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汉语中两种特殊结构的多视角考察
——“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比较
2013-04-06张俊阁
张俊阁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从所调查文献来看①本文语料来源:《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金瓶梅》,齐鲁书社1989年版;《型世言》,中华书局1993年版;《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歧路灯》,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红罗镜》见《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是近代汉语新产生的两种特殊的结构形式。截至目前,学界对前者的研究相对较多。王力、俞光中、植田均等认为“把”为处置介词,其后动词有意省略。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27页;俞光中、[日]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而蒋平认为“把”为“抓/打/对付”义动词,“我+把+NP”为一种行事句。③蒋平:《是无动把字句还是一种行事句》,《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这两种观点虽有差异,但其共同点是都认为“我把你这(个)+NP”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其中“我”是主语,“你这(个)+NP”是“把”的宾语(无论“把”为介词还是动词)。张美兰认为这是一个语义自足的特殊结构,表称谓,不是“把”字句的省略。④张美兰:《论近代汉语“我把你个+名词性成分”句式》,《语文研究》2000年第3期;《再论“我把你个/这+名词性成分”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王文晖认为“我把你这个+NP”中的“我把”只是一种羡余成分,删除后并不影响原句的语义和语气。⑤王文晖:《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把字句》,《中国语文》2001年第4期。张、王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可以这样理解,即“我把你这(个)+NP”等同于“你这(个)+NP”,表示称谓。还有研究者根据“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相似的语用功能认为“你个/这(个)+NP”是在“我+把+你(个)/这+ NP”基础上语法化而形成的。⑥张洪超、尹洪波:《“你这(个)+NP”结构的多角度考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同时也有人指出,二者虽然在语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其句法结构、所处语境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⑦高万云:《“我把你这个NP!”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张家口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由此可见,现有观点各有侧重,说法不一。这说明“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之间关系错综,要想清楚地解释二者的异同,需要从句法、语义、语用及其形成来源等多个角度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的句法分析
(一)“我把你这(个)+NP”的句法分析
调查语料反映出,“我把你这(个)+NP”始见于元代文献,明清时期出现不少用例,而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方言中。如:
(1)(净)既如此,待我去见。老爷见坊正。(丑)我把你这狗骨头。我在此半日,你才来见我。到说老爷见坊正,我倒来见你么?(净)不是这等说,不曾分得句读。我说老爷见,小人是坊正。只少小人是三个字。(《拜月亭》第六出,见《全元曲·戏文》)
(2)(三末云)你是王拱辰,我把你个馋弟子孩儿!这带靶儿的蒸饼你吃了我的!(关汉卿《状元堂陈母教子》第二折,见《全元曲·杂剧》)
(3)(众云)高才,高才!(王伴哥云)他甚么高才?老蔡,我把你个老猢狲。我两个是客人,倒不让俺吟诗。(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第一折,同上)
(4)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红楼梦》19)
(5)张绳祖笑道:“我把你这傻东西,亏你把一个小宦囊家当儿董荆你还不晓赌博人的性情么?”(《歧路灯》42)
(6)薛教授就着势,迎着脸括辣一个巴掌,一连又是两个,骂说:“我把你这个贼臭奴才……甚么不是你鼓令的!小女嫩妇的,你挑唆他上庙!你合他去罢!”(《醒世姻缘传》56)
(7)我把你载个糊涂蛋蛋。①转引自王曦:《甘肃天水方言中的“把”字句》,《现代语文》2011年第10期。
