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可以养气

2013-04-07朱同芳

唯实 2013年5期
关键词:养气正气书屋

朱同芳

读书可以养气

朱同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一向以读书明理为荣,读书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书香门第”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家庭引为自豪的称呼。中国人爱书,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可以养气”。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分别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读书,特别是领导干部读书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他还强调,“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不仅领导干部要读书,我们的国家要繁荣,民族要复兴,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每一个个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的贫瘠和文化的荒漠必将导致国民素质的低下。读书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振精神、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最好途径。孔子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说的诗和礼可以看做是当时的文学书和礼学书,孔子的意思是,不学习诗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立身处世。“学然后知不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和留给后人的金玉良言。

现在,社会风气存在一些缺失的方面。官场上有戾气、腐气、奢气、官僚气;商场上有贪气、媚气、铜臭气;学术界有酸气、傲气、浮躁气;社会上有俗气、怨气、市井气。在这些风气的弥漫之下,也影响和阻碍了社会上应有的正气。

风气不对,风气不好,怎么办?养气,养正气。什么是正气?官场上,“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是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正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正气。商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正气,“一诺千金”是正气,“舍利取义”是正气。学术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正气。百姓之中,“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正气,“雪中送炭”是正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正气。正气是浩然之气、慷慨之气、磅礴之气、博爱之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独特精神风貌。时下,我们的社会正缺这种气。

气是精神,是气质,是底蕴,是修养。气的形成是一个艰苦、漫长的人格塑造过程,并非朝夕之功可致。人格的塑造,大致有三种最主要的途径:一种来自于家庭、师友的言传身教;一种来自于自己的观察、实践和反思;一种就是通过读书学习。中国传统观念所说的读书能养气,也可以从两点来理解:一是,从形式上说,读书需要身定、心静、神敛。朱熹讲读书之要点为“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又以“心到”最为重要。可见,能够聚敛精神、心平气和地捧书而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二是,书籍是前人智慧的总结,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书中对万事万物的知识和道理的阐述可以引导读者去即物穷理,进而领悟到自己所未知的领域,深化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从而指导实践。读书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这是在“物”与“理”上对人的心智的塑造。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最终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涵修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典故:晋之名臣周处,少年时横行乡里,为祸一方,以致被当地人将其与老虎、蛟龙一起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翻然悔悟,杀死老虎与蛟龙,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浪子回头的事迹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读书养气之说绝非虚语,值得我们重视。

反观我们现在的读书状况,实在不容乐观。新华社曾刊发评论指出,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有的领导干部成天忙于应酬,人来人往的办公室里根本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有的领导干部即便硬着头皮参加组织安排的读书会或学习培训,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学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收不下心来安静读书。2011年,国家行政学院和《光明日报》社曾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一次无记名的问卷调查,以深入了解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和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状况。调研结果反映,有68.8%的官员因忙于应酬而无暇读书,52.1%的官员每年读书不超过5本。即便是学者,浮躁的世风、学风之下,也不能安心埋头于学问,不扎实读书搞研究,论文拼凑抄袭的亦不在少数。青少年的阅读状况同样堪忧。在多年来提倡素质教育,但却仍未撼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靠升学率创牌子、打广告。于是,中、小学生在家长和学校的督促下,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课外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除了课本等学校学习用书外,很难由着自己的兴趣读自己喜爱的书。记得前不久有一位颇有影响的日本青年作家曾经公开说,不读书的中国人不值得害怕。虽然日本作家的说法不无极端,但这样的话是否会让我们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呢?一个不爱书、不读书、不思考的浅薄浮躁的民族谈何崛起,谈何复兴呢?

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来说的,那些与升学、应试、评职称、赚钱等现实功利目的直接挂钩的,大约都属于“有用之书”,除此以外,可入“无用之书”的行列。恰恰是这些“无用之书”,最最关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最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正是这些书,无用而有大用。

为了促进全民阅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如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面向基层的公共阅读场所的建设。受自然、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一直是中国社会中进行知识文化普及的一块短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面向农村,旨在解决农民读书难问题的农家书屋工程于2007年正式启动。“十二五”期间,中央及地方政府将在农家书屋工程上投入巨资。计划在十年内,使全国64万个行政村实现村村有书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全民阅读工程将使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借到书、读到书,获取到更丰富的知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与农家书屋相继建设的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全民阅读工程,是实实在在的启迪民智的惠民之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推进全民阅读,除了政府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外,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条件的单位也应尽可能地为职工提供阅读条件,如设置阅览室、读书室,并确保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充分的阅读时间。

读书养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书籍是一个人真正的终身伴侣,从幼年至垂暮,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会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读书应当是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像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一样。

让我们的生活浸满书香,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人文的国度。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读书”不用再成为“节”。

〔作者系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养气正气书屋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篽箖·上野书屋
梦幻书屋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博览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