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海盐生态保护区 打造盐城文化品牌

2013-04-07薛万昌

唯实 2013年12期
关键词:海盐实验区盐城

薛万昌 等

建设海盐生态保护区 打造盐城文化品牌

薛万昌 等

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指为保护海盐文化遗产及其赖以存在的环境而划定的一定实验区域。建立省级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盐城海盐文化遗产与其依存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对维护海盐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更好地延续盐城文脉,传承发展海盐文化,打造盐城城市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美丽盐城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进一步提高海盐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性的需要。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使海盐文化遗产保护从战略上发生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强调单体保护向注重整体性保护转变,从只保护文化遗产本体向一并保护它赖以存在的环境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海盐文化遗产保护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将进一步彰显盐城的城市个性与特色。海盐文化遗产是盐城的宝贵财富,把海盐文化符号融入盐城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突出海盐文化特色,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盐城海盐文化对城市的作用不仅在于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海盐博物馆的开馆为盐城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以此为契机,盐城应大力推进海盐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等海盐文化历史遗迹、海盐生产制作工艺、与海盐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海盐雕、海盐民俗、海盐文化观光等,同时,加强海盐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这些文化产业项目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盐城海盐文化的渗透力不断增强,对盐城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为盐城城市发展作出贡献,让海盐文化成为盐城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为美丽盐城建设提供精神文化动力。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海盐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统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能为美丽盐城建设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二、盐城建立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先发优势

1.盐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海盐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盐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海盐发展史,而盐城海盐文化则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一个缩影。《史记·货殖列传》称“东楚有海盐之饶”。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前119年)便因盐而置盐渎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改名盐城县。南北朝时“盐城有盐亭百二十三所”。唐代在盐城专设“盐监”。宋时盐城境内有盐场九个,朝廷在境内西溪专设盐仓,三代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任盐官于此。《宋史·食货志》载:“以蜀、广、浙数路言之,皆不及淮盐额之半。”明代境内盐场发展到13个,明清随着海岸东移,当地盐产日广;到清乾隆时期,淮盐的行销进入了黄金时期,当初的盐场、盐仓逐渐成为当地的城市、集镇,也是成就扬州繁华的主要支撑。虽然清末民初,海岸线东扩,海水渐淡,产量不稳,张骞为发展新兴产业在这里发动了“废灶兴垦”,开发土地种植棉花,盐城海盐产业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农业,但海盐产业仍是当地重要产业。盐城至今仍是江苏最重要的海盐产地。

2.海盐物质文化遗产折射出盐城悠久辉煌的海盐史

几千年来,进行海盐的生产、运销一直是盐城人民生活的主体,1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浸透了盐卤,各种历史文化遗存无不打上海盐文化的烙印。

古墓葬彰显出当时盐城的生活状况。盐城已发现古墓葬有60多处(群)。众多汉墓的出土直观地反映出战国以后盐城地区的海盐之利使这一偏隅之地迅速发展起来的历史。仅盐城周围就有五处较大规模的汉墓群,其中,三羊墩的一号汉墓不但陪葬物较丰,而且墓中出土两件漆盘,标有“上林”、“大官”字样。此应为汉代宫廷御用,墓主可能是一盐官,显示其与朝廷皇室有着亲密交往的特殊关系。汉代以后的古墓葬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因盐业生产兴盛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位于建湖庆丰的元新兴场典史崔彬墓。墓葬为石、砖、木三层套椁墓室,随葬品丰厚、精美,体现了当时场署管理人员富有的生活状况,为研究当地盐场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实物佐证。

古建筑、古遗址见证了盐城海盐业的兴盛。在富安、安丰、东台、草堰、白驹等历史上的重要盐场有着十多处(群)明清古代民居,其建筑风格以江南和徽式建筑为多,是明清时期江南、安徽等地盐商为顺应盐政改革来到海盐生产经销地而建造的民宅、商店、钱庄等。它们都是反映海盐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及促进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宋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主持建筑全长181公里的捍海堤,后人陆续修筑防海大堤总长460多里,统称范公堤。为了抵御海潮、排泄积水以利海盐生产的需要,范公堤上建筑了不同时期的桥闸,至今在西溪、丁溪、草堰、庙湾、盐城等处保留有许多建于宋、明、清代的桥闸。古海口栈道全长1600多米(俗称三里路),始建于西溪镇期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海盐生产史的重要见证。昔日沿海滩涂上曾有近百处避潮墩,现仅存十多处,是盐民为躲避海潮救生的特殊建造物,显示了海盐生产的艰辛、危险和盐民们团结、冒险的精神。另外,还有大量的寺庙、古塔等,它们或为海盐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为海盐运输指航,都是盐城境内重要的海盐历史遗物。

