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问题研究述评
2013-04-07刘树燕
刘树燕
(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网络民主和民主执政是中国社会转型和民主进程中的新课题,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破解社会发展瓶颈和利益博弈难题,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目前学界以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为题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是中共民主执政或网络民主的单一专题研究。本文拟对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问题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梳理。
一、国内关于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问题研究现状
(一)民主执政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高新民等《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杨绍华《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问题研究》、卢先福《执政也要高举民主的旗帜》、林亚兴《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执政方式比较及启示》、胡伟《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取向》等著作和文章。成果的主要贡献集中如下:
1.关于民主执政基本概念。对民主执政概念的研究与党对执政方式的探索密切相关。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所课题组认为,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民主执政内涵的完整、科学的阐释,揭示了我党民主执政的本质特征和动力源泉,明确了党坚持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实现途径。①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所课题组:《关于坚持民主执政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追溯到2005年,姚桓分析了民主执政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政权的本质是为人民执政;二是党要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通过民主的方式和途径进行。②姚桓:《关于民主执政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胡伟对民主执政做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角度的分析。③胡伟《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取向》,《学术月刊》2005年第2期。齐卫平做的学理性解读是:民主执政既是一个先进的时代理念,又是一种执政的方略。④齐卫平:《民主执政的理论视角》,《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2期。在对民主执政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学界还对与民主执政概念密切相关的两对范畴进行了研究:一是民主执政和民主行政的关系,二是民主执政与党内民主的关系。前者有张劲松、金太军的《民主行政与民主执政》等,⑤张劲松,金太军:《民主行政与民主执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后者是张书林的《党的民主化与民主执政》等。⑥张书林:《党的民主化与民主执政》,《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这些论述为分析社会民主、网络民主、党内民主和民主执政的关系奠定基础。学界对民主执政含义的解读,可以归纳出3个特点:一是在民主执政概念分析中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二是在民主执政概念分析中融入“依法治国”的发展理念。三是在分析中展示了我党建设的改革创新精神。民主执政是我党在自身建设中冲出藩篱、解放自我、大胆革新、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
2.关于民主执政的意义。刘新宜认为,深入研究我们目前面临的世情和国情,民主执政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他提出民主执政的两大价值判断:(1)世界所有执政共产党的基本制度大多是模仿苏共模式建立的……“苏东”巨变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种模式的致命性,因此变革这种模式,实行民主执政就成了我们从“苏东”巨变中得到的最清醒的认识。(2)中国的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客观上已经提出了政治民主化的强烈需求,必须对这种民主诉求积极、主动、果断地予以回应,否则就会背离民主潮流,重酿1989年式的政治动乱。[注]刘新宜:《民主执政:当前执政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杨绍华立足于党长期执政的视角,对包括民主执政在内的“三执政”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概括。[注]杨绍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由来与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关于民主执政意义的分析,或侧重历史经验继承与深刻教训吸取,或侧重国家建设重大战略、党的发展构想,或侧重人民主权价值取向,都体现一个事实:在中国和中共当前发展阶段,实现民主执政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3.关于民主执政实现路径的思考。罗恢远提出,民主执政的核心是真正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注]罗恢远:《论民主执政的客观依据及其基本要求》,《学术论坛》2005年第9期。姚桓提出,实现民主执政的现实对策和出路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之。[注]姚桓:《关于民主执政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秦立海对民主执政实现路径的分析体现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紧密联系。[注]秦立海:《论民主执政》,《长白学刊》2005年第3期。可以看出,民主执政实现路径的构想和设计,都是围绕我国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党的任务展开的。在当前国际国内民主政治发展形势下,民主执政实现路径的分析研究必然最终落脚到“人民”主题上来。
(二)网络民主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代表成果主要有: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龙淼《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初探》、侯斌《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宋迎法《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等著作和文章。
1.关于网络民主的基本概念。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借用国外学者对网络民主的界定。如龙淼、韩磊直接借鉴美国学者斯劳卡对网络民主的定义,称之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注]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二是结合我国实际对网络民主进行的界定。2005年侯斌把网络民主的含义界定为:“‘电子人’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形成网络社区,依托网络社区进行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新兴民主形式”。[注]侯斌:《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在实际生活和部分研究者著作中,网络民主、网络的民主、电子民主、网络政治、网络政治参与等概念的互换与混淆经常出现。
