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师德意蕴

2013-04-07陶有云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师德道德建设

□陶有云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宣传部,安徽 合肥 230022)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中国电大的办学理念,这个办学理念反映了中国电大的师德标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并指出“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这一重要论断不仅高度概括了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的职业道德,就包括师德。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一、师德及其特点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自古以来,关于师德就有很高的定位,教师在道德上承担了超过一般社会成员的责任。[3]

这不仅是教育赋予教师这个角色自身的需要,也是人们对教师角色道德的内心认可与期望。无论是身处江湖还是身居庙堂,人们对教师的要求普遍高。普通人的一句“你是老师”,就把对教师的无限要求涵盖其中;汉代思想家杨雄把教师看作是人们道德的楷模,他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邓小平同志也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江泽民同志也曾多次强调,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4]师德具有继承性、自律性等特点。

2001年10月,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是国家的公民,不仅要遵守《纲要》规定的道德规范,也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纲要》正式颁布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宣部等六部门不断探索总结新形势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创新道德建设的新路子,评选表彰了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集中展示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包括教师投身道德建设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师德涵盖在道德范畴之内。师德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继承和实践继承两个方面。

师德的自律性,是指教师自觉地用师德规范来对照自己、要求自己,并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评价。良好的师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力量,而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提升生命存在品格的基石和精神生活的核心,是教师之为教师的一种内在品性。师德是教师自我人生的内在追求,所谓“身正为范”的模范行为,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良好道德品行,因此,师德高尚的教师都是择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并由此协调自己与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二、师德建设需要规范的关系

1.规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师德关系中的第一关系,离开了这个关系,师德无从谈起。教师首先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中国电大为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个电大人的内心。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相对于其他个体而言,承担责任和义务的重量更大,从个体发展和国家进步的角度来看,教师既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和实际上的责任。通过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认同感,激发他们的个体潜能,培养、提高他们的资质和素养;又需以良好的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成长,使他们能够适应所生存的时代,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并以他们的劳动和创造推进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5]

2.规范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需要依靠教师团队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学校整个教学与其他服务工作高效、和谐地进行。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办好教育,才能获得教育价值最大化。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是需要教师具备良好师德做基础的。第一,教师需要明白团队需要协作,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众志成城把学校的教育任务圆满完成。第二,教师也要明白,在团队里如何与其他人很好地协作。这些要求对教师而言,都内涵在师德之中。

3.规范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师德还表现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上。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的道德观念不仅会影响某一学生的成长,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学生成长以及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这些都需要达到统一。其次,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水平,更体现在要求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在于此。这是因为教师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关乎未来社会接班人的质量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于此,每个教师不仅要尽力做到“学富五车”,还必须在行为道德上扬善避恶,以高尚的师德行为规范来协调上述几方面的关系。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师德意蕴

1.师德是生产力。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肯定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好教师,其师德就是这个老师甚至其所在学校的“宣传海报”。通过这个“宣传海报”,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个老师和其所在的学校,从而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到这个学校读书。对学校来说,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宣传,比学校每年大张旗鼓地招生宣传效果更佳。“一所学校,不仅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即是这个道理。这个“大师”,不仅要学识渊博,更要德高望重。这还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仅优秀教师的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知名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接下来的自然是招生量的进一步扩大,办学社会效益的进一步彰显。假若缺失师德,师生关系紧张,负能量也会进一步传递,对教师而言,不能“下自成蹊”;对学校而言,会降低招生数量,极大影响学校办学效益。从长远看,影响社会发展。谁都知道,在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2.师德是文化力。师德是师者在长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历练形成的,经过继承与发展,自成一体。师德是文化也是文明,可以说,师德与文化相辅相成。首先,教育本身离不开文化与文明。教师首先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是通过教和学得以传承的。其次,教师教育学生懂得“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十八大报告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章里面的第一、第二节分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里的“建设”和“提高”都离不开教育,这两个方面也都是师德建设必须加强的。

3.师德是发展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与理论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但它又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提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根本利益,其实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人说“国家昌盛,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为本,师德为魂”。教育质量,事关民生;师德优劣,事关教育。常言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个“不好”往往指品德不好。具备良好师德的老师能够教育出品德优良的学生,他们大多能够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成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有的甚至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我国日新月异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如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不为艰难险阻依然归国,邓稼先消失姓名二十多年;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袁隆平,也是不为外国高薪诱惑,依然默默耕耘在祖国的一方热土上。应该没有疑问,在他们的成长中,受到了良好道德包括师德的熏陶。

四、师德建设的对策

1.坚定理想信念。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教师的理想信念是其思想的灵魂和行动的标尺,是影响和左右学生价值取向的内在动力系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支撑点。针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信任危机、信仰缺失、没有底线的社会现象,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也刻不容缓。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6]这首先需要教师从内心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信服、尊重和崇尚。只有牢固树立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教师,才能从灵魂深处影响学生。教师道德英雄谱写的时代华章,为我们所有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了学生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实干兴邦。这一切,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这份家国情怀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责任。

2.充满爱心。毫无疑问,所有的模范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充满爱心;很多人一生难以忘怀的老师也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这个老师爱护自己。所以,爱心是师德规范中的最高标准。难以想象,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会有多么高尚的情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关爱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等;《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敬业爱生。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充满爱心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只是为课程学习方面的交流,还包括与学生进行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面对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群,很多时候甚至会做他们的父辈母辈。教师的爱心,不可能靠规范规定来实现,而是靠发自内心。这些发自内心的爱,一方面来自于人的善意,另一方面,就需要教师增加历练,提高修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重视教师的职业需要。教师虽然不刻意追求自身的荣誉与财富,有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他们的人生价值大多融汇在自己培养的学生之中。对于教师的这种奉献式劳动,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而不是觉得理所当然,尊重教师的劳动,保护教师的荣誉。对于那些认真负责、充满爱心和卓有成效的教师要予以大力表彰和奖励。在工作上,要为教师业务进修学习提供和创造条件,使教师能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在生活方面,应关心教师生活待遇。当前教师学历层次比其他很多行业都高,但经济待遇和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这种文化层次与收入水平不平衡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从业的积极性。有些人甚至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把自己当作努力学习的反面教材教育给学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人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一个人的学识再好,情操再高,如果他贫穷,那么他便不被一些人所尊重,包括不被一些学生所尊重,这已经是当下一些人的共识。人是社会人,教师也不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得其乐潜心向学”,“君子安平达人知命”,不是这个时代教师该有的形象,也不符合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7]希望这些规定,都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尊严、体面,全心全力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2012 -11 -8.

[3][4][5]刘铁芳,罗繁荣.当前师德状况及建设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http://www.law-lib.com.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www.law-lib.com.

猜你喜欢

师德道德建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