大量出土工具折射出海盐的生产演变史。盐城出土了大量历代海盐生产工具,有唐宋时期的盘铁、宋元时期的切块盘铁、明清时期的切块盘铁和清末民初的锅丿及其配套的工具,等等。同时,盐城文博工作者陆续征集了板晒、池晒、滩晒用的板框、竹管、石碾、翻耙、翻板、风车等。这些文物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海盐生产技术演变过程,为盐城独有。

古河道为海盐的运输创造了便利条件。盐城水网密布,是著名的百河之城。串场河是盐城古河道的重要代表,该河是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沿海中部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产物。串场河北起阜宁城畔的射阳河,南达南通市海安境内的通扬运河,全长170多公里,串联着近20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集镇。在这片广袤的海涂上,自春秋战国始,从“海中之洲”上星星点点的煮盐亭灶,到一个个煮盐集镇的形成,都与串场河相关联。串场河及其沿线的文化遗存,无一不是海盐文化的产物,串场河更是它们重要的形象代表。

3.盐城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价值高

盐城历代民情风俗、文艺作品反映了海盐文化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盐城进行的多次民间文艺调查和非物质文化调查成果中,涉及海盐生产、运销、盐民生活内容的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不少海盐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

奇特的海盐生产技术。盐城境内先后发现有从唐代到民国初期的历代海盐生产工具、遗迹、遗址。明代《天工开物》及盐城县志记载、勾画出了中国海盐生产技术从传说中的“煮海为盐”到“淋卤煎盐”,再到“晒海成盐”完整而又独特的历史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原煎盐亭灶皆废,盐场引进了许多现代生产工具,并不断革新技术,海盐生产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目前,盐城境内仍有灌东盐场、射阳盐场、新滩盐场三大滩晒盐场,其独特的海盐生产技术已被列入省、市非遗名录。

奇妙的地名文化。几千年的海盐生产、运销历史在盐城境内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地理名称和建筑,它们间接地反映出海盐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运销以及特殊需要等方面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盐城境内有700多个显示海盐文化特色的地名。有场、亭、团、灶、丿、仓、垛、坝、总、墩等,它们或是海盐生产场所,或是海盐生产组织,或是海盐生产设施,或是海盐生产资料。诸如此类因烧盐而得名的地名有规律地分布在范公堤内外。

奇异的集镇文化。随着海盐生产的发展,盐城境内有了贯穿南北的范公堤、串场河。庙湾、新兴、伍佑、刘庄、白驹、草堰、小海、东台、安丰、梁垛、富安等十多个盐场,逐步发展形成为今天的重要集镇或县城。这些集镇有着它们共同的特色,是海盐集散、管理文化的集中反映。一方面,布局各有特色。串场河一般都在镇西侧绕弯而过,镇中心有一夹河道一般是南北向,两边码头林立,东侧一般都为临时仓储,西侧有巷道(设有坝,以验证据)通向串场河畔。所有产地来船必须进入中心河道,由此北上淮安,南下扬州。另一方面,东台安丰、大丰草堰(包括丁溪场)都保持着原有格局样式。在夹河两岸,有长长的古街,或石板铺就,或青砖密砌,两边各时期和各具风格的苏式、徽式民房建筑与横跨夹河之上形式多样的桥梁,显现出由于海盐业的繁荣而带来的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独特的民间风俗。盐城自古以来就是盐业生产中心,境内以盐民为主,因而保存大量的与盐民日常生活有关的谚语、俗语以及民间文学,在《盐城民间文学集成》、《江苏省盐业志》等书中有着相当多的辑录。沿海居民中还保留了一些特别的风俗,如海盐产区历来祭祀的有盐宗——传说中发明“煮海为盐”的夙沙氏,龙王——保佑风调雨顺,盐民无灾无难,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盐城人开始“祭灶”而不是“送灶”,因为盐民煎盐是依靠灶火的,所以不同于普遍的“送灶”风俗;每年的正月初六为盐婆生日,是盐民们祭拜盐神的重要日子,等等。

