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社火的文化内涵与民俗传承
2013-04-07官圆媛
官圆媛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义县社火的文化内涵与民俗传承
官圆媛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义县社火是东北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丰富的民间音乐与舞蹈。拟从义县社火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表演人物、表演程式、基本动作、民俗音乐、传承体系以及价值与意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保护义县社火的文化内涵与民俗价值。
义县社火;表演;传承;价值
义县社火是一种在义县有限区域内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是民间祭祀、庙会、文艺演出和商贸活动各种功能集于一体的一种群众集会活动。其本质特征是民俗集会和庙会祭祀活动密不可分。义县社火是当地具有民俗色彩的集会和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地非物质文化民俗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
一 历史渊源
据中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7年)成书的《义县志》记载,义县城东大榆树堡、张家堡、九道岭一带,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众会形式,名曰“九龙十八会”。它是一种娱神、娱人、商贸活动融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经贸集会,地点设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十一册上有这样一段话:“城东细河左右齐家子、沟口子、车房、羊房十三屯等盛会。前后五日妆点逛街,所办之热闹杂剧如旱船、竹马、抬竿、秧歌诸名目。买卖如云,往来似水,相距数十里外,竟有驾车挥马而奔,其繁华出于本邑各会之上。”这段记载详细、全面地记录了九龙十八会活动地区、时间和集会内容、盛况等。
药王庙相传建于辽代中期(公元九世纪)据辽史卷37《地理志一》载“辽太祖崇尚佛教”。又据《辽史简编》载“辽圣宗时,皇太后萧燕之每岁上月辄不食荤茹,大修斋会及造寺。”因而,当时地处辽中金道的义县,萧氏封地,有大量辽代修造的寺院,后多数毁于战乱或灾祸,现只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国寺”,即现座落在古城宜州东街的大佛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药王庙清乾隆十八年(1755年)复修。庙内供奉药王、观音、三霄娘娘(即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神像。
义县社火“九龙十八会”则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性活动,只有地方志才有记载,很不全面。关于义县社火本身和为什么祭拜药王,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社火的本质特点,是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义县社火能够形成固定的集会地点,并有几十个村屯百姓参加,表演的节目大多与辽代契丹人有关。这些足以说明,历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追求太平、和睦、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共同心愿,这就是义县社火活动传承不止的原因。
有了药王庙就有对药王、观音等神的祭祀活动,伴随着人民追求太平、和睦的共同心愿,九龙十八会达到了娱神的最初效果,人民自发的九龙十八会融入了群众喜见乐闻的各种民间热闹杂剧。药王庙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义县社火“九龙十八会”虽没有详尽的史料记载,但根据地方志记录和老艺人口传,可以推断,义县社火(九龙十八会)在当地至少流传200年以上。
二 表演形式
社火正日的活动程序是:一、众僧尼诵经做道场;二、升占表祭天。十名会首带领全体会员占燃香烛,祈祷上苍祝愿本年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三、在庙前广场各村开始表演节目,把社火推向高潮,一直表演到晚上,四方群众才依依不舍散去。会首则同会员以村为单位开始会餐。
