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比较优势与路径设计
2013-04-07魏金明张立光
魏金明 张立光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 济南 250021)
一、引言
依托香港离岸中心、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政策着力点。但是,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过程中出现的“跛足”现象①“跛足”现象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实收人民币金额远低于进口实付人民币金额。及美元、英镑等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都表明,“贸易结算+离岸市场”并非是货币国际化初期阶段的最优模式。因此,探索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依然是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内容,人民币国际化理应从国际贸易领域、履行国际货币的部分职能开始。2011年我国十大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从十大贸易伙伴所属货币区看,欧盟大部分国家属于欧元区,还有部分国家属于英镑区;美国属于美元区;“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现象表明东盟、香港、韩国、中国台湾等也属于美元区;日元虽是国际货币,但在日本的对外贸易中,美元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日本只能算作属于不完善的日元区;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巴西并不明显归属于某个货币区。人民币要在国际贸易中履行国际货币职能,至少要面临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等主要在位国际货币的竞争。货币竞争力源自主权国家的内生经济条件和外生制度环境等综合实力。所以,我们应从人民币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货币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入手,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二、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实力对比
(一)经济实力对比
1.经济总量对比。以当期美元价格计算,1980年主要工业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GDP总量分别为2.54、1.07、0.85、0.61、0.42万亿美元,分别是中国的14.6、5.6、4.9和3.5倍。但是,到2010年中国GDP实现6.04万亿美元,分别为德国、法国、英国的1.8、2.3和2.6倍,达到美国GDP总量的五分之二,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若按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衡量,2010年中国GDP为10.09万亿美元,与美国的经济规模差距更小,约占美国GDP的70%。IMF预计到2016年中国GDP总量将赶上美国,《经济学人》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可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日益突显的位置已得到国内外机构和学者的普遍认同。与除美国以外的贸易伙伴相比,中国的经济规模存在明显优势,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2.经济增长速度对比。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增速很快。1990-2010年的31年间,全球GDP年均增长2.86%,同时期美国、欧盟、欧元区、东亚四小龙、东盟、金砖国家(不包括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平均分别为2.69%、1.97%、1.93%、6.13%、5.4%和3.19%,远远低于中国年均10.02%的增长速度。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表现良好。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经济运行较为稳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具备了较强的抵御冲击的能力。
3.人均经济规模对比。中国的人均GDP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无论以何种口径计算,其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仍非常大。按当期美元价格衡量,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393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大大低于发达工业国的水平,仅高于印尼等东南亚诸国。按购买力平价调整后,中国人均GDP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从人均GDP的世界排名看,近年来中国人均GDP排名仅居全球100位左右,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从经济实力看,中国虽已初步具备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规模条件,但还需要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来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
(二)贸易实力对比
衡量一国贸易实力的指标主要是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国际贸易产品差异化程度两大类。
1.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对比。从各国所占世界进口和出口市场份额的变化看,主要工业国(地区)所占全球贸易份额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相反,东盟、金砖国家等所占全球贸易份额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和出口市场份额由2001年的3.83%和4.34%分别提高到2009年的8.01%和9.71%。至2009年末,中国在世界进口市场上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上位居第一。
2.中国对外贸易方式。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出口加工贸易是中国最重要贸易方式。总体上看,一般贸易占比由1981的93.5%下降到1996年的35.3%,此后呈现出恢复增长的趋势,到2011年已达52.9%。加工贸易占比由1981年的6%提高到1998年的53.4%,之后出现下降趋势,2011年降至35.9%。
从出口贸易看,1981-1998年,一般贸易占比迅速由47.3%下降到22.9%,加工贸易占比由2.6%迅速提高到32.2%。此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比较为稳定,1999-2009年期间平均分别占22.3%和29%。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外需不振影响,加工贸易占比出现下降趋势,而一般贸易占比维持平稳增长。
3.贸易商品差异化程度对比。产品差异化程度是决定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差异化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衡量产品差异化程度。
中国在来自发达经济体的进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比重明显高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的进口。1987-2009年间,中国来自意大利、德国、香港、欧元区等进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比重都在60%以上,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自韩国、东盟、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的比重平均分别为42.3%、22.5%、15.7%、15.6%和9.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比重也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样本期内,中国出口贸易差异化产品平均占71%,其中对德国出口贸易的差异化产品占比最高,历年平均为82.7%,而对东盟、印度和巴西等经济体出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平均分别为51.6%、36.1%和58.9%。
对比中国对不同贸易伙伴的贸易差异化产品占比情况可以发现:第一,从对全球贸易的总体层面看,中国出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占比大于进口贸易,且前者的比重逐年下降,后者的比重逐年提高,二者差距越来越大;第二,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差异化产品占比远大于进口贸易;第三,1990年前后,中国自日本、韩国、香港、德国的进口贸易差异化产品的比重,大于中国向这些国家出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的比重,之后则相反;第四,中国对发达经济体贸易差异化产品占比的差距小于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4.对中国贸易实力的评价。以上分析说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很大,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市场份额很高,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外贸易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高,甚至高于美、德、英、法等发达工业国家;出口商品结构呈现明显的优化过程。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支撑中国贸易实力的一些根本因素还不够强大,使得中国的真实贸易实力弱于其外在表现:一是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撑力量,它直接体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无论是产品结构、生产能力和企业规模,还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二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无论在机电产品等高科技产品还是纺织品等传统产品的生产领域,我国都处在简单生产加工环节,所产生的附加值较低。三是从贸易商品结构看,我国仍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即处在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内涵亟需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需要大力增强。
