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沟理论区域农民从业特点的分析

2013-04-06戴小鹏吴丽玲

时代农机 2013年3期
关键词:媒介农民农村

湛 亮,戴小鹏,吴丽玲,胡 毅

(湖南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知识沟理论相关问题

(1)知识沟理论的内容。蒂奇诺(P.J.Tichenor)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地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造成知识沟产生的原因:①传播上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②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③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就越快、越多。④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构。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⑤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当今的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体的学习与熟悉。

“知识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识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当大众媒介与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是,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识沟”也随之加深。

2 我国农民从业的特征

(1)空间有限性。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形成和整个发育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逐渐过渡,新旧体制转换背景中溶化出来的,是半市场半计划经济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就业与这样一个劳动力市场空间,不免受到半计划经济就业封锁的排挤,同时农民还受到半市场经济就业压力的严重冲击,从而使农民整体就业空间十分有限。这种物质上的贫困化似的弱势群体的农村媒介接触行为处于低层次、低频度的状态。在新媒介的普及程度上,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强势群体城市尽可能多地了解与掌握信息资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始终把经济发展中心放在城市,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城市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而农村没有收到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得不到信息合理分配。

(2)就业低酬性。农民从业的低酬性表现有三:①自身就业层次低。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素质较差,主要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导致农民在就业中表现出低酬性。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②克扣农民应得利益。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缺乏有限性法律条例和政策规定,导致了农民在就业中的应得利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由于宏观调控的失调和制度的缺失,用工单位和个人往往不能很好履行义务,经常通过包含吃住、工作失职、上缴培训费等方式,对劳动者进行克扣。③农民就业无社会保障。农民就业的低酬性,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薪金低,对农民进行种种不合理的克扣,却容易忽视其他的社会保障。农民就业不像城市居民就业可以获得公费住房、养老保险、公费医疗等社会福利措施,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这些费用都要从微薄的收入中支出,这是导致农民就业低酬性的深层和潜在原因。

(3)就业反复性。农民就业现在体现的另一个特性就是钟摆式的区间反复。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在农忙时节,在农村务农中的;当农闲时节,家里的农活便交给老人、妇女和儿童,奔赴城市务工,这种就业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强、区域性强。

(4)就业受斥性。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层次日趋降低。农民希望就业于高层次的岗位和行业及心目中的“上等”工作,已经被大学毕业生抢占无几。农民就业来自另外一个排斥和抢占的群体是下岗职工,我们一方面肯定政府制定的不利农民的歧视性就业保护政策和法规条款,另一方面也要承认下岗职工中大部分有技术、有技能。农民在农村经历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耕作,很少有人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农村居民信息储备量、信息消化能力均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

3 知识沟理论对农民从业特点和从业区域的影响

(1)现在不但存在着城乡差距,在农民和农民之间也存在着差距。比较富有的家庭,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而贫困的家庭,由于为了生存问题,获得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影响他们的从业,获得越多的知识对于农民的从业也是越有利的。

(2)在农村也有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教育程度高的相比较于教育程度低的有优势,更容易吸收新的知识和获取信息。

(3)在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中,有着代代相传的理念。也就是在不同的家族中,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从而影响农民的从业。也应该也是属于知识沟现象,很多家组的东西是不传外的。

(4)中国的师徒关系,也类似与家族。师傅影响徒弟。这就是社会交往的差异的一种,从而产生知识沟。

(5)信息优势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在他们走出自己的土地,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接收到更多的信息。这似乎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知识的鸿沟。其实不然,外面快速发展的社会,远比他们接受的知识要快。

(6)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知识沟的出现可能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出现不少的农民企业家,但同时也能造成农民犯罪。

(7)知识沟在不同年龄层更为明显。现在农村年轻有力的一般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外出务工者更愿意在外务工而不愿回家务农。

4 缩小城乡知识沟及提高农民就业率的对策

(1)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经济条件好转了,农民对信息需求才有所提高,才更有能力消化或获取信息资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包括:政府提高对农村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业补贴;加大农业的科技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着力扩大电话、宽带的覆盖率,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难题,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

(3)改善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信息化环境包括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政府应建立公开的、平等的、规范的、有利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信息环境,以缩小由于制度作用造成的知识沟。缩小知识鸿沟的有效途径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努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努力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农民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缩小城乡知识鸿沟。

(4)积极发展教育,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发展教育有2个方面,一是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另一个是开展媒介教育。还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营造一个学习型社会。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

(5)探索农村受众信息需求。媒介应重视弱势群体农村的媒介地位,必须探索农村受众信息需求,研究农民受众的特点。加强农村信息内容建设,丰富农民的信息生活,满足农民关于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信息需求,以缩小城乡知识鸿沟提高农民就业率。

5 结语

根据知识沟理论,可以引导政府,在指导农民就业时要根据不同的农民的知识量来安排就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对农民中利用农业技术传播媒介的弱势群体给予关注,避免其弱势地位与其采取的农业技术能力低的状态形成恶性循环,使农民通过采用农业技术提高收入,增加就业率,达到缩小知识沟的目的。

[1]J.Tichenor.G.A.Donohue and C.N.Olien.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Vo1.34,(2).

[2]丁林志.突出“农民”主体教育地位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9):89-91.

[3]黄艳.我国城乡信息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2,(4):5-8.

[4]杨孟尧.“知沟”理论与知识占有差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5]付少平.农业技术传播中的知识沟现象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2):13-16.

猜你喜欢

媒介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