各村的节目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特色。这些精彩的表演,都是各村艺人一辈辈传承,并不断改进丰富起来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人们都视本村的节目如珍宝,引为骄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双井子旱船舞、东岔路沟竹马舞、王汉屯的钢叉舞、牤牛屯的幢幡舞、西岔路沟的双狮舞、东砖城子的人上人,鲁家屯的耍龙灯、小砬西的赶船舞,复兴堡的寿星仙鹤舞,还有尖山子、大榆树堡、梁家塔、房申沟、六台、石头庙了、水泉沟等,都有秧歌和其它节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大榆树堡竹马舞和双井子旱船舞。
1.大榆树堡竹马舞。
大榆树堡竹马舞是集唱词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表演内容都是当年萧太后的狩猎场景。这是形成大榆树堡竹马舞独特之处,既有唱词、又有舞蹈,区别于大多数民间舞蹈,没有固定唱词,基本只舞不唱的表演形式。同时,由于历史的变迁,随着辽国的灭亡和契丹人的神秘消失,原有的唱词也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历经几代艺人的修改,已经逐渐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演变成朗朗上口,具有浓郁汉文化特点的唱词内容。大榆树堡竹马舞中,艺人们口传心授留下的唱词,与其表演的舞蹈内容,人物关系并不紧密,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大概也是历史迁变的足迹。至今,只有在义县社火中能看到竹骆驼,这与跑驴有很大的区别,骆驼是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用于骑乘的动物,把它的形象作为道具用在表演中,从而可证明出义县竹马舞确实是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形式,源远流长。它的表演融入到民间社火活动之中,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2.双井子旱船舞。
义县双井子旱船舞独具特色,它流传在义县车坊乡、大榆堡镇、张家堡乡、九道岭镇一带,是当地迎神赛会“九龙十八会”中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双井子旱船舞与全国各地秧歌中的旱船不同之处就是旱船数量多、行当角色独特。表演的内容主要是一位宋朝的王爷,在战乱中流落北方,被辽国公主招为驸马,并生有一子。数年后,宋辽战事平息,宋朝王爷在南国的儿子来接父亲回宋。义县双井子的民间旱船舞述说的就是辽国公主送宋朝王爷回宋,南北和好的故事。
三 表演人物
1.大榆树堡竹马舞。
大榆树堡竹马舞的服装、扮相都强烈地反映出当时辽国,契丹民族的民族民俗特点。
马童:头系黄色包头巾,额前扎白色底、红蓝等色图案的头带,身穿黑色夸衣、彩裤,腰系虎皮围裙、串铃,穿黑色快靴,手持戏曲马鞭。
扈从:头戴凉帽,身穿紫色底、黄色图案的马褂,手持戏曲马鞭,骑竹马。
银宗娘娘:头戴七星额子,身披大红斗篷,斗篷上绣金色花纹,手持拂尘,骑竹马。
宫女:服饰同娘娘,斗篷为粉红色,手持拂尘,骑竹马。
官员:头戴凉帽,身穿黄色底镶孔雀蓝边的马褂,手持皮鞭,骑竹骆驼。
2.双井子旱船舞。
双井子旱船舞的服装、扮相反映了中国古代宋、辽两国特点。
宋朝王爷:头戴乌纱帽,上罩驸马套,冠下系狐尾,口戴五绺髯,身穿红蟒、灯笼裤、快靴。
北国公主:头戴红绒凤旗头(带红穗),身穿浅黄色旗袍,罩红色坎肩,穿彩裤、彩鞋。
白袍小将:头戴白色夫子盔,身穿白靠,插靠旗,穿灯笼裤,快靴。
鞑子官:头戴凉帽,身穿黑马褂,罩坎肩,穿灯笼裤,快靴。
水军(四人):头戴红色高筒毡帽,套草帽圈,身穿黄色对襟衣,腰系绿色彩带,穿彩裤,圆口黑布鞋。
四 表演程序
1.大榆树堡竹马舞。
所有表演者在台后站成一横排,骆驼居中,左侧依次为银宗娘娘、骑黄马扈从、骑红马扈从、马童。右侧依次为宫女、骑黄马扈从、骑红马扈从。马童走马童步上场,到中心位置转一小圈,马童挥鞭音乐起,奏“柳青娘”、锣鼓即兴伴奏。马童带马队走竹马步出场。马童在前,六马一骆驼紧随马童上场(最前二红马,随后二黄马为扈从,再后二白马是银宗娘娘和丫鬟)列成双行,骆驼随后(走骆驼步,步伐同竹马步,三步一退,略有跳动,手持皮鞭,自由挥动)。到场中心位置后,站成八字形,骆驼在最后两排中间。站定后,马童挥鞭,鼓乐停,乐队奏上场锣鼓,马童做打虎式,(双手握空拳,右手高举过头顶,左手握于胸前,右腿向右跨成弓步,左腿绷直)左右各一次;踢十字腿(双手向左右伸成“双山膀”,右脚为重心,左脚向右前上方踢腿)左右各一次;叉腰(双脚叉开与肩同宽,双手拇指向后叉于腰间)。
念道白:我乃马童是也,银宗娘娘行围采猎前去带马走也。马童挥鞭,奏“柳青娘”,锣鼓打行鼓伴奏。
马队走双马跨斗(二人左肩相对,二马头相互追尾,逆时针转一圈,同时策马),左侧红马掉转马头向后,与右侧红马跨斗后随马童向前走,右侧红马与左侧红马跨斗后再与左侧黄马跨斗,然后随左侧红马走,后面马队依次做过跨斗动作后,随马童单行。马童带领马队向左绕半圈至后中场位置,然后掉头绕左半圈到前场,再绕右场走相同队形。骆驼在中间自由行走。马队返回后,马童带马队向左绕半圈到后中位置后做双马跨斗,之后随马童向前场走成一纵队(按红马、黄马、银宗娘娘、丫鬟、骆驼最后的顺序)。马童向右转在马队中穿行,带马队走编辫队形,返回原位后,马童向左带队绕场走至右中,转向左中走成一横排,再走编辫(两遍)返回后,马童带队左转走到后中,做双马跨斗(红马同红马跨斗,黄马同黄马跨斗,白马同白马跨斗)依次做过动作后分成两排,随马童前行到场中成八字形站定,骆驼在后中,鼓乐停,奏起唱锣鼓,全体原地踏步唱“写十字歌”(唢呐伴奏)。