(三)金融市场深化程度对比
金融中介发展水平对比。一国金融机构对国内私人部门信贷规模越大,意味着该国金融中介越发达、金融服务水平越高。借鉴既有研究中的作法,用国内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的信贷额占当期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深化程度都较高。1980-2012年,日本国内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的信贷额占当期GDP的比重最高,历年平均为181.49%,美国、英国、欧元区和德国历年平均分别为149.78%、119.15%、105.59%和99.12%。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深化程度相对较低。1980-2009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历年平均分别为30.29%、24.98%、51.90%、30.90%和30.1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不断提高的趋势。1980年,中国该指标为53.11%,2012年提高到133.70%,1980-2012年期间平均为95.21%。但以农户和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私人部门贷款难也是近年来中国金融领域的突出问题,这与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密切相关。中国融资结构以银行信贷为主体,债券市场以政府信用支撑的长期债券品种为主,这就导致资金大量流向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从而将私人部门从金融市场中挤出。所以,从国内金融部门对私人信贷占GDP的比重这个指标看,中国金融深化程度还难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
三、人民币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实力对比
(一)币值稳定性对比
1.币值对内稳定性对比。从以通货膨胀率衡量的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稳定性看,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人民币的表现并不优异;但与东盟成员国及其他金砖国家相比,中国通胀水平相对较低。1987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胀。由于物价改革导致的价格闯关,1988-1989年中国通胀水平超过了18%;由于经济过热,1994年通胀水平高达24%。经过中央政府的严格调控,两次高涨的物价都迅速回落,此后价格调控也成为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2007年6月-2008年10月、2010年7月-2012年4月两段时间内中国通胀率迅速上升。虽经治理CPI重回低位,但通胀压力在长期内仍将持续存在。所以,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央政府还应完善价格传导体系,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为非居民持有和使用人民币构建信心基础。
2.币值对外稳定性对比。汇率稳定是衡量一国货币价值对外稳定性的首要指标,经CPI调整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更能刻画真实汇率水平。从以BEER四期中心移动标准差衡量的汇率波动程度看,1993年前中国BEER波动程度较大,1982-1993年期间平均为27.13,同期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分别为8.11、5.68、4.16和8.87。1994-2005年期间,中国BEER波动程度大幅下降,历年平均为6.70,同期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分别为4.02、5.61、4.18和9.47。2005年后中国BEER波动程度持续下降,与主要发达经济体BEER波动程度差距缩小。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程度更小。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是中国货币当局严格控制的结果。中国外汇市场实行做市商制度,其中央行是最大做市商,是决定汇率的主要力量。由于中国外汇市场的规模小、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低,尽管近10多年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上,但并不能体现市场对外汇的真实供求。所以,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不仅需要汇率稳定,还要求这种稳定是基于市场真实供求基础上的。
(二)货币交易成本对比
货币交易成本是衡量一国金融市场深化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以货币汇率的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除以汇率中间价,作为货币交易成本的代理变量。欧元、英镑、日元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与美元的交易成本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与美元的交易成本则很高。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成本虽低于发展中国家货币与美元的交易成本,但远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与美元的交易成本。这也说明,在货币交易成本方面人民币与主要贸易伙伴相比没有优势。
一种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量是衡量货币交易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交易量越大则单位交易成本越低、货币使用的网络效应越强。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美元交易量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一,1998年占86.8%。2000年后美元交易量占比略有下降,2010年仍占84.9%,其遥遥领先的地位短时间内无法撼动。[注]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由于每笔外汇交易都包括两种货币,所以每年全部货币所占外汇市场交易量的比重合计为200%。欧元、日元、英镑所占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量的比重分居第二、三、四位,2010年分别为39.1%、19.0%和12.9%。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四种货币共占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量的四分之三,清楚体现了四种关键货币在全球的重要地位。
2004年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04年仅为0.1%,2010年提高到0.9%,但远远比不上其他几种国际货币。这意味着,人民币在交易成本方面与在位国际货币相比差距很大,也是阻碍人民币充当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不利因素。
(三)货币竞争力对比
1.人民币与在位国际货币竞争力对比。当前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都是位居中国前四位的贸易伙伴。与前两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相比,中国在支持货币竞争力的各个方面都没有优势,人民币在短期内难以与美元和欧元抗衡,从这两个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不现实的。与日本和英国相比,中国在经济和贸易规模方面略显优势,但在币值对内对外稳定性方面,人民币逊于日元和英镑。此外,英镑和日元分别有160年和30多年的国际化历史,具有明显的网络外部性优势。同时,英国和日本分别有伦敦和东京两大全球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深化程度远高于中国,并且这两个国家还有强大的跨国公司,生产网络遍布全球,具有产品定价和计价方面的主导权。所以,人民币在短期内难以与英镑和日元形成竞争,人民币在对英国和日本两个市场的贸易中难以取代英镑和日元。
2.人民币与周边其他国家(地区)货币竞争力对比。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相比,中国的内生经济条件和外生制度因素不仅远远超过东盟各成员国,也超过东盟总体水平,优势非常明显。中国还是东盟很多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且在地域上相邻,便于构建人民币清算网络。此外,东亚事实上尚属于美元区,缺乏起主导作用的本土国际货币。所以,在与东盟贸易中推动人民币履行计价结算职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突破口。同时,与中国第五和第七大贸易伙伴香港和台湾地区(再加上澳门)相比,大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但金融深化程度方面尚显不足。大陆同港、澳、台同宗同源,经济、人文方面都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近年来这三个地区同大陆的联系日趋紧密,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很强,因而人民币在一国两岸三地之间的经贸易往来中有巨大的使用空间。与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韩国相比,中国除金融市场深化程度方面没有优势以外,其他方面皆有明显优势,在中韩贸易中人民币有充当计价结算货币的潜在优势。
