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译古典诗词的隐喻转化策略
——许渊冲先生译文评析

2013-04-07林文韵

关键词:明喻许渊冲喻体

林文韵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英译古典诗词的隐喻转化策略
——许渊冲先生译文评析

林文韵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唐宋诗词用词精炼、蕴涵深广,是隐喻的高度体现。以许渊冲先生英译唐宋诗词的译本为语料基础,结合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普遍策略,试归纳分析唐宋诗词隐喻的具体转化策略及其基本特点。

隐喻;古典诗词;翻译策略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语言的修辞,属于语言表达问题。当今隐喻已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人们对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修辞到认知的发展过程。国内论文大都聚焦于隐喻翻译技巧的研究,分析语料时选取的译者并不固定,影响译文的因素复杂多变,很难进入隐喻翻译的内部,说明隐喻翻译的过程以及译者译文的成因。本文拟通过分析中国唐宋诗词的隐喻特征,比较中英语言中各自喻体选择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分析归纳许渊冲先生英译中国唐宋诗词的隐喻转化策略。

一 唐宋诗歌中的英汉隐喻

1. 英汉隐喻界定比较。

语言学家、逻辑学家、认知科学家等从各个角度对隐喻下了定义。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指出“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陈望道,2006:68)从语言的阐释和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以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语词。”(耿占春,1993:169)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下的定义是: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Lakoff amp; Johson, 1980: 5)①

综上所述,英汉隐喻都是一种比喻的方式,涉及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都是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之间找出相似点,用他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2. 英汉隐喻模式。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对隐喻模式作了如下阐释:“暗喻(隐喻):用‘是’等词联结本体和喻体,以表明相同关系的比喻。暗喻的喻词大多为是、成为、等于、当做等。暗示性比较突出。”(陈家旭,2007:66)《辞格与词汇》指出:英语“隐喻”(Metaphor)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辞格概念,它除了“X”是“Y”的汉语“隐喻”模式外,还包括了“借喻”、“潜喻”、“缩喻”、“事喻”、“物喻”等汉语比喻辞格。(李国南,2002: 43)

分析比较以上各种隐喻模式划分法,笔者认为《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只是将隐喻视为语言和修辞现象,只提及隐喻的典型模式,并未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界定,而李国南的分类既有重叠又有差异。结合各家观点,试将英汉隐喻模式作如下分类: X是/成为Y,借喻,潜喻,缩喻,物喻和事喻。

3. 诗歌隐喻的普遍性。

路易斯(C. 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巴克拉德(G. Bachelard)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E. Fenellosa)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以上均转引自Rogers, 1973: 6)②

中国唐宋诗词更是无不充满着对隐喻的应用,加之其蕴涵深广、格律严格、典故高深、双关语巧妙、诗风独特,同韵词总数大大多于英语,这些都给汉诗英译带来很大困难。总的说来,中国学者的汉诗英译在译文质量方面各有长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渊冲。

二 许译唐宋诗词的隐喻转化策略

关于隐喻的翻译,Newmark曾专章作过研究,并提出七种翻译方法:(l)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来代替隐喻;(4)用明喻和喻底相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化为喻底,(6)省略,(7)隐喻和喻底相结合(Newmark,2001:84-96)。本文试结合Newmark关于隐喻翻译的普遍策略,选取许渊冲编译的《唐诗三百首新译》以及《唐宋词一百首》作为语料进行分析。

1. 喻体、设喻方式保持对等。

例如:

(1)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李白《清溪行》

On mirror bright boats hie;

Between the screens birds fly.