最后一句甩腔时,马童挥鞭,马队各自原地逆时针转一圈,“浪头”起,转“柳青娘”后,马童挥鞭,马队走双马跨斗,马童带队向左单行绕场走到右后向左前走,然后带队走龙摆尾(马队在场中交叉走∞形,走两遍)。马童在后场挥鞭,马队分成两排,左右分开后绕到后中,马童带领向前走到中场成八字形,骆驼在后中,马童站台前八字形中间,马童扬鞭,鼓乐停,奏锣鼓字谱四(起唱锣鼓),全体原地踏步开唱(唢呐伴奏)。
唱完后,“浪头”起,转“柳青娘”后马童挥鞭,两排做双马跨斗,(红马同红马跨斗,黄马同黄马跨斗,白马同白马跨斗)做两次后,走二龙吐水(两队左右分开,绕场向后走)到后中两红马相遇后,做双马跨斗(路线同第一次双马跨斗)之后随马童向前单行走成一纵列,马童带领走编辫队形,返回原位后,马童领马队侧身横跳步(站“马步”每拍双脚同时向左前方贴着地跳动一次,连续进行)绕场一圈到右前,行进中变双行,骆驼在最后,向左后行进下场。
2.双井子旱船舞。
王爷与公主两船并船在前,白袍小将与鞑子官两船并肩在后,四人皆挎船,四船自由晃动。船桨置于船头上,铁锚放在船头前的地面,四个水军站在船的四周。[念白锣鼓]响起,两组水军对称转身向后做“瞭望式”然后转身向前做“瞭望式”,同时念白:“日出东来还转西,王母娘娘送帆船,船帮船底檀香木,珍珠玛瑙起栏杆。”四船将船体自由晃动。锣鼓停,水军白:“船来到江边,请韩家父子上船,开船,起锚,开船!”奏引子,四水军将铁锚拿起放于船头上,然后取桨,四船摇晃船体。奏间奏,奏八遍,水军原地做“摇桨”,从第五遍起,两组水军转身向外做“摇桨”。四水军转身向前做对称的“瞭望式”,船做“晃船”。奏“柳青娘”多次反复演奏,水军做“划桨”,船做“行船”,逆时针绕一圈后走至台中,动作不变,王爷、公主分别带领白袍小将、鞑子官分两组(王爷逆时针,公主顺时针)走至台后,(公主在里圈,王爷在外圈)绕场一周走至台中,军做“撑桨”,船的步伐同水军,做被风浪卷回状,两组水军做对称的“瞭望式”,然后船做“行船”。奏“柳青娘”多次反复演奏,王爷、公主分别带领白袍小将、鞑子官分两组(公主逆时针,王爷顺时针)两组交替相对绕圈至台后,同时水军划桨走至台中,桨在内,逆时针方向“划桨”。两组旱船在台后做“编蒜辫”,至台前再做“编蒜辫”,王爷与公主、白袍小将与鞑子官分别至台后做“挂斗”,王爷与公主至台前再做“挂斗”,走至台后至台中,原地做荡船步,白袍小将与鞑子官绕一大圈至台后做“挂斗”走至王爷与公主身后成梯形,四水军走“圆场”步各至四船旁。刹鼓锣鼓间奏响起,船在原地做“晃船”,水军做“荡船步”、“划桨”。奏“起河风”同时四水军齐唱“起河风”。
众动作同前。奏间奏,奏四遍,水军转身向后,做“横移步摇桨”后,水军又转身向前做对称的“瞭望式”,船做晃船。奏“柳青娘”多次反复演奏,王爷、公主分别带领白袍小将、鞑子官分两组(公主逆时针,王爷顺时针)两组交替相对绕圈,王爷与鞑子官至台右前,公主与白袍小将至台左前,做“挂斗”,同时水军划桨走至台中成梯形,桨在内,原地“摇桨”。然后,白袍小将、鞑子官至台前走“编蒜辫”队形,王爷、公主转身后跟走“编蒜辫”,白袍小将、鞑子官走至台右前、台左前转身后继续与王爷、公主走“编蒜辫”队形,同前走两遍“编蒜辫”。王爷由台右侧,公主由台左侧走至台后做“挂斗”后至台中,原地做“荡船步”,白袍小将与鞑子官至台后做“挂斗”绕至王爷与公主的身后成梯形,四水军走“圆场”步各至四船旁。刹鼓锣鼓间奏响起,船在原地做“晃船”,水军做“荡船步”、“划桨”。奏“起河风”同时四水军齐唱“起河风”,最后奏“起河风” 水军做“荡船步”、“划桨”,船做“荡船步”、“晃船”,全舞结束。
五 基本动作
1.大榆树堡竹马舞。
挎竹马:表演者扎腰箍,站入马身的方孔中,将马身上的布带交叉挂于双肩,把马身两侧挂钩勾在腰箍上,然后穿上马褂或斗篷。
挎竹骆驼:同竹马的挎法。人物的动作:马童、骑竹马者、骑竹骆驼者的动作均已模仿动作为主,来表现故事情节。
2.双井子旱船舞。
各行当基本动作:基本步伐,荡船步,做法:站“踏步”,一拍一次前后移动重心。
水军的动作:船桨采用单手执桨或双手握桨。有瞭望式、划桨、摇桨,撑桨的动作。
挎船者站在船中央,将钉在船框上的布带交叉挎于双肩,外面系腰带将布带扎紧,然后再穿服饰。动作有行船、晃船、挂斗、编蒜辫动作。
六 民俗音乐
民俗音乐的伴奏以曲“柳青娘”、“起河风”、锣鼓间奏等为主。
上场锣鼓:中速、稍快
(锣鼓字谱)1/4嘟|冬|0冬|仓|0冬|仓|0冬|仓|0冬|仓|仓仓||
定场诗:1.马跑鞍铃响(仓|仓|仓)炮响不住声(仓|仓|仓)站在辕门外(仓|仓|仓)只听将令行(仓|仓|仓)2.英雄英雄真英雄(仓|仓|仓)人家骑马我步行(仓|仓|仓)骑马一天跑八百(仓|仓|仓)步行一千还有零(仓|仓|仓)3.拳打河边两岸(仓|仓|仓)脚踢南北二京(仓|仓|仓)上山去打猛虎(仓|仓|仓)下海擒取蛟龙(仓|仓|仓)4.头戴金盔身穿袍(仓|仓|仓)腰中紧系勒甲胄(仓|仓|仓)左手拉着五花马(仓|仓|仓)右手拿着月牙刀(仓|仓|仓)
七 传承体系
1.大榆树堡竹马舞。
