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2013-04-06刘禧露
刘禧露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理应感到更加幸福。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人们普遍感觉日益加重的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它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积极学习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幸福是什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幸福观的内涵
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是对幸福的根本态度、根本看法和观点的概括和总结。从本质来说,幸福观是由社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一种具有社会内在规定性的社会意识,它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它不存在于社会之外,而在社会之中。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1)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通过劳动创造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自己创造着幸福。
(2)体会和感悟是幸福的表征。幸福是人的一种感受,而一切感受又都是对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的反映,这种反映反过来又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什么样的状态是幸福的,什么样的状态是不幸的,这是与每一个人对幸福的内涵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有关。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幸福感受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因感受到理想目标的实现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二是一些有先进觉悟的人士,在为集体和社会谋利益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3)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形式,真正的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马克思幸福观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难以维持和巩固。
(4)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同社会的本质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幸福决不是“个人的私事”。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人的存在与发展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互为依存,人的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个人幸福的真正实现,不仅有赖于彻底改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且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不可分离,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幸福的实现,就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发展。
3 马克思幸福观的现代启示
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由于工业文明的发达,商业的发展,交流的扩大,现代人生活出现了与古代人生活截然不同的现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呼声和诉求比较集中和强烈。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对当代人类生活状态和青年人的正确幸福观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顺应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1)马克思幸福观关注人的生命平衡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指向人们的心理健康,指向道德水准的提升。在提高人的精神素养,追求合理适度的物质生活和追求理想精神幸福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性的回归,是人们有效摆脱心灵危机实现幸福的有力武器。
(2)用马克思的幸福观来指导廉政建设。我们党始终把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放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同时加强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但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这更需要对党员干部加强马克思幸福观的教育,不断提高道德修养。道德是幸福的前提,是保障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党在廉政建设中,要重温马克思的幸福观,加强马克思幸福观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克己自律,为追求幸福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率先垂范,为廉政建设作出贡献。
(3)马克思幸福观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现实状况出发,马克思幸福观营造有利于人们心灵健康的社会氛围,对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有着现实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要求我们首先要从精神上做幸福生活的主人,不断地调节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健全自己的人格,积极地面对危机,化解危机,不断地为心灵营造幸福之音。其次要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尽早地把握生命的动向,辩证地对待人生,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和历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汲取了传统幸福观合理因素,辨证地结合了各种幸福观理论之中的有效成份,完整和深刻地挖掘出幸福的具体内容和实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更能集中地理解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指导人生,会更有利于人们达到幸福愿望的实现。
[1]陈璐.对幸福问题的哲学思考[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2]阂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2).
[3]张琼苑.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现实意义[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