2011年有两部著作系统分析了网络民主问题。赵春丽认为,网络民主是“以发达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尤其是以互联网络为运作和参与平台,各种民主主体利用互联网来影响民主进程、参与政府决策、改进民主运作、完善民主治理的一种新型参与式民主形式。它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是一种利用电脑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民主互动的一切方法、手段和制度的总和。”[注]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50页。郭小安的界定是:“所谓网络民主,是政治主体借助网络技术,以政治互动为主要形式,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培育、强化和完善民主的过程。”[注]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137页。
2.关于网络民主的意义。对网络民主的意义,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类是从实践的层面,从网络民主的局限性、束缚、缺陷角度分析,对网络民主的意义表示质疑,体现出对网络民主发展判断的悲观色彩。这一类在实践领域尤为明显。如严小庆对网络民主的有限性考察。[注]严小庆:《网络民主的有限性》,《长白学刊》2002年第2期。这类分析关注网络民主发生的局限性和束缚因素,其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深入研究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问题有帮助。另一类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乐观的精神和思路为特征,保持谨慎的肯定态度。这一类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范畴。如郑曙村指出,网络时代的民主将促进言论自由、社会平等和政治公开的发展;开辟新的民主形式;推进民主机制的完善;促进分权化;使得直接民主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注]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赵春丽认为:网络民主以其自由、平等、多元、交互特征,带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新气象,成为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推动国家民主的一种进程。[注]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3.关于网络民主实现路径的思考。网络民主实现路径的分析,围绕网络民主自身发展制约因素而展开,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宗旨。这既是网络民主发展的实现路径,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注]朱国斌:《论表达自由的界限(下)》,《政法论丛》2011年第1期。如刘洋分析转型时期中国网络民主的可能出路:一是走制度化的网络民主之路,二是在综合平衡中避免网络时代民主的异化与失衡,三是培育积极稳健的网络政治文化。[注]刘洋:《网络民主在转型期中国的困境与出路》,《理论参考》2009年第8期。刘国军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应当理性地对待网络民主,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的高度,因势利导地推进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注]刘国军:《推进网络民主健康有序发展》,《领导科学》2009年第4期。赵春丽对发展网络民主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提出“积极借鉴国外网络民主的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等三点构想。[注]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300页。.
(三)网络民主与民主执政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代表成果主要有:王守光《加强网络环境下民主执政对策研究》、齐百健《民主执政视角内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为分析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的对策性建议提供支持。
上述作品主要成就在于:一是为开展本课题研究做基础准备,界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涵与外延、经验与启示、问题与展望等,界定网络民主基本范畴、现实功能与发展限度;二是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研究方法,提供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参照;三是为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初步分析,如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所依存的社会政治环境的诸多改变、中共与网络等媒体的关系及应当对媒体采取的态度等等。这样就超越对网络民主科技层面的分析,进入民主政治制度系统及中共民主执政框架内观察,从而架起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问题研究的桥梁。但网络民主给中共民主执政创新带来的影响及中共民主执政适应网络民主影响可以采取的对策,还有巨大探讨空间。例如,王守光指出,互联网在一定意义上延伸了民主执政的新路。网络环境下的民主执政越来越受中央领导重视,网络环境下民主参政和网络监督的发展助推民主执政的实践,执政者利用互联网推进民主执政成新气象。[注]王守光:《加强网络环境下民主执政对策研究》,《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该文对网络民主价值和意义的分析,直接架起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的桥梁。再如,郭小安概述了网络民主在中国的特定发生逻辑和特殊意蕴,指出网络民主与代议民主的“相互竞争、相互取代又可能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他提了以网络民主推动代议民主的三条新思路,丰富了网络民主环境下中共民主执政的思想:一是监督功能的优化——网络监督与人大监督相结合;二是政治输入功能的更新——从“诉苦委员会”到“民意调查整合局”;三是参政模式的更新——让代表委员们和网民共同忙起来。[注]郭小安:《以网络民主推动代议民主的新思路》,《电子政务2010年第4期。
总起来看,国内对网络民主和民主执政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材料和经验。尤其是对民主执政的研究,材料已非常丰富。在对网络民主的研究中,成果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我国对网络民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分歧,网络民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的关联性研究,材料相对缺乏。
二、国外关于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问题研究现状
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网络民主的双面影响。[美]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英]葛莱米·布朗宁和丹尼尔·魏兹纳《电子民主——运用互联网影响美国政治》、[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Republ i c.com)、[英]罗莎·查葛若西诺《网络民主——技术、城市与市民网络》、[英]安德鲁·醒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英]布莱恩·娄德和巴里·黑格《数字民主:信息时代的交流与决策》、[美]布鲁斯·宾伯《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美]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美] 凯斯·桑斯坦的《Republ i c.com 2.0》等成果,其贡献和主要观点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是揭示网络民主的基本范畴。在网络民主一词内涵的界定问题上,国外有三种分析视角。第一是技术视角。