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木耳油疤病综合防控技术

2013-04-06彭卫红叶小金苗人云唐杰周洁谭伟黄忠乾甘炳成郑林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4期
关键词:菌袋木耳侵染

□彭卫红叶小金苗人云唐杰周洁谭伟黄忠乾甘炳成郑林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毛木耳油疤病综合防控技术

□彭卫红叶小金苗人云唐杰周洁谭伟黄忠乾甘炳成郑林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毛木耳油疤病是严重危害毛木耳生产的病害,又称“苕皮病”、“牛皮包”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流行,并日趋严重。当前四川、河南等毛木耳生产中几乎所有的毛木耳耳棚都会受到该病害的侵染,严重时耳棚内90%以上的菌袋会受到侵染。病害发生后,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发育受到阻碍,造成严重的产量降低和栽培效益下降,被称为“毛木耳生产的癌症”。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病害的研究较为欠缺,生产中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前毛木耳生产中最大的技术障碍。

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通过对四川毛木耳主产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特性分析和发生与流行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并应用在四川毛木耳产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毛木耳油疤病病害的发生与症状

在四川大多数毛木耳产区,每年的11月~次年4月是菌丝培养阶段,出耳主要集中在4~8月,5~7月为出耳的盛季。菌丝生长之后,毛木耳油疤病即开始陆续发生,出耳盛季也是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病原菌只侵染毛木耳菌丝,不侵染子实体。

菌袋表面任何部位菌丝均可受到病原菌的侵染,菌袋受到侵染后,在毛木耳菌袋表面菌丝层形成油浸状褐色的病斑,色泽逐渐加深,并逐渐向周围扩展,形成较为坚硬的菌皮包裹在菌袋表面,无异味。毛木耳菌丝体先端受到病原菌侵染,菌丝不能继续生长。侵染前期和中期,菌袋横切面可观察到菌丝体分为明显的两个部分,被侵染的菌丝体,形成较坚硬的组织,包裹在菌袋表面,内部菌丝洁白,无异味,生长正常。侵染后期,病斑逐渐变为深褐色,最后变为黑色,菌袋变软,菌袋外周菌丝体坚硬的组织消失,常出现异味,内部菌丝消解,培养料松散,常可见大量绿色孢子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 毛木耳油疤病的病原菌

毛木耳油疤病病原菌经分离鉴定确定为柱霉属新种,定名为毛木耳柱霉(ScytalidiumauricolaW.H.Peng,Z.R. Yang&Q.Sun,sp.nov.)。

3 病原菌菌丝的基本特性

毛木耳柱霉菌丝在pH4~12的范围内,随着pH的上升,菌丝生长速度逐渐降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嗜酸特性;菌丝在5℃时几乎不生长,10~2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在25℃~3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生长速度逐渐降低;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于连续光照条件,表明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毛木耳油疤病防控的关键环节

毛木耳油疤病的防控应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

4.1选择适宜品种

当前尚无对毛木耳柱霉具有抗性的毛木耳品种,但品种之间对毛木耳柱霉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781的抗性略强于其他品种。

4.2冬季翻晒耳棚

通过冬季翻晒耳棚,或采用钢架、塑料薄膜、遮阳网等材料替代毛毡覆盖,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4.3注意环境卫生

清理耳棚周围的杂草、垃圾、废弃菌袋,远离水塘、积水、腐烂堆积物,耳棚增设防虫网,大力推广使用黄板和频振灯。

4.4改进菌袋制作技术

(1)制袋时间:当前四川毛木耳主产区,受用工、季节等限制,制袋时间越来越早,一些生产已提前到11月,因此菌丝长满菌袋后,至适宜的出耳季节,还有约2~3月的时间,很容易造成菌丝的老化和活力下降,增加后期的污染率和油疤病的感病率。建议制袋时间不能早于12月。

(2)选择菌袋:菌袋的质量是毛木耳制袋成功的前提条件。试验结果显示,采用3丝以上的稍厚和质量较好的菌袋,污染率低,可提高制袋成功率。

(3)低温发菌:毛木耳柱霉菌丝的最适温度为25~30℃。试验表明,通过降低菌袋培养温度,采用20℃菌袋培养温度,可有效降低油疤病病害的发生。

(4)石灰用量。毛木耳柱霉菌丝具有嗜酸的特性。通过增加石灰用量至3%~4%,提高培养料的pH能降低病害的发生。

(5)控制水分:65%~70%的含水量有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6)适当遮光:光照对毛木耳柱霉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适当的遮光培养有助于降低油疤病的发生。

4.5加强出耳阶段的管理

(1)控制光照:子实体形成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晴天中午耳棚内的光照强度控制在250~310lux,可满足光照催耳和遮光防病的要求。

(2)水分管理:传统的毛木耳出耳阶段喷水较重,试验证实加强通风,保持耳棚内的通气性,采摘子实体后的当天喷水有利于降低病害的发生。

猜你喜欢

菌袋木耳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固定菌袋插杆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