3.人民币与金砖国家货币竞争力对比。自2002年起金砖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到2011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分别是中国第9、10、11和13大贸易伙伴国。此外,非洲大陆也日益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与金砖国家和非洲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金融、货币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这也是人民币突破周边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的主要窗口。
四、基于比较优势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设计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无论与发达经济体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实力和贸易实力方面都已具备较大优势。但是,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存在通胀率高、币值稳定性差、金融中介发展水平较低、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量很小、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在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诸条件中,中国已初步具备了经济实力和贸易实力两个条件,但货币实力尚不强大,金融市场深化程度很低。此外,美元霸权主导的国际经济环境,人民币资本项下的管制,中国在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出口商等微观经济主体国际贸易谈判地位低及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具备比较优势。非居民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大多源自国际贸易。以贸易领域为突破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国际贸易领域,国际货币的首要职能就是计价和结算,所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阶段,应探讨从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目短期内不能实现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同时解决人民币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依据中国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推行以下三种策略:
其一,在区域市场内实行“计价结算+对外投资+离岸市场”模式。一是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从贸易产品结构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由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电子电力产品、工程机械产品为主。中国与新加坡等东盟经济较发达成员国的进口贸易以电子产品为主,而来自东盟资源型成员国的进口则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1987-2009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和进口贸易中差异化产品平均分别约占51.6%和22.5%,可见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产品结构要优于进口贸易,这意味着中国贸易厂商在贸易谈判中更有优势,更易掌握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权,也有利于推行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以逆差为主,且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若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则有利于人民币输出。同时,中国政府可鼓励国内资本以人民币向东盟投资,这既便于向东盟输出人民币又能为国内剩余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寻求出路。此外,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可为中国-东盟贸易提供人民币资产。二是中国与港澳台地区及韩国等周边国家贸易中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与港澳台地区及韩国贸易中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远高于进口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也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为港澳台贸易厂商提供充足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同时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会越来越深化、人民币产品也会越来越丰富,这既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有利于增加人民币对周边贸易厂商的吸引力。
其二,在远端市场实行“计价结算+投资援助”模式。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及非洲大陆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产品结构有利于推行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贸易模式。而且,与东南亚国家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从香港离岸市场获取人民币的成本相对较高。金砖国家经济处于市场化初、中级阶段,非洲大陆国家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这些国家既需要来自中国的工业制造品,又需要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中国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国内人民币投资,另一方面可直接向这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通过这两种方式向这些国家输出人民币,为双边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资金来源。
其三,在亚洲范围内推行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充当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计价结算货币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20 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都验证了这一点,因而有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成功的标志则是石油等战略资源和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以美元计价,中国即便有庞大的石油需求也难以影响石油价格。因而,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我们的合理石油金融战略。
当前国际石油计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的趋势开始形成,海湾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寻求石油计价交易非美元化,一些欧佩克国家也意识到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不利后果,希望能过以欧元、日元、人民币等多种货币进行石油贸易计价结算,以摆脱本国所处的美国货币政策和美元汇率从属者的地位。由于中国存在稳定的巨额石油需求,俄罗斯、巴西、苏丹等一些产油国表示愿意接受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通过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签署双边协议推动亚洲范围内石油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借此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通过石油人民币计价带来的石油人民币积累,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的中远期战略。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计价结算比重的不断提高,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人民币持续增长的需求。同时,中国通过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实现资本账户有序开放,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实现利率、汇率市场化,建立先进高效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体系,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主导地位的大型跨国企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为全球人民币资产提供安全投资场所,增强人民币的内在品质和吸引力。这样人民币自然会由国际贸易计价结算需求派生出金融交易的计价结算需求及外汇储备需求,人民币也才能从使用范围和职能两个方面实现完全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