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的审视与反思
2013-04-07柴焰
柴 焰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群体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异军突起和大放异彩成为国际学术界特别引人注目的学术事件,涌现出英国的威廉斯、伊格尔顿和美国的詹姆逊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术著作彻底改变了英美两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贫困”面貌,使之一跃成为可以与德法比肩的、新的理论输出国。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对所处的资本主义现实状态的批判为基础,贯通起文化、社会、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文化批判成为社会批判和文学批判的思想张力场,从而使英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既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文论,也有别于西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尤其是20世纪后期,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国内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总体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文论界逐步兴起了对以威廉斯、伊格尔顿、詹姆逊为代表的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热潮。进入新世纪,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文论研究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当下国内研究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热情高涨,成果丰硕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并迅速引起文论界的高度关注,在90 年代初期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之后又在 90 年代后期逐步复苏。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学术界研究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热情高涨,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一方面表现为一批重量级的译作和重大研究成果问世,比如说由王逢振和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主编的“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3)就出版了多部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著作。此外还有詹姆逊文集(5卷)的出版,威廉斯经典著作、伊格尔顿最新著作的中译本,一批优秀博士论文的出版等等。2012年,程正民、童庆炳合作主编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丛书(7卷)出版,全景式地展现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其中《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20世纪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这两部书绘制出一幅20世纪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史谱系。此外,冯宪光主编的研究外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题性的丛书《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研究》(巴蜀书社,2006—2008)从“政治学文艺理论”、“审美人类学文艺理论”、“艺术生产理论”、“意识形态文艺理论”四个方面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作了历史性阐述。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专门围绕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人物的研究著作,相关学术研究论文也不断涌现,检索“中国知网”提供的各种数据库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国内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论文数量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
(二)研究学科领域拓展,逐渐走向纵深
30年前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开始传播的时候,很多理论命题尚无法同当时的中国现实直接对接,其对中国学界的影响起到的主要是反思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体系的作用,打开了中国文论研究的国际视野,即新的学术资源和理论观点的引入,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提供了一种理论参照。研究者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探讨大多停留在理论译介层面。而进入21 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命题已然同中国现实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比如说后现代问题、大众文化问题、文化政治问题、消费社会与现代性问题、生态危机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探索本身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重要参照和学术资源;另一方面,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方式也相应地由评述、介绍转变为跟踪、反思和对话。
从学术辐射力看,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向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展开,出现了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强劲趋势。从最近几年的各类研究成果中明显可以看出,文学、美学的研究者试图从经济、政治、历史、地理学等跨学科领域为研究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寻求新的学术生长点。此外,在研究内容上,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个案研究、人物研究全面展开,研究议题不断扩大,研究方式从对文论的译介和述评转向总体性阐释和批判地吸收,研究路径上开始与中国现实语境相结合并呈现趋势文化研究的态势。
(三)研究队伍稳定,理论阵地稳固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事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以中青年为骨干力量,稳定且具有较高素养的研究队伍。40后、50后研究者基础理论优势明显,60后、70后、80后研究者在文献翻译和跟踪研究方面表现突出,不同年代的研究者的优势得以互补。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文艺学学科在专业人才(博硕士)的培养输出、学科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积聚方面对全国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队伍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专业研究队伍和组织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出版社和学术刊物的支持和推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权威出版社积极为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翻译、研究著作的出版提供便利,全国性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的学术刊物、知名高校的学报也刊登了一大批关于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文和研究文章,起到了搭建学术平台、鼓励学术研究的良好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1998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年刊一直站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研究的前沿,在推动翻译和研究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方面不遗余力,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具有知识增量意义的译文和研究论文,在引领研究方向、实质性推进学术发展、提携青年学人、培养学术队伍、促进中外学术界对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知识参照和理论阵地作用。