“Song of the Clear Stream”

“清溪”和“明镜”,“山林”和“屏风”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不仅有着相似的外形、颜色,而且能够带给不同语言的读者相似的美感和体验,同样清澈见底、间隔空间。许渊冲在翻译时完整地保留了原诗的隐喻修辞手段、喻体形象和喻义,分别翻译成了“mirror”和 “screens”,使译文在内容和修辞上同原文保持一致,从而使得原诗的信息和美学价值得以完整再现。

2.相同隐喻加意义补充。

例如:

(2)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On high, we'd be two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The Everlasting Longing”

汉语诗歌中常用双栖偶居的动物或植物来比喻爱情,后在中国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然而同样的两个隐喻意象在英语读者中很难立即唤起爱情这一概念。许渊冲先生增译了“spring to spring”,意味年复一年,传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与上句“wing to wing”形成押韵,在保留原诗典故形象的同时,创造了诗歌的“形美”、“意美”和“音美”的合一。

3. 隐喻转换为明喻。

例如:

(3)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Incense in gold

Censer is cold,

Quilt on the bed spreads like waves red.

“Playing Flute Recalled on Phoenix Terrace”

英汉语言在语篇连接上存在差异。汉语重“意合”,通过词汇的意义表达句意和前后逻辑关系;英语重“形合”,连贯性需要通过显性的词汇手段来实现和加强。原文中“翻”字极具动感,连接喻体“红浪”,而英语中“spread”是不及物动词,需要补译连接词“like”。用明喻替代源语中的隐喻,补译喻词“like”,避免本体“被”和喻体“红浪”连接突兀,也使目标语读者得以更好地体会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4. 更换喻体。

例如:

(4)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李商隐 《骄儿诗》

My friends would come and say

He is no common clay.

“Song of My Proud Son”

原词中只出现喻体“丹穴物”,指凤凰,《山海经》曰丹穴山上有凤凰。但是在英语中,这一词的文化含义出现了空缺。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放弃了原诗隐喻意象及其文化特色,选用英语读者较为熟悉、更易理解的隐喻“common clay”代替,将儿子衮师比作非普通的泥土,意为非凡夫俗子。但译文所表示的意思和构成的语言形象与原意和原诗形象一致,都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爱子的赞美和期待。

5. 不采用比喻修辞方式。

例如:

(5)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 《踏莎行》

Mume blossoms sent by friends

And letters brought by post,

Nostalgic thoughts uncounted assail me oft in host.

“Treading on Grass”

词人将“梅花”和“尺素”比喻“书信”,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原词中引用投书寄信的典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将“尺素”直译为“drapery”会让英语读者觉得难以理解,源语中比喻的形象在英语中无法再现,也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许渊冲先生舍去原文比喻性词语所用的形象,译成“letters”,舍形求意,运用变通的办法向读者传达切实的信息。

三 结语

本文以重现许渊冲先生英译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构建为基础,分析总结了五项基本翻译策略。首先唐宋诗词中很多隐喻都是典故,如比翼鸟、丹穴物等,即“物喻”,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背景,需通过意译解释或更换喻体来翻译。其次,诗歌隐喻的翻译过程是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过程。隐喻存在于一定的文学作品中,文学语境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翻译决策的取舍,而决策取舍是译者认知体验过程的外化表现。再者,从源语篇隐喻转换为目的语篇隐喻,主要受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语言差异等影响。隐喻的文化指定性限制和制约了隐喻的可译性,语篇连接特点、隐喻意义的载体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注释

①转引自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338页。

②转引自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Lakoff, G. amp;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Newmark. P.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3]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7.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耿占春.隐喻[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6]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唐松波,黄建霖.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9]许渊冲. 唐诗三百首新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10]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1]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12-16.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TranslationStrategiesofMetaphorsinClassicalPoetry:AnAnalysisofXuYuanchong’sTranslation

Lin Wen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China)

The defining principle of poetry is metaphor, whose translation is decisive in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rendered version of a poem. The best representatives of metaphor can be found in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ith refined wording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 Based on Xu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Newmark’suniversal strategies, the paper tries to generalize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ir features.

metaphors;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林文韵,硕士,苏州大学。

1672-6758(2013)06-0069-2

H315.9

A

猜你喜欢

明喻许渊冲喻体
元 日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摔得挺美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