惊世的哲学思想。出生于东台安丰的盐民王艮,通过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长期的独立思考,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在盐民中广为宣讲,当地的“东淘精舍”就是他的主要讲学场所。其学说形成著名的“泰州学派(当时东台安丰属泰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朽的文学作品。以吴嘉纪为代表的盐民诗作是中国诗坛上海盐文化的一朵奇葩。目前已搜集到的反映海盐生产、盐民生活的各类文艺作品300多件(篇),以诗歌为多。李汝珍在盐城草堰场留下了《镜花缘》,施耐庵在白驹留下了《水浒》,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闻名的名人传说。北宋年间,先后出过西溪盐仓监的三任盐官,他们是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他们在西溪时都创下了业绩,先后入京为相,史称“西溪三宰相”。在同一个低层职位,陆续产生出三位名相,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他们在盐城留下了大量传说。张士诚、沈拱山、施耐庵、卞元亨、陆秀夫、陈琳、西溪三将军等也留下了闻名中外的传说。

传世的民间艺术。淮剧是表现海盐文化的典型剧种。淮剧原是江淮地区的一种傩戏,当地贫民(包括大批盐民)的困苦生活为其唱词的主要表现内容。明代开始,由于海盐运销制度的变革,许多徽商来到盐城地区,作为京剧艺术主要前身的徽剧也开始在盐城沿海一带流传。清代以来,徽剧与本地艺人同台演出,称之为“徽”夹“淮”。以后又逐步发展成江淮地方小戏,并在唱腔音乐、演出剧目和化装服饰等方面逐步丰富起来,为淮剧的形成和后期发展、为地方剧种的完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名扬天下的盐城杂技——盐城十八团的产生也与海盐文化密切相关。盐城民间的龙舞、荡湖船、花担子、河蚌舞、彩球舞、九狮图、花鼓、莲湘等也各具特色,多姿多彩。

珍奇的民间工艺。盐城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唐代以来即有发绣、木雕等稀世珍品;明清时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西团发绣、安丰木芙蓉织品,建湖周氏冶铁铸造、李氏花炮,滨海、阜宁的面彩塑都誉满江淮,有的还作为贡品为皇家御用。这些都与本地盐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四级网络联动,建设省级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一项新事物、新课题,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开拓性工作。编制出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是深入推进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确保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海盐文化保留在原生地,从而表现盐城海盐文化遗产的真正含义,折射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鉴于盐城海盐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仍然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变化,因而应坚持动态保护的原则。具体而言:

强化政府行为,构建保护网络。一是构建市、县、镇、村四级保护网络。积极构建盐城市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委员会,县(区)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委员会,镇(街道)海盐文化生态保护领导小组,村(居)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小队四级海盐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切实把海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保护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在保护实践中,能否保护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盐城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衡量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三是齐抓共管,共同做好保护工作。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涉及面广,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这项工作。要形成文化、文物部门的“孤军作战”与建设、规划、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公安、工商、海关、旅游、宗教、教育、科研、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全民参战”,真正形成“保护海盐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彻底改变海盐文化生态保护的社会环境和海盐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环境。四是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要成立盐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专家咨询机构,吸引国内外海盐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专家的工作指导、咨询、参谋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立盐城海盐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盐城海盐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构建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付出或牺牲的经济利益进行有效补偿。这是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海盐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海盐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法律的威严才能树立,政府的形象才能体现,海盐文化遗产才有和谐健康的生存空间。

加大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盐城作为海盐文化的发源地,不仅代表江苏省海盐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应代表国家海盐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深挖本地的海盐文化内涵,延伸研究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实本地研究力量;汲取多方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使盐城海盐文化生态研究向纵深推进。争取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使盐城海盐文化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坚持舆论先行、重在引导、全面发动、大造声势,开展全方位、高密度、立体式、大容量的宣传教育,将宣传的触角延伸到保护区的每个角落,形成人人关注盐城海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个个为之出力的良好局面。

〔本文系江苏省2012年文化科研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2YB03)的中期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薛万昌,中共盐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组员:潘慧萍,王登佐,夏春晖)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海盐实验区盐城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海盐可可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