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的反贫困研究
2013-04-06胡飞龙
胡飞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1 留守老人贫困现状分析
(1)经济收入有限,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留守老人经济收入有限,且绝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由于年老体迈,这部分人群又往往需要一定的医疗支出,这使得留守老人的经济压力很大。加之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养老、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留守老人得不到一定的社会保障和补偿,加重了他们的贫困程度。
(2)身体状况不佳,缺乏必要看护和照料。留守老人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不佳,在子女外出务工的情况下,他们缺乏必要的看护和照顾,同时,由于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主要依靠其配偶,因此,对于丧偶、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照料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留守老人在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风湿、关节炎等病症,他们突发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生命很可能会受到威胁,这部分老人往往缺乏必要的看护和照料,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3)精神状况空虚,缺乏心理慰藉。留守老人不仅在身体上缺乏关心和照顾,在心理和精神上同样缺乏慰藉。留守老人不仅面临物质贫困,更处于精神贫困的层面,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不再具有存在价值,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又因为老年人都向往天伦之乐,子女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常常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多数留守老人谈及子女的养老问题时,都表示,子女在外务工对于自己而言,最困难的不是自食其力和照料问题,而是缺乏感情慰藉,难以感受儿女在身边的天伦之乐,加之生活单调乏味,他们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4)文化水平有限,隔代教育压力大。留守老人要承担隔代子孙的初期教育,但由于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代沟等问题,留守老人对于隔代教育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留守老人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谈,就直接影响孙子女,使孙子女的性格也很容易变得孤僻,留守儿童最初的教育不是来自父母,而往往来自老人,因此,留守老人的精神贫困影响了隔代教育。
(5)生活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和娱乐生活。留守老人面临单一、枯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相对缺乏,生活缺少乐趣,满足不了他们最基本的娱乐需求,留守老人之间往往缺乏相互交流,不善于沟通,使得留守老人变得沉默寡言,长时间处在这种环境下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留守老人生活非常平淡无聊,每天重复同样的事务,文化生活几乎为零。本来子女不在身边,就容易空虚寂寞,这种单一的生活更是增加了他们的寂寞感,使得留守老人非常容易处于精神贫困状态。
2 留守老人贫困产生原因
(1)收入贫困视角。Rowntree(1901)最早将贫困定义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能够支付家庭成员仅仅生存所需的必需品消费,那么这个家庭基本处于贫困状态。”国家统计局关于贫困的定义也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给予的间接补贴,这导致他们的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虽然农村留守老人在自家农田上从事一些农业劳动,通过出售农作物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由于留守老人生产能力较低,并且土地投入较少,留守老人从农业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收入也十分微薄,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给予的赡养费。但是,子女给予老人的赡养费一般缺乏稳定性,并且给予的金额往往偏低。除此之外,年轻父母更加关注子女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家庭的经济主要用于子女的发展,而用于赡养老人的费用相对较少,这导致留守老人的生活境况更加艰难。由此可见,农村留守老人由于经济来源有限,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状态。
(2)能力贫困视角。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从能力的角度来定义贫困,这是世界上首次从能力角度来定义贫困,贫困被认为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阿玛蒂亚·森分别在1981年和1985年对能力贫困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应该引入能力的参数来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因为能力不足是导致贫困的根源。”可见,贫困的本质是“穷人没有争取物质富裕最基本的机会,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最低限度的能力”。
能力贫困理论不再将贫困局限在收入不足这一概念中,而是拓展到个人能力的角度,使人们认识到解决贫困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穷人的个人能力。但是能力贫困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一理论过度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力,而忽视了社会上存在的客观机会。现实中有很多穷人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发挥能力的机会和权利。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农业生产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相对于青壮年劳动力体力衰退,并且缺乏劳动写作,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不足,这都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并且,留守老人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影响了土地的配置效率,无法实现多种经营,最终造成增收困难。
(3)权利贫困视角。Townsend(l979)在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贫困”研究中发现,“贫困是一个被侵占、被剥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主流之外。”阿玛蒂亚·森也认为,“贫困者之所以贫困,根本在于穷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往往被系统性地剥夺,从而使他们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国家和社会已经日益关注老龄化这一问题,但是国家和社会给予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的关注存在较大的差别,而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关注程度不够。城市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权利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①城市老人基本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必要的养老保险,并且农村医疗条件落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不完善,农村留守老人面临这看病难和看病贵等问题;②国家财政政策大力支持城市养老机构,而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得不到国家财政的支持,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有限,大量农村留守老人无法入住;③城市地区兴建了大量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市区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农村地区缺少老年人活动中心,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单调,无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使他们感到孤单;④在城市,由于经济条件较好,老人一般能都得到妥善的照顾,但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一方面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能力有限而无法聘请保姆来照顾自己的生活;并且,农村也缺乏社区便民服务,家政服务等照顾资料,导致一些留守老人生活陷入困境。可以说,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老人在权利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这些权利上的不平等致使农村留守老人陷入贫困的境地。
农村留守老人陷入贫困状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经济收入低下、个人能力不足、权利不平等等。因此,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摆脱贫困,安享晚年。
3 结语
(1)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留守老人养老保障制度。政府对留守老人的保障措施较少,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将农村符合条件的留守老人纳入养老保障范畴之内,给予农村高龄老人和困难的留守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形成一对一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家制定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时间表,预期是在2020年将实现全国覆盖。因此,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由于他们很容易陷入贫困,建议政府应当建立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补贴制度,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使留守老人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摆脱无人养老的生活困境。
(2)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轻留守老人医疗负担。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完善留守老人在合作医疗中的自费部分,减少他们的费用承担,在医疗报销原则上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农村留守老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建立针对留守老人的大病救助基金,提高农村高龄老人的报销比例,城市医疗定期支农诊治,减轻留守老人的医疗负担。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注重对留守老人进行早期检查,早期诊断的形式,特别重视留守老人的医疗保健问题,不仅是药物治疗,而且应当注重适当的健康管理。
(3)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家庭养老与农村社区养老的结合。新农村建设对于留守老人的帮助将会很大,虽然在农村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但是村与村之间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当新农村建设大面积展开,使得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在农村实行社区养老将会为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场所,对于留守老人的照料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在农村应当放宽老年人享受政府服务的标准,对于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或者是夫妻一方长期卧病在床的家庭,应当纳入到政府养老服务之内,在农村之间建设相关的敬老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为外出工作的子女减少照料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子女在外工作返回家乡时可以加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4)促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缓解留守老人精神贫困。农村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心理慰藉,心理得不到较好的安慰,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应当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增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他们之间的文化生活,进而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贫困。留守老人之间缺乏相互的交流,政府应当开展文艺下乡工作,带动农村留守老人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农村加强通讯设备,使的留守老人和外出子女之间联系和沟通较为便利,在充实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村与村之间可以开展留守老人喜欢的活动,加大留守老人之间的交流,从本质上缓解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精神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