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2013-04-06韩晓明李雪平
韩晓明,李雪平
(1.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9;2.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637009)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主要指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期流动到其它地区而被迫留在农村、交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不仅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阻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会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两个方面出发,对近几年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纵观前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学业、人际和行为四个方面。
(一)关于人格问题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大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进行了阐述:1.内向,自卑心理严重。敏感多疑,胆小怯懦,畏缩拘谨,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1,2]2.乐群性低。以自我为中心,自闭孤僻,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愿与人交往,害怕与人交往。[3,4]3.攻击性强,敌对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脾气暴躁,蛮横霸道,冲动易怒,叛逆任性,爱和人对着干,存在暴力倾向,多见男孩。[5]4.情感淡漠。自私冷漠,孤独寂寞,与父母情感隔膜疏远,怨恨父母。[6,7]5.攀比心理严重。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盲目攀比。[8]6.神经质。紧张焦虑,忧心忡忡,担心不安,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犹豫不决。[9]
(二)关于学业问题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临时监护人由于年老体衰、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个性化辅导,因此,只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异,多数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一些儿童因缺乏自制力,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不良等问题;[6,10]一些儿童因父母期望过高和学业负担过重,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情绪易失控、学习易疲劳、学习压力大、考前焦虑、自我评价较低等问题;[7]还有一些儿童因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训斥、批评和轻视,出现自暴自弃、厌学、逃学、旷课、打架、网络成瘾等问题。[11]
(三)关于行为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会阻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还可能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纠正,势必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隐患。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退缩行为。胆小孤僻,沉默寡言,紧张焦虑,不接触陌生人,只与熟悉的人玩耍,不愿上学等。[1,3]2.依赖行为。过分寻求他人的友好反应和情感支持,过分地依赖监护人,无法独立完成自己应做的事,行为拘谨,缺乏自信和独立性等。[2,4]3.攻击性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易激动,对人暴力,常羞辱欺负同伴,爱抢走别人的东西等。[11]4.逆反行为。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感,爱与人唱反调,对抗情绪严重,不服从或违抗老师和监护人的命令等。[4]5.违纪行为。抽烟酗酒,赌博抢劫,拉帮结派,偷窃勒索,看黄色录像,网络成瘾等。[12]
(四)关于人际问题的研究
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一致认为:父母的外出、亲情的缺失以及监护人的忽视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或与人交往时畏畏缩缩、缺乏自信,或对人冷漠、自我封闭、人际信任度低,或目中无人、不愿主动地与人交往,游离于集体之外。有学者提出,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教师的理解和宽容、同学的接纳和帮助以及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冲突意义重大。[13,14]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主要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研究和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三个方面。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国内研究者主要运用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检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通过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有学者指出,95%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问题约占58%,重度心理问题占37%;[12]通过SCL-90量表,李宝峰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9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4个因子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5]通过自编问卷,一些学者调查到:91.3%的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心情烦躁和忧郁,81.1%的农村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但有42%的农村留守儿童不愿让别人知道父母外出打工,自卑心理严重;在人际关系上,51%的农村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而选择 “以争吵的方式处理人际矛盾”的留守儿童有43.4%,认为 “自己会被同学欺负孤立”的留守儿童有53.2%,54%的留守儿童表示与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在学习上,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50.9%的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打算初中毕业后 “外出打工”和 “做生意”。[7,15]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
目前,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监护类型、性别、地域、年级、父母外出务工、民族六个方面入手,探讨它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监护类型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三种,不同监护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单亲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的抑郁得分明显低于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6,7]性别差异:与男孩相比,农村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言行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在SCL-90的测验中,她们的躯体化分数、焦虑分数、抑郁分数、恐怖分数显著高于男生,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中,她们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总焦虑倾向上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而与女孩相比,农村留守男孩更容易产生敌对心理。[13,16]地域差异:沿海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内地农村留守儿童,富裕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5]内地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是 “学习焦虑和人际恐怖”,沿海农村留守儿童则是 “情感饥渴和厌学厌世倾向”。[9,11]父母外出务工差异: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低,其中,母亲外出务工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是父母都外出务工,而父亲外出务工则无影响 。[7,10,13]随着 父 母 外 出 时 间 的 增 加, 留 守 儿 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父母外出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水平越低。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小学生,在初中阶段,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12,17]民族差异:与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汉族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等问题。[12,18]
(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国内学者还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如骆斌等人的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差异性分析》、王谊的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等,结果表明,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2,13]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孤独感较明显,独立性较差,社会交往能力较低。范芳等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18]杨志新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平均学业成绩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9]徐为民等人在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一文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15]兰燕灵等人认为,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个性更容易出现偏差。[17]
三、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一)政府层面
国内研究者大都积极主张,各地方政府要认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采取行政手段,制订相应法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差距,确保城乡居民地位平等;[1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问题;[4,11]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避免 “监护真空”;加大网吧监管力度,建立信息安全 “防火墙”,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防止网络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不良影响;[16]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留守儿童关护委员会,实行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离;[14]配备相应人力、物力,成立专门科研小组,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5]
