子移植培养法外,尚有采取菌丝而行繁殖培养着,法将耳场中之耳木,选择其已发生银耳者,其段木最多处之菌丝割取之,以供移植。”

11 简要述评

总结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下列几个问题。

(1)民国时期锯屑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已经建立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但它之所以没有走向大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是因缺乏其他社会条件的支撑。

(2)民国时期锯屑栽培食用菌的菌种制作,已经在近代真菌学知识及微生物技术指导下进行,已懂得了从孢子与组织分离原始菌种,但还缺乏选育菌种的知识与技术。栽培种还局限在用试管作容器阶段,容器体积小,菌丝体数量少,满足不了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3)培养基的主料锯屑,不仅没有选用不同食用菌的适生树种,而且也没有使用比米糠营养更丰富的麦麸,以配置合理的培养基。因而造成转化率低,大面积推广受到限制。

(4)对栽培环境如温度、湿度、通气、光线的调控,虽然已经在近代真菌学知识的指导下,懂得了基本参数,但缺乏相应的设备配套,限制了生产规模。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锯屑栽培食用菌的先驱们的小面积生产试验,其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他们的实验是我国食用菌“新法栽培”的滥觞,将我国食用菌生产从“传统栽培”引向了科学“新法栽培”的道路,“锯屑栽培法”与“马粪栽培法”一起开启了我国近代食用菌科学技术史的新篇章。用近代科学知识指导食用菌生产已成为知识界的共识。这一新理念的形成,为我国日后食用菌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80年代,棉籽壳栽培多种食用菌的成功,促进了我国木屑栽培食用菌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林有机废弃物在培养基上的广泛应用。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的宽松,国民经济的发展,栽培及制种技术的成熟,其他行业的兴起,塑料袋的生产使用等多种因素,促进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崛起。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才给它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各方面的条件,食用菌产业在我国 20世纪后半期的几十年内得到蓬勃发展绝不是偶然的。

[1]潘志农. 最新实验人工种菰问答[M]. 福州: 三山农艺社种菌部(1932年初版), 1937(三版):61-87, 85.

[2]潘志农. 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M]. 福州: 三山农艺社, 1936(再版), 1948年四版: 66-90, 67, 66, 88, 87, 88, 69, 121-123,81-86, 版权页, 一页, 85, 86-87, 封三, 128, 129, 再版序, 76-78,90-92,90-92.

[3]余小铁. 种蕈实验谈(一名科学种菰术)[M]. 杭州:余小铁种蕈园, 1933: 41-64, 41-42, 43-44, 43, 43, 44, 67, 44, 47, 48,44-45, 46, 45-47, 48, 51, 52-57, 版权页, (3), 40, 58-59, 正文前页, 60-62, 70-72, 47-71.

[4]史公山. 食用菌栽培法[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 106-127, 106, 108, 107, 107, 107, 107, 107, 109, 124.

[5]苍德玉. 人工蘑菇栽培法[M]. 旅顺: 农业进步社, 1936年出版, 1940年三版: 3-25, 4, 5, 5, 1, 1.

[6]黄范孝. 香菰、扑蕈、平茸等之室内栽培法[J]. 农声月刊(森林专号), 1936, 193: E1-7.

[7]罗信昌. 陈士瑜. 中国菇业大典[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9, 20, 29.

[8]黄年来. 中国食用菌百科[M].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 6, 9.

[9]Chiu,W.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oropherc of Collybia velutipes (Curt.) Qurl.(影响构菌子实体形成之因素),Acat.Agriculturic 1948, 2: 51-57.

[10]裘维蕃. 中国食菌及其栽培[M]. 上海:中华书局, 1952: 94-102, 120-129.

猜你喜欢

菌种菌丝食用菌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