(四)研究理论框架结构优化,研究体系进一步完善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总体理论框架的结构不断优化,新著作、新人物得到及时的跟进研究,以往研究中的一些缺失、误读也得到补充和纠正。近5年来,不仅英国新左派文论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伊格尔顿、詹姆逊的一些新作几乎同步被译介到中国,而且托尼·本尼特、阿里夫·德里克等西方左翼人物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也被迅速引介,并得到了较为深入的阐释。新译作、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态势喜人。同时,以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得到充分论述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也都得到重新挖掘和重视。这些填补研究空白点的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界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不仅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思想解放的语境下,对于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摆脱以苏联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教条的和僵化的马克思主义束缚,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从思想资源、理论范畴、问题意识、研究范式等多方面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新领域。此外,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也有助于中国学人深刻透视 20 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的演进,多视角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人类社会文化实践的解释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解。
二、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目前,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领域的研究快速发展,活跃繁荣,积聚了超高的人气,但同时,“井喷式”的理论成果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新理论,成为一道让读者感到眩晕的“学术景观”。这种花哨的“学术景观”中隐含了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与隐患,如果这些问题与隐患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将会长期困扰和阻碍研究的深化,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和同质化研究
目前中国学人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热情高涨,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成果,但从研究专著、博硕士论文、期刊论文选题及内容研究上看,重复建设、同质化研究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注]笔者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各种数据库检索统计,对詹姆逊研究的近1/2的成果集中于对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探讨,对于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成果有近3/5集中于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究其原因,一是与学术规范息息相关。学术研究的基本研究规范是要从文献综述做起的。研究者经过对已有相关成果的文献综述,就能够获得对所要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比较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从而明晰哪些成果已经十分成熟、哪些成果值得借鉴、哪些可以商榷、哪里会是需要深度耕犁的场域或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从事研究的学人缺乏基本的规范意识,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应当以及如何作文献综述。他们往往追风赶潮,哪些论题热就向哪靠,由于缺乏基本的研究工作作支撑,无法运用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材料,得出新认识、新结论,造成了选题重复、论证材料重复,研究成果自然质量不高。二是与研究缺乏明确的目的意识和问题意识有关。一些研究者受浮躁的学术风气影响,在不明确“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的情况下就赶潮流,追热点,“为了研究而研究”,自然提供不出什么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思想。
(二)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视野不够开阔
董学文先生认为目前中国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直接引进、静态介绍得多,深入透析、价值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得少”;“个别人物和单个问题研究得多”,而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现象和理论系统从宏观视角加以批判分析得少”;将其“同现当代西方文艺学、美学衔接和融会得多,而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衔接和融会则比较少”。[注]董学文:《文学理论研究“西马化模式“的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这“三多三少”的问题当然也存在于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之中。究其原因,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不无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脱离从20世纪及新世纪10年间西方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转型这一宏观背景进行研究,二是脱离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整体面貌进行研究。这两个脱离造成国内的研究在文本解读或人物研究上虽然较为具体和细致,但难以清晰地展现出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内在逻辑线索,难以对其准确定位与价值评判,并且暴露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还造成对新作、新人的跟进研究热点转换过快,新词迭出,花样流转,却缺乏对相关重要理论问题的系统整理和阐述,只能亦步亦趋,辛苦追随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文论家的观点,无法在跟进研究中以“总体性”范畴揭示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命运以及指明其理论的逻辑承转和时代价值。
(三)基础理论较为薄弱,思想力和原创力不足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仅仅经历30余年的时间,对其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在所难免。但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队伍以60、70后的青年研究者为主,相当一批80后的年轻学人也加入进来,这些研究者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素养以及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也缺乏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广泛深入的细读基础上的扎实研究。[注]一般认为,英美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雨辰在《论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广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而晚期马克思主义则主要是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而形成的理论思潮的总称,如詹姆逊、伊格尔顿等人。在目前浮躁学风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或是寻章摘句后的片面理解,或是凭二手资料的凑合研究,或是想当然地随意添加、篡改马克思原意的材料,等等,这些情况直接危害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健康有序的开展。不管赞同还是反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解释,都需要对马克思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有在理解了马克思的基础上,才能审视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在何种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在何种意义上与马克思存在着区别,在何种意义上发展或是背离了马克思。否则,这一基本理论内功的不扎实,必然会导致理论研究使出来都是花拳绣腿,更谈不上形成正确性的结论。
目前国内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成果中具有思想力尤其是原创思想力的屈指可数。思想力匮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缺乏基于思想史的现实关照,导致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缺乏完整系统扎实的研究,对最新理论动向缺乏必要的敏感。比如,对全球化背景下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问题,如多元文化主义问题、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新文化霸权问题、消费文化带来的伦理困境问题、全球生态政治问题等等,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都在新作中给予了高度的关切与有说服力的诠释,而我国学者往往对这些问题重视不足或轻易放过。这些问题与中国的理论问题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现实同质性,而目前还鲜见国内学人对此有诉诸中国实际、具有原创性和思想穿透力的理论分析和思想创造。
