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食用菌产销运行特征分析
2013-04-07陈青
陈 青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 310020)
浙江省食用菌产销运行特征分析
陈 青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 310020)
分析浙江省最近十年来食用菌产销运行态势: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效益分化,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忧中有喜,气候显著影响食用菌生产。指出健康消费引领食用菌生产,菌棒场生产方式和循环生产模式成为产业转型主基调。
食用菌;产销运行;特征分析;产业转型
浙江是食用菌大省和强省,影响力居全国前列。本文分析了浙江省最近十年食用菌产销运行态势及影响因素,包括食用菌品种结构变化、生产效益情况、工厂化食用菌发展和气候因素等;分析了健康消费在引领食用菌生产方面的作用,菌棒场生产方式和循环生产模式在产业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1 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加快
1.1 食用菌生产处于平台期
浙江省食用菌生产经过较快发展,形成了优势产区,新兴产区有所发展,总生产规模趋于稳定。自2003年以来,全省食用菌年均增长7.2%;但最近5年增速明显趋缓,年均增长仅4%;2012年,全省食用菌产量115.1万吨,比上年减少1.2%。总产量略降的主要原因是,春季连续阴雨影响一季度黑木耳、蘑菇产量,台风损毁菇棚影响三季度高温香菇产量,四季度香菇、金针菇投产规模下降,以及工厂化食用菌开工不足。
1.2 品种内部结构调整明显
全省食用菌品种结构性调整明显。从近十年看,香菇、蘑菇生产总量似乎在原地踏步;香菇基本在40万吨上下波动;蘑菇产量在7万吨中轴线微幅波动;金针菇则经历了6~7年的快速发展黄金期,2009年发展到23.8万吨,随后逐年下滑;黑木耳好似乘上了高铁,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高达28.4%。2003年,全省香菇、蘑菇、金针菇和黑木耳(本文所涉及的食用菌产量均以鲜品计)产量分别是37.44万吨、7.1万吨、8.1万吨和3.35万吨,各占总产量的61%、11.6%、13.1%和5.5%。2012年,全省香菇、蘑菇、金针菇、黑木耳产量分别为40.5万吨、7.9万吨、20.4万吨和31.9万吨,各占总产量的35.2%、6.9%、17.8%和27.7%。最近几年,受香菇效益不稳,黑木耳效益有好的趋向,丽水产区调减香菇、增加黑木耳生产的趋势十分明显。
2 食用菌品种生产效益分化
2.1 健康消费引领生产
近年来,黑木耳、蘑菇和秀珍菇的生产景气度维持高位,发展路径各异。黑木耳的发展令人瞩目,自2003年代料黑木耳技术取得突破以来,产量从2003年的3.3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31.9万吨,且生产效益始终稳中有增。其中主要原因是市场宣传、消费者认同和烹饪方便。黑木耳对人体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很好的清润作用,多吃黑木耳有利于心血管健康,有助于降血压,软化血管,清除肠道废物;而且黑木耳烹饪简单,不串味,没有特殊气味,老少皆爱。黑木耳的产销两旺再次印证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就蘑菇而言,由于生产劳动强度大,产量十年零增长,加之鲜蘑菇保鲜期短,不易受大市场大流通的影响,而且蘑菇从来不缺大众消费,这些都是维系生产效益的内在因素。据平湖监测点资料,2012年蘑菇价格除2月份同比下跌1/3外,其余月份均高于上年同期,全年价格每千克平均9.45元,比2011年7.32元上涨29.1%。秀珍菇是近些年发展的新品种,由于味道鲜美、清洗简单,一直为消费者青睐,生产效益也优于多数品种。但因受栽培技术和劳动力的双重因素制约,生产规模增长幅度小。4~10月份上市的秀珍菇价格平稳,2012年每千克均价10.8元,虽同比下跌约6%,但每袋利润仍有1.5元。
2.2 香菇大小年现象依旧
香菇是浙江最具影响力的品种,生产规模最大,生产区域最广泛,大小年现象也较为突出。受省内外生产规模增减的影响,香菇生产效益年际间波动较大。上一年度的生产效益高低反过来又影响到下一年度的生产规模。如2011年秋冬季香菇价格同比下跌15%,生产效益不佳。主要影响因素有:生产规模增加,丽水市增加10%,北方省份增加20%以上;11月份气温偏高,香菇品质下降,且上市集中;干菇库存较多,影响市场香菇收购量;出口疲软,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和低端市场需求量减少较多。受上述因素影响,2012年上半年香菇价格延续呈跌势,同比下跌10%~15%;菇农积极性受挫,导致2013年上半年香菇接种量下降15%以上。伴随着投产规模的缩小,2012年三季度高温香菇价格同比上涨约20%,四季度鲜香菇每千克价格6~10元,同比上涨40%~50%。竹荪价格走势与栽培量下降也呈现类似情况,2012年一季度竹荪价格每千克140~160元,同比下降约20%,新产竹荪7月份开市价达175元,同比增100%;7~12月江山监测点每千克均价为174.3元,同比上涨53.6%。
2.3 可工厂化栽培的自然菇效益低迷
凡是能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自然菇生产效益必将受到冲击,发展空间也受到压缩。自然季节栽培的金针菇在2007年前是浙江发展最快、效益也最稳定的品种。但随着工厂化金针菇的发展,自然菇的形势一年不如一年,个别年份较好,如2011年是得益于一季度低温,老天爷送红包,严寒季节促进了火锅消费,进而带动了金针菇市场。2012年金针菇价格全年低迷,上半年自然栽培的金针菇价格同比下降16.6%;受工厂化菇和市场消费的两头挤压,四季度自然栽培的金针菇上市时间(11月30日)较上年推迟15天左右,而且产量减少、价格下跌,12月份每千克均价为4.2元,同比下跌35.4%,同期工厂化金针菇价格为9.5~10元,同比也下跌16.9%。