网络民主一词最早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提出,他在《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中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网络中渗入民主的成分”[注]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美国学者克里夫在“Democracy is Online”中,对网络民主从政治互动角度对网络民主进行了分析[注]Steven Clift. Democracy is Online. Internet Societ,1996,(3):186~192.。莫里斯在《网路民主》一书中以技术视角定义网络民主,直接展现的是网络民主兴起的核心因素[注]莫里斯:《网路民主》,商周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第二是“关系学”视角。主要是从媒体与民主的关系视角入手对网络民主的定义分析。如马丁·哈根等观察网络民主从广播民主和电视民主的变迁发展经过后,指出“网络民主是电子民主发展的最新阶段,是对远程民主形式的修正和完善。通过电视、广播、通讯卫星、电缆光纤等技术,推动了远程民主的发展,催生了电视民主和广播民主的兴起,媒介技术因而被认为是拓展了民主的空间,打破了传统民主形式的时空隔阂,带来民主的一场革命”[注]郭小安,虞崇胜:《国外网络民主研究述评》,《新视野》2011年第5期。。这一论述的特点是认可网络民主是媒介和民主关系发展一脉相承的结果。第三是类型学视角。主要是与网络民主模糊使用的多个类似概念(有时也有学者在明确声明的前提下不加区分的使用),如电子民主、在线民主远程民主、数字民主、虚拟民主、电子共和国等等,这些概念经常被不加区分的与网络民主互相替代。
二是论述网络民主在民主政治发展和政党博弈中的价值与方式,以西方国家为中心探索网络民主在公民、社会、权力、民主、政党竞争中的影响。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民主与代议制民主关系”的研究中。从对待二者关系尤其是对网络民主发展前景的预期上,可以将这一关系的研究区分为乐观主义姿态、折衷主义姿态和悲观主义姿态三种,从而对二者关系可以界定为“重振代议民主、重塑代议民主、颠覆代议民主”三种形式。
三是对网络民主的影响保持适度谨慎态度。这种谨慎体现在国外学者对“网络民主与中间变量”关系的思考上。如网络增强还是削弱了社会资本的问题、网络民主是否可以造就理想的公共领域、网络民主导致的是更多参与还是更多控制等问题。
四是对网络民主与中共执政方式变革之间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网络民主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之间关系,国外研究者主要是关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够推进中国政治尤其是中共执政方式的转型和变革。国外研究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乐观(新的信息技术或网络媒体会给中共执政带来挑战,威胁其执政合法性,从而促进中共执政方式变革)——动摇(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国的互联网管制使网络民主并不能从根本上挑战中共执政,从而在中国执政方式转型和变革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的历程。
总之,国外对网络民主的研究体现出网络民主发展的不确定性。究竟网络民主能否充分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现实政治局面,都还是未知数。正如英国学者安德鲁·醒德威克在《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中所言:“互联网政治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特征是充满不确定性以及悖论,我们有时会高估它,有时也会低估它。正是这些变化性使得互联网政治学成为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领域。当我们试图对其作些归纳总结时,也许我们最好能够理解这个领域中的高度偶然性,即使在未来,互联网这个特性也不太可能改变。”[注]安德鲁·醒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443页。
以上研究,围绕网络民主与民主执政提出诸多宝贵观点。总体上,国内外对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的关注和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质疑到将信将疑再到坚信不疑”的大致过程。这一过程既反映了理论界对问题的把握和分析程度的层层加深,又从本质上反映了网络技术迅速崛起引发的民意表达的膨胀与迸发。网络民主不断高涨所反映出来的对中共民主执政建设的影响,正以越来越猛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网络民主与民主执政问题研究尚需破解的难题
关于网络民主和中共民主执政问题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依然有需要重点破解的难题。
一是如何借力网络民主,解决民主“真戏假唱”的政治生态和氛围,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整个社会民主法治不足的氛围下,民主的形式和花样越来越多,而某些权力则越来越集中,民主“真戏假唱”越演越烈。如何利用网络民主的特点和优势,冲击现有政治生态,唤醒和培育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加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使民主由“真戏假唱”质变为“真戏真唱”,成为全社会期盼的重大事情。对我国网络问政、网络民意、网络舆情等网络民主对民主执政创新的冲击及挑战,不仅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也是政界关注的焦点。
二是如何认知网络民主的功能和在民主执政中的定位,是目前学界仍没有破解的理论课题。尽管网络民主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已不是什么新事物,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的驾驭已轻车熟路,对我国来说则是刚刚兴起和迈步;尽管网络民主在我国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中起到越来越多的“揭盖子”作用,成为政党执政绕不过的一道民意之“坎”,如何认知网络民主的功能和在民主执政中的定位,不仅学界众说纷纭,分歧众多,而且实际工作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络民主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只能算是初级阶段。在网络民主发展中,它对于传统民主或代议制民主的冲击和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发挥网络民主正向功能同时,避免其负向功能,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实现中共民主执政方式的完善和健全,是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问题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如何探寻网络民主与民主执政的“结合点”,培育民主执政的“生长点”,实现网络民主与民主执政的互动共赢,已经成为执政党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应对网络民主给民主执政创新提出的新课题,成为当前推进中共执政方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2001年初江泽民同志号召“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党的建设等工作都要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同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些都证明:网络民主对中共民主执政的影响正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变革的一个关键点。研究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之间的关系,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网络民主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之间正以一种日益密切的关系互相影响着。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深入观察研究网络民主与中共民主执政问题,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重大部署,对规范网络空间民主行为、实践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执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