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通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

2013-04-06通江县农机技术推广站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6期
关键词:通江县农机化农机

□张 锐/通江县农机技术推广站

试谈通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

□张 锐/通江县农机技术推广站

1 通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农机装备拥有量及作业量。2012年,全县农机总动力27.16万kW,其中柴油动力22.01万kW。保有大中型拖拉机246台,配套农机具29部;微小型耕整机8534台,年作业量2.97万hm2,其中水稻机耕1.07万hm2;有小型插秧机45台,机插秧566.67hm2;中小型联合收割机55台,机收1066.67hm2,其中机收水稻933.33hm2;柴动力水泵8320台,微电泵1.11万台,有固定提灌站159座,总设计灌面2.19万hm2,有效灌面1.53万hm2,有效灌面占总耕地面积的27.33%;节水灌溉机械83套,控灌面积156hm2;机动喷雾机2380台,机械植保作业量6266.67hm2;机动脱粒机8210台,脱粒8.64万t;农产品加工作业机械4.23万台,年加工量38.29万t;畜牧养殖机械5.44万台套,加工饲草5.99万t;农田建设机械45台。2012年,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化水平26.3%。

(2)农机化投入经营状况。2012年,全县农机化总投入3397万元,其中农业机械购置支出2835万元,全县农业机械资产净值13060万元。农机行业总收入18290万元,其中:农机化作业收入17530万元;农机维修收入350万元;其他收入410万元;总利润1823万元。

总的来说,通江县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没有形成现代的集约化、企业化、商品化经营理念,更没有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农机装备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差,防灾抗灾能力弱。

2 制约因素

(1)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恶劣。通江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境地势起伏较大,呈“三山夹两谷”之势,降雨分布不均,往往因作物需水与供水出现严重错位而导致干旱,全年农业年均需水量超过3.01亿m3,供水缺口高达1.07亿m3,是典型的川东北半干旱区。

(2)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一是道路交通条件不好。通江县村道路、机耕路普遍存在地基不稳、路面差、宽度不够、坡度大、水毁严重、维护保养差等问题,除微耕机能行走下田外,其它田间作业机械较难或根本不能下田操作。二是水利设施差。通江县有效灌溉面积1.51万 hm2,仅占整个耕地面积的27.03%,大部分水库、堰塘及渠道设施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程,年久失修,漏水量及泥沙淤积量大,库容严重不足。三是地表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土比例大。通江全县耕地5.59万hm2,其中,有中低产田土面积3.04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4.38%,仅坡耕地就高达1.9万hm2。坡耕地陡、薄、瘦、蚀、旱,水土流失严重,保肥保水能力差。

(3)农机化投入少,农机技术推广后劲不足。通江县属山区农业大县,财政收入少,县财政每年只能给农机推广服务机构预算人头办公经费,没有专门的推广经费,农机化技术设备引进推广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4)耕地分散,种植模式多元化,不利于农机化作业。一是通江县梯田多,坡地多,平坝少,坡度大,田块面积小,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二是通江县田地少人多,每家每户经营几亩分散的田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播种、收获期各不同,不利于农机作业。

(5)农机服务体系基础薄弱,管理服务体制不健全。一是乡(镇)农机管理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机构改革后,通江县所有乡(镇)农机人员在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统一办公,既担负本乡(镇)的农机管理、推广、安全监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又兼任当地政府其他工作。开展农机技术服务,缺场地、缺资金、缺工作时间、缺专业技术知识。二是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通江县仅建立了几个农机合作社和机灌、机耕服务队,都存在着作业规模小、功能不强、服务水平偏低、市场信息不畅、设备利用率低、人员流动性较大等问题,运作十分困难。

3 通江县农机化发展方向及区域分布

(1)搞好全县农业灌溉区域规划。由通江县农业局牵头,整合资源,重新按现代农业标准分种植区搞好全县农业作业区灌溉规划,宜林的种草种树,宜耕的种粮种菜,各有重点,配套建设相应的灌溉设施。一是对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灌溉条件稍好的中部、南部低山区、平坝河谷地区,重点发展蔬菜、水稻、玉米、油菜等高耗水粮油作物,保证全县基本口粮供应。二是开发南部中低山区塘、库、堰、渠、池等微小型水利设施,除解决生活用水外,因地制宜辅以节水良种良法和必要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实施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此外,对该地区现有排灌设施进行维修及升级改造,发展喷灌、微喷灌、滴灌、根灌等精确灌溉技术,配套果园、大棚蔬菜、花卉园艺等项目载体,做成高效的设施农业。三是北部高山深切割喀斯特地形区应重点发展集雨灌溉。主要以解决片区内人畜饮水和口粮为发展方向,种植小麦、马铃薯、红薯、荞麦等低耗水旱地作物以及茶叶、核桃、板栗、食用菌等特色农副产品,重点保护好地表植被资源,经济产业宜以旅游观光和林果业开发为主。

(2)加强通江县农机化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争取中央和四川省财政继续加大对通江县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村机电提灌设施新建维修和农村机耕道及便民道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村电力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动员老百姓、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投劳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农机部门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工程中,并主导田间道路、配套灌溉渠系、标准化农田建设及中低产田土改造灌溉耕作等工程制度的标准选定和工程施工工作。未来通江县农机化发展基本方向,应以中小型及微型农业机械为主,以田间作业机械为重点,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机作业市场化运行商品化服务为导向。总体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因时制宜、分区发展,搞好粮油生产,促进林、果、茶、蔬、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3)建立健全农机化管理服务机制和专业服务组织,走山区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一是理顺关系,建好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的工资、人事关系收回县农业局,真正实现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将农机购置补贴的部分工作以及其他一些政策性强、和农民密切相关的农机工作放心交给乡(镇)农机人员去做,明确工作职责,让他们在当地有所作为。二是转变观念,用优质的服务取代说教式管理。要广泛宣传党的农机化方针政策,积极抓好示范试点,建立试点示范基地,通过以点示范,积累经验,带动全面,探索一条适合通江县农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是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既要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还要给予技术支持,让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同时引导他们走市场化、商品化和订单化作业的自力更生、自由发展道路。

(4)建立适应通江县农机化发展的推广培训机制。一是争取将农机化推广、培训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范畴,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和推广。二是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机推广培训基地,改变农机推广培训条件,引进和推广更加适应山区农业的先进机械,使农机人员和农机服务组织长期接受正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

(5)建立适应通江县农机化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开辟新的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机事业。最大可能激活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和购买力,增加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机拥有量和作业量。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所有农机发展项目进行绩效量化考核管理,落实责任,加强监管,确保项目成功,发挥其应有的项目效益。

(6)加大力度研制适应山区特色的农机产品。农机科研部门和生产厂家,要根据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研制、开发一批适应性强、受农民欢迎的农业机械,特别是田间作业机械,如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小型微型播种机、插秧机、割晒机、收割机等,农机部门也要随时关注市场行情,不断引进这类机具,解决山区农村无机可用的问题。

(7)中央和四川省应继续加大对通江革命老区的支援扶持力度,适当调高通江农机购置补贴的比例,并对部分公共农业工程设施实行项目补贴。建议上级考虑到通江是老、边、山、穷的国贫县,适当提高田间作业机械补贴标准,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激活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购机积极性,逐年提高通江县农机拥有量和作业量。另外,对固定提灌站的维修改造,建议今后以工程恢复改造的形式对其进行另类补贴。

猜你喜欢

通江县农机化农机
沃得农机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通江县:创新推行“培训+”模式 助增技促就业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通江县:扎紧制度“笼子” 筑牢居保基金“防线”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不一样的农机展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