大榆堡竹马舞的演出团体称之为马班,基本上以村屯为单位。每逢重大节日,农家红白喜事、祭祀、烧香还愿、事件庆典,都要请马班出场助兴演出,或还愿神明、取悦神灵。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随着齐家子药王庙的被毁,所有马班都已销声匿迹。可见民俗表演活动衣服与民俗活动本身,包括场地、环境等外部条件。场地、环境的损毁直接导致民俗表演活动的绝迹。
2.双井子旱船舞。
车坊双井子旱船舞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得以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除了一山二水形成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当地乡会的支持外,就是它世代相袭的传承方式。同姓家族和异性亲友之间的传承,是车坊双井子旱船舞得以延续至今的生命力。
八 价值与意义
义县社火源远流长,内容独特,表演形式独具一格,民族民俗特征突出,艺术特色鲜明,内容和形式生动,深深扎根在当地群众心中,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是义县各族人民在闾山凌水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环境中,长期的农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别具一格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俗传承性。它是义县各族人民独有的娱神、娱人的民间狂欢节,各种艺术形态兼容,有舞有唱,有行当有角色,有唱词故事,其表演道白中又有戏曲色彩,集中展示了北方民间歌舞艺术的特色,喜闻乐见,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义县社火与民俗活动相互依存。社火与齐家子庙会“九龙十八会”的关系上可以看出:社火是随着庙会、乡会的产生而产生,兴盛而兴盛,消亡而消亡,它本身已构成了民俗祭祀活动和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祭祀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它保留了东北地区,特别是北方多民族聚集的辽西地区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东北多民族聚集地区民众的活动状态、宗教信仰,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县社火承载着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世代传承的契丹“旱船舞”和“竹马舞”在辽代耶律氏繁衍生息之地义县得以流传至今,绝非偶然。对探索、研究已经消亡的契丹人文化有重要价值。义县社火是民间宗教娱神的一种载体,活动中主要崇拜偶像是“药王”,体现了北方诸民族多神信仰的宗教特征,对研究我国北方佛教,萨满教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意义。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ClassNo.:G12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CulturalConnotationandtheHeritageofShehuoPerformanceinYiCounty
Guan Yuanyuan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Liaoning 110168,China)
Shehuo performance in Yi coun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rtheast folk cultural activities, which contains a wealth of folk music and folk 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Shehuo in Yi county , the style of performance, the figures, basic movements, folk music, heritage system as well a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of folk customs of Shehuo performance of Yi county.
Shehuo performance of Yi county;performances;heritage;value
官圆媛,硕士,讲师,沈阳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间音乐、歌舞与民俗学。
1672-6758(2013)06-0130-3
G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