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地方院校机械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3-04-06袁文华曾周亮周东一

时代农机 2013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人才

袁文华,曾周亮,周东一,伏 军

(邵阳学院 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湖南 邵阳 422004)

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自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把高校职能发展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以来,世界各国均将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功因素和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来考虑和对待。运用科技计划手段对产学研合作给予直接支持,并已成为不少国家的普遍做法,如美国在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规划与资助下,陆续在大学建立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UICRC)”、工程研究中心(ERC)”和“科学技术中心(STC)”等,这些产学研合作机构与平台都承担着交叉学科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分层配置在基础研究(STC)、应用研究(ERC)和技术开发(UICRC)三个层面上,通过产学与研学的良性互动对接,对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平台。国内对产学研合作发展方面在相关方针政策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目前,已经探索出一些形式多样、行之有效并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如国内各“211”、“985”等知名大学均提出并发展校企横向科研项目合作形式、教学实训基地模式、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科技园合作模式、研发中心模式、联办学院、联办企业等多种合作教育模式,实现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明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立足于为地方服务,在知识传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地方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格局上,应坚持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行业发展特点,构建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方向发展。但目前地方性高校在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较为缺乏和肤浅,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仍停留在临时的、松散的、低层次的水平,缺乏长期稳定、制度化、多样化、高水平的合作,而对于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的地方性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朝着常态化、制度化、多样化、高水平的合作发展,向多角度、多途径、多方位培养人才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先进而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并结合地方行业经济特色以此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搭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赢平台,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行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院校的必然选择。

3 邵阳学院机械动力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邵阳学院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考虑到我校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为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于2006年开始实行了机械与动力类大量招生,下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含机电一体化、现代制造技术、模具设计制造、热能工程、制冷与空调、汽车与内燃机6个专业方向,已与山河智能、中联重科、三一汽车、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长期产学研合作。

3.1 实施方案

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实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明确产学研三方中主体源、动力源与制度源,建立产学研过程中决策与管理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及运作与发展机制等,利用三方共同的育人环境,努力塑造学生成才。二者都是教育的主体,都对完成学生成才的教育教学任务负有责任。企业不只是学生实践课程的实习基地或实验场所,他们同学校一样也是培养学生完成学业任务的阵地,只是分工不同。学校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企业、侧重于实践知识技能的培养。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动用到企业顶岗操作后,发现存在的问题,参与研究,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掌握生产技能、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科研单位提高劳动生产率。

构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机械动力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充分发挥本系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基于本系“原生态母体”衍生产学研合作平台,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搭建长期稳定多元化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本地产业经济与专业的联合运作、互融作用等,建立联运互融紧密型模式,开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技术优势,积极面向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调动企业教育力量与资源,形成需求趋动、伙伴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及“三互”特色,通过产学研合作基础,打造一支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2 实施内容

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依托高校、企业和社会的优势资源,围绕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功能开展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方工科高校应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工程性、应用性等办学特征,所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突出特色、服务地方、奉献社会。真正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扩大企业利益、更好的服务社会和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的目的。

(1)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质量评价标准与监控体系,结合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三源四机制”七要素,明确产学研三方中主体源、动力源与制度源,建立产学研过程中决策与管理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及运作与发展机制。

(2)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机械动力类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企业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企业和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联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深刻把握机械动力类专业作为工程应用学科的基本特点,突出“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培养特色,贯彻“拓宽基础,加强实践,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坚持基础与实践并重,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彻底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构筑产学研人才面、技术面、资金面和管理面的支撑平台。

(4)充分发挥本系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基于本系“原生态母体”衍生产学研合作平台,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搭建长期稳定多元化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

(5)通过本地产业经济与专业的联合运作、互融作用等,建立联运互融紧密型模式,开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

(6)以互惠为基础、以互动求支持、以互赢为取向,提升产学研结合层次,形成校企“三互”人才培养机制及需求趋动伙伴型模型特色。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技术优势,积极面向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调动企业教育力量与资源,形成高校专业教育的强大合力,形成需求趋动、伙伴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及“三互”特色。

(7)建设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的高工级教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建设一支专兼教师结合、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的教学团队。

3.3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实施过程,需要解决以下的关键问题。

(1)在工程环境下改革课程体系。在培养模式上,实行2.5+1.5的教学计划。在本科四年的前两年半中,实行平台课程教育,后一年半中,与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培养。这样既满足支柱产业中特大型企业集团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型人才的需要,又考虑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2)加强学生产学研合作中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实践锻炼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使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

(3)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质量评价标准与监控体系的建立。

(4)长期稳定多元化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5)产学研一体化联运互融紧密型模式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6)产学研校企合作“三互”特色及需求趋动伙伴型模型的构筑。

3.4 实施的成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努力,我系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械动力类专业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套地方本科院校机械动力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高效、互赢、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建立“全程参与式”新的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机制。使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实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程化。邵阳学院-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评为湖南省2012全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先后评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依托的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被评为湖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培养了一批机械动力行业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科技竞赛多人次高级别获奖,近三年来,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三等奖和省级奖项20多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适应机械行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工程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3)学生创业能力强,就业率接近100%。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校外科技活动及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考证等,培养的学生勤于钻研、踏实肯干、勇于创业。近几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4 结语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搞好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我校机械与动力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已表明,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将巩固现有的探索成果,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套更加可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性高等院校产学研的发展提供示范。

[1]岑豫皖.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24(6).

[2]杨建华,曾周亮,袁文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以机械动力大类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人才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