(四)翻译质量有待提高,研究文风有待改进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就是文本翻译,国内学界的研究大多是依靠中译本来完成的,能够直接阅读原文著作的毕竟还只是少数,因此译本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代表作大多有了中译本,有的著作甚至有多个译本。[注]例如伊格尔顿的著作“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在中国就有5个译本。这些译本中质量良荞不齐,像王逢振、王杰、王尔勃等长期从事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专家翻译的文本质量就比较高,其他的译本中普遍存在漏译、误译、错译的地方,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之间甚至存在意思完全相反的译文,还有的译文语言生涩凝滞、不知所云,给阅读和研究造成障碍甚至误导。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译本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涉及的人名、书名、概念、范畴等缺乏统一的翻译规范,给读者和研究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和困扰。
学术文章是传播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载体,在国内“汗牛充栋”的相关学术文章中,相当一部分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有的理论阐述故作高深,把一些简明的术语和范畴复杂化;有的还刻意生造出许多中国语词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奇异词组,好像生怕别人看得懂,让人望而生畏,读而却步;还有的通过大量文献引用来“炫耀”自身学识等等,这类文章看起来“学术味”十足,实际上严重脱离了学术文章的研究主旨。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行文就十分幽默犀利,常常用巧妙而生动鲜活的比喻来完成其思想的表述,这样的文风也使伊格尔顿的学术著作在英国获得了很多非专业读者的追捧。表达不清、可读性弱、论证浅薄、华而不实、引用不当等文风问题不是小问题,它不仅会妨碍读者的理解与接受,造成假大空盛行,产生大量的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 更会危害学术的健康发展,贻害青年学人。同时,不良文风也会损害研究者自身的学术声誉。因此,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领域的学人需要整顿、改进文风,破除对研究成果“量”的繁荣与表面喧嚣的迷恋,努力用朴素、明快、易懂的语言,将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创新性理论向读者表达,与世界对话。
三、深化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几点设想
在充分肯定国内对于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所取得的丰富成果的同时,中国学人还需要正视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继续推动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实现其在当代中国传播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本的深度耕犁与重要人物的深度研究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以文本解读、代表人物的个案研究居多。[注]以博士论文为例,截至2012年底,国内专门研究威廉斯文艺思想的博士论文共11篇,其中5篇已经以专著形式出版;专门研究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的博士论文共13篇,其中6篇已经以专著形式出版;专门研究詹姆逊文艺思想的博士论文共18篇,其中10篇已经以专著形式出版。应该肯定的是,这是深化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基础和必经路径。在这两方面,实际上还有巨大的开掘和拓展空间。因此,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对我们一度以为完成了的文本和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找出其理论逻辑的演进和研究主旨的指向,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探发掘进。[注]2010年后的一些发表的学术文章中,已经看到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部分弥补了先前研究的不足。
首先,文本的深度耕犁势在必行。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避免过多地停留在资料性评述或他人观点转述层面问题的一条路径,就是以统御性的学术话语真正进入研究对象的理论逻辑构架内部进行深入阐释。因此,要从思想史、现实、研究范式的三重维度加强对文论家思想历程中代表性文本的深度耕犁,真正深入文论家的精神家园和思想的细微处,不仅要进入其理论逻辑构架,揭示其理论逻辑、理论旨趣、现实关怀以及理论生产的“问题式”等,还要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思想渊源进行细致梳理,探寻其思想与其所处时代议题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进程中把握和阐释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时代精髓、价值诉求,全面客观而公允地评价其理论成就和理论失误。
其次,代表人物深度研究和范围的扩展不容忽视。虽然国内学界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议题不断增多,但对其代表人物的专题性研究还需要更为深入。比如,英国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对文化研究的探讨、“文化唯物主义”问题、文化政治问题、艺术生产问题、全球化问题、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等等。这些深度研究有助于国内学人从某一方面入手总结和巩固现有的研究成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此外,随着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代表著作和最新成果的译介力度的加大和阅读的加深,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学者如斯图亚特·霍尔、格雷厄姆·默多克、托尼·本尼特、理查德·沃林、理查德·霍加特、道格拉斯·凯尔纳等被国内学界所认识和了解,个案研究范围也要从威廉斯、伊格尔顿、詹姆逊向这些人物扩展,以丰富和开拓国内学界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视野。
(二)全面开启具有国际视域的比较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一个空白点是比较研究的开展。国内绝大部分研究都是依据自己的理解框架和研究范式来阐释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没有自觉地开启将之纳入西方文论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整体格局中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在国际视野下对于国外关于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所指向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及与其他各种理论之间交锋关注不够,造成难以深入而有说服力地探讨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中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理论逻辑和独特价值等问题,这也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总体上处于被动“接受式”的解读,没有形成自觉的“世界维度”和“国际视野”,无法行之有效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对话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广阔的国际视域中全面开启比较研究,实质性地推进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有许多工作要开展:一是在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内部对同一文论家思想发展历程中核心观点的纵向比较和不同文论家之间理论旨趣、研究方法、研究取向、探索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二是加强译介国外理论界研究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有影响的成果,为国内学术界深入开展关于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国际视域的比较研究提供文献支持和理论借鉴;三是将一些重要文论家和理论观点充分纳入西方文论发展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格局中,开展国际视域的比较研究和更为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四是将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出二者理论的相通性与相异性以及彼此对话的可能性。
(三)跟踪研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有机互动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是对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理论成果的追踪研究。诚然,这十分必要和重要,但如果绕过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和把握,仅仅满足于新作和新人的引进,即使把一部著作或一个人物研究再具体、细致,也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脱离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总体趋势和样貌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最新成果和人物展开个案研究、概念分析和文本解读,无法实现具体研究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整体研究的有机结合,也无法实现追踪研究同马克思主义文论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有机结合,必然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最新成果的问题逻辑和理论实质,导致跟踪研究成了新概念、新名词的堆砌和游戏,看似光鲜热闹实际上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理论成果。