3 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忧与喜
3.1 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景气度下降
全省有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主体72家,生产能力4.7亿袋。但对于众多主体而言,2012年是苦涩的,出现20%盈利、80%微利或赔钱的“二八现象”,减产、停产情况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一是全国工厂化食用菌快速发展,产能释放;二是经济态势下行,需求不振,加剧了工厂化食用菌行业的不景气。2012年的监测表明,工厂化主导品种金针菇和杏鲍菇,一年中有5个月(3~7月)产地价格低于成本价,5~7月是价格低谷,其中6月份金针菇同比下跌达36.3%,杏鲍菇下跌达32.3%。工厂化金针菇全年每千克均价为8.4元,同比上年10.2元下跌17.4%。工厂化杏鲍菇全年每千克均价8.7元,同比上年10.4元下跌16.8%。工厂化蘑菇形势相对较好。可见,差异化发展是趋势,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单产和品质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3.2 工厂化食用菌发展忧中有喜
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经过全国性大扩容,由于市场消费没有同步跟上,导致短期内供求失衡。但忧中有喜,当前市场价格低,赔本赚吆喝,则是培育市场的好机遇,可从食用菌的营养、健康、安全、烹饪角度开展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可以预期,在农业生产受资源、土地、水等要素的制约条件下,作为现代农业标杆的工厂化食用菌风雨过后是彩虹。
4 气候显著影响食用菌生产
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食用菌的生产和消费,春季的多雨或低温,夏季的高温或台风,秋季的阴雨或高温,冬季的严寒或暖冬。温度是影响食用菌最敏感的因素,雨水则对露地栽培的品种影响更大。如2003年,6月底至8月上旬,浙江省丽水市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40天以上高温少雨天气,气温超过40 ℃以上的达14天,丽水市花菇菌棒菌丝因受高温危害,出现流黑水、腐烂散筒的达1.5亿袋,占花菇总量的43%,给香菇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低温和雨雪冰冻天气,受此影响,食用菌菌丝受冻,出菇转潮减慢,潮次减少,减产明显。2011年,春季低温助推菇价,各品种价格均处历史高位;而同年11月份气温偏高,香菇、蘑菇、金针菇品质下降,价格同比下跌15%。2012年,春季长时间的持续阴雨,导致露地栽培的黑木耳菌棒提前软化,单产下降,而且造成采收和脱水干制困难;而该年冬季晴雨相间、气温适宜,适合黑木耳、香菇生长。此外,夏季台风也会影响浙江省食用菌生产,一方面台风降温,避免了异常高温,使得香菇(花厚菇)、黑木耳菌棒得以平安越夏,减少了烂棒几率;另一方面,台风又会造成香菇菇棚损毁,导致高温香菇产量下降。
5 菌棒场快速发展
5.1 菌棒场十大优势
近年来,菌棒场快速发展除了劳动力成本倒逼、政策引导助推外,还有其内生性因素。简言之,菌棒场具有十大优势,一是提高劳动效率;二是提高菌棒制作标准化程度;三是提高料棒灭菌效果;四是促进专业化分工;五是促进规模化生产;六是规范投入品;七是增加就业岗位;八是实现资源共享;九是改善生产环境;十是引导发展方向。
5.2 菌棒场发展趋势
菌棒场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生产模式。“菌棒集中生产+分散式出菇管理”的统分结合的新型生产模式的有力推进,成为浙江省财政支农的重点建设内容。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食用菌主产区的专业村或集中生产区域已建有专业化菌棒场121家,订单生产菌棒1.63亿棒,还探索了接种服务。菌棒场业已成为生产方式转型的切入点,菌棒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在食用菌产区得到广泛认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菌棒场的灭菌技术及装备均有待研究和提高。在床栽食用菌方面,平湖、嘉善、温岭、嘉兴市南湖区出现了蘑菇培养料隧道发酵技术,在培养料建堆翻堆阶段用机械代替人工,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解决了规模化主体用工不足的问题。
6 循环生产成为主旋律
在美丽中国、生态省建设中,各地大力挖掘和开发食用菌循环生产功能,新开发利用葡萄枝、芦笋茎秆、山核桃蒲壳等资源栽培食用菌。浙江省以实施生态循环项目为抓手,重点示范推广了菌稻轮作、桑枝黑木耳、茭白叶栽培大球盖菇、菌糠多用途开发等一批以食用菌为节点的“千斤粮、万元钱”循环生产模式。笔者组织梳理了以食用菌为节点的新模式新技术50例,出版了《食用菌循环生产实例剖析》一书,每一模式以实例剖析、茬口安排、技术关键和模式点评的形式,再配以典型的生产场景照片,简练生动,为示范推广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模式。据测算,浙江省每年有120余万吨种养业副产品可用于栽培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