(二)社会层面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社会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公益活动,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创建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争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国内的学者主张社会从不同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例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治理赌博等不良社会现象,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场所,净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12]设立亲情电话卡,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提供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的机会;[8]组织专业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免疫功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7]开办临时监护人学校,转变临时监护人的监护理念,加强临时监护人的角色意识和监护能力;[17]成立留守儿童心理活动中心和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开展 “一对一”的结队帮扶活动,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19]
(三)学校层面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反复强调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此,学者们建议实施以下策略:第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13]第二,设立 “悄悄话信箱”,开通心理倾诉热线,定期安排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4]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并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反映,确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2]第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1]第五,开办临时监护人学校,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提高临时监护人的教育能力。[11]第六,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营造友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增加留守儿童的协作精神。[12]第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寄宿制建设,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力度。[9]
(四)家庭层面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温暖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既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反复验证了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提倡从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两个角度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些学者认为,作为留守儿童父母,应谨慎选择临时监护人,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采用电话、书信等方式,及时向临时监护人和学校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和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学习、品德及身心健康状况,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2,8]此外,还应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尽可能多与留守儿童团聚,加强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19]
另一些学者认为,作为临时监护人,应积极参加临时监护人培训班,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尊重留守孩子的观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和沟通,弥补亲子关系缺失;[14]此外,还需强化监护职责,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留守儿童。[9]
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展望
国内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搭建了平台,为各级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应的理论研究较少。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既没有统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没有明确划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结构。相关的定性研究仅笼统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如人格方面、学习方面、人际方面等,这些研究既没有立足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的心理特点,也没有涉及针对性强的具体心理问题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定性研究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因此,以后的定性研究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达到研究的真正目的。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定量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从样本取样上看,国内学者多选取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例如万艳梅的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刘红的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等。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地区的研究结论不一定能推广到其他地区,也很难准确反映其他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因此,学者们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调查,获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全面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的调查问卷既有权威性的心理学问卷,又有自编式的调查问卷。而这些问卷仅能横向考查农村留守儿童某一时间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后的研究需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跟踪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而找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就个体而言,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个案研究。总之,研究需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层面的对策研究有待于开发
目前,国内不少研究者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路,这些对策和思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大多强调外部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也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其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还需要自身的努力。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应重视挖掘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心理弹性水平的对策。
[1]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 [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4):132-133.
[2]骆斌,雷红生,曹鹏飞.安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差异性分析 [J].河北农业科学,2010(10):126-128.
[3]殷晓旺,李江华,肖湘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J].教育学术月刊,2010(6):70-73.
[4]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 [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5]雷芳.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74-76.
[6]杨会芹,张波,郭雪萍,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6):97-100.
[7]郭兴,王宇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1):103-105.
[8]李慧英,孙霞.亲子依恋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J].长江大学学报,2010(1):355-356.
[9]杨志新,孙琼,李东,等.合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和心理感受分析 [J].中国学校卫生,2010(9):1130-1131.
[10]万艳梅,王素芳,马兴好,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J].中国学校卫生,2009(10):91-92.
[11]高慧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略论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57-61.
[12]刘红,卢晓灵,张金勇,等.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26-30.
[13]王谊.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3):16-18.
[14]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J].教育探索,2005(5):82-83.
[15]徐为民,唐久来,吴德,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11):852-853.
[16]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J].社会心理科学,2011(1):81-85.
[17]兰燕灵,李艳,唐秀娟,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公共卫生,2009(8):901-903.
[18]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 “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 [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19]许松芽.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研究 [J].集美大学学报,2011(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