最近几年,伊格尔顿、詹姆逊等文论家的新著都重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伊格尔顿的新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2011)一书就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背景下阅读和再诠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十种反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有力批判的。[注]参见拙作:《抵抗后现代主义与保卫马克思——伊格尔顿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詹姆逊的新作《阐述〈资本论〉:第一卷评析》(RepresentingCapital:AReadingofVolumeOne,2011)以独特的视角在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评析中重释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强调了重温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意义。可见,对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跟踪研究根本无法脱离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而独立完成,实际上,二者的关系不是互相矛盾而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跟踪研究是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背景下,从总体上把握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理论思考过程和理论诉求,注重揭示文论家的思想渊源、理论关联、研究的创新性和贯通性,以及所面对和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等等。跟踪研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有机互动首先要做的是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注]目前国内文论界一些知名学者提出了“重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倡议,例如陆贵山先生就在《重读经典文本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胡亚敏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三十年》(《文学评论》2008年第9期)中都强调了重返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说过:“反复阅读和研讨马克思是我们的时代责任,没有这种责任感,也就不会有将来。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注]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其次是要重视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这是因为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深受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影响,对其深入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个性和理论谱系,也有利于实现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同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20世纪西方文论整体性、宏观历史视野下的比较研究,发现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的借用和改造,从总体上更清楚地认识其最新发展的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
(四)目标取向与问题意识的凸显
应该明确的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目标取向”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现代转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影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服务于解读中国当代文化实践、文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学术界最早引介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出自一种理论自觉,目的是使其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但当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从著作译介、资料评介转向个案研究、具体问题研究之后,研究的目标取向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被一些研究者所忽视,出现了将具有强烈现实诉求和批判性的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作概念游戏来把玩的学术现象。有些研究中甚至形成了一种思想偏见,即认为只有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理论才真正实现了理论的创新,过高地评价其理论成就,大有以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路向去引领、规定中国文艺理论今后发展方向的愿景。从宏观背景上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中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识”缺失相关。“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而言,英国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的重新定义和对通俗文化的理论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大众文化工业单向度性的批判,近一些如詹姆逊对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分析,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导论》中对政治批评的张扬,在新近出版的《理论之后》中对各种文化理论的批评,对后文化理论时代人类依然面对的真理、道德、邪恶、死亡、宗教与革命等全球性问题的强调,都是极其富有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注]谭好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问题与方法——一个基于问题意识的历史反思和创新展望》,《文史哲》2012年第5期。具体到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则还在于不明确研究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不是单纯为了造就“詹姆逊研究专家”、“伊格尔顿研究专家”等等,也不是简单地停留于追求准确地描述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更不是游离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之外或者是凌驾其上的。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和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论界面临着与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相似或相同的文学艺术、文化处境和问题,中国的文艺理论正与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产生和渗透着某种或隐或显的精神联系。在这个时候花大力气进行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是与中国文艺理论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转型与创新的现实诉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目的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完成知识的积累与辨析,取得一些纯学术意义上的成果,重要的是深入研究隐藏在其思想理论背后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方法与视角、观念与思想背景以及理论得失等方面为国内学术界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经典作家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观点提供资源、启示和借鉴,使中国学者能够多视角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人类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有力解答和有效解释,更完备地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现实的真实图景,从而开拓国际视野,发展新观念,善于把中国的文学、文化实践和理论创新置于世界背景和全球化进程中加以定位和把握,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国道路与世界眼光的双重境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