(8)我把你个没良心的家伙。②转引自左林霞:《孝感话的“把”字句》,《孝感学院学报》2001 第5期。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我把你这(个)+NP”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独立成句;2.句子没有谓语动词;3.主语多数为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我”;4.“把”字宾语是一个同位语结构,结构的前项是第二人称代词“你”,后项为“这(个)+NP”,其中“这(个)”有时省略,NP 有时较为复杂,但基本都是詈语,具有描述的性质。③根据所调查的文献语料来看,“我把你这(个)+NP”结构中,“我”、“你”、“这(个)”有时可以省略,“这”偶尔也用“那”。“我”有时用“俺”、“咱”、“吾”。NP 也有复数用例,这时“这”的后面加量词“些”、“伙”、“起”等。这些用例相对较少,文中不再一一列举。一般而言,“把”字句的基本结构是“把+NP +VP”,所以对于“我把你这(个)+NP”往往看成是省略了谓语动词。如果省略说成立的话,那么应该能够补出省略的成分。但是从具体语境推知,这类句子根本不需要也根本无法补出谓语动词。从另一角度讲,“把”看成介词,“我”与“把”字短语组成句子,似乎也不合汉语句法要求,这也许是认为“我把”为羡余成分或“把”为动词的一个原因。但是“我”明确指称说话人一方,而“把”理解为动词“抓/打/对付”语义不顺。只能说“我把你这(个)+NP”是能够独立成句的,自近代汉语产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也足以证明其在汉语中的合法性和生命力。
(二)“你这(个)+NP”的句法分析
从结构本身来看,学界对“你这(个)+NP”的看法比较一致。“你这(个)+NP”是一个名词性同位结构,第二人称代词“你”是结构前项,“这(个)+NP”是结构的后项,“你”有时省略,如例(15)。这一结构多数是单数意义,复数的例子较少,如例(10)。如:
(9)知县听了此言,越发恼了,道:“你这厮亲手打死了人,尚还口强,抵赖那个?”(《金瓶梅》10)
(10)不要说起,你这些有卵袋的,百般娘的都做出来,自家有个老婆,搂着,突搠去罢了,又嫖甚么婊子?只是个饭吃不饱哩。(《红罗镜》第四折)
(11)王喜道:“我有田有地,不该告贫,你该诓这许多谷在家里么?我倒县里首你这狗攮的。”(《型世言》9)
(12)我今闲走,特来看你这母狗。(《荆钗记》第七出,见《全元曲·戏文》)
(13)西门庆骂道:“……你说你在大门首,想说要人家钱儿,在外边坏我的事,休吹到我耳朵内,把你这奴才腿卸下来!”(《金瓶梅》35)
(14)你这腌臜蠢物,他弃旧怜新,情如朝露。你兀自不改前非,又敢来胡推阻。(《荆钗记》第二十四出)
(15)(净)不是这等说,不曾分得句读。我说老爷见,小人是坊正。只少小人是三个字。(丑)这狗骨头!白铁刀,转口快。且不打你,听我分付。(《拜月亭》第六出)
以上例句反映出,“你这(个)+ NP”可以作主语,如例(9)和例(10),不过这一结构作主语时多如例(10),即这一结构作主语时后面常常有语气上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与后面的成分分开,也有人把此种情况的“你这(个)+ NP”看作独立句子,后面句子承前省略了主语;作宾语,如例(11)和(12);作定语,如例(13);独立成句,如例(14)和(15)。我们主要讨论的正是独立成句的“你这(个)+NP”。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你这(个)+NP”是一个可作多种句子成分也可以独立成句的同位结构,“我把你这(个)+NP”是一个含有同位结构“你这(个)+NP”的独立的句子。
二、“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的语义、语用分析
(一)“我把你这(个)+NP”语义、语用分析
前文说过,尽管“我把你这(个)+NP”是一个不合常规的句子,但它的持久存在说明了它的合法性。一个合法的句子,在语义表达上应该是自足的。那么它是如何获得语义上的自足的呢?其自足性主要是由NP的性质决定的。由例(1)-(8)看出,NP 部分都是描述性质的词语,对同位前项“你”的属性作出评判。换言之,说话人“我”对听话人“你”处置的结果已经通过NP 表示了出来,因此“我把你这(个)+NP”是一种语义自足的表示处置的句式。动词的缺失,只是处置的方式没有明确说出,并没有给处置的语义带来影响。也正是由于动词的缺失,使得听者(或读者)对处置方式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把你这(个)+NP”中,“我”是旧信息,“把你这(个)+NP”是新信息,是句子强调的重点,而其中NP又处于句子自然重音的位置,所以NP 就成了重点的重点(焦点)。功能上,NP 复指同位前项“你”并对“你”的性状进行判断和说明。语义上,NP 多数都是表示谴责、辱骂的詈语。加之下降的语调和直陈的语气,这类句子充分表达了说话人不满、怨愤等主观情感。有时责骂中含有一种亲昵,如例(4)-(5)。
(二)“你这(个)+NP”的语义、语用分析
同位结构“你这(个)+NP”中“这(个)NP”是用来复指“你”的,对“你”的性状进行判断和说明。在语义上,NP 多是表示谩骂、愤懑、责怪等贬义色彩的词语。“你这(个)+NP”独立成句,全部是下降的语调、直陈的语气,加之NP 的句末焦点位置,充分表达了说话人强烈的不满和愤怒,具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
由此看来,“我把你这(个)+NP”和“你这(个)+NP”都是具有较强主观性的结构形式,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二者还是有差别的。“你这(个)+NP”只表示主观上的评判,“我把你这(个)+NP”不论从句法结构还是从语义上都多了说话人“我”对“你”的处置的意味,而这种处置由于VP 的缺失显得尤其突出,进而更加增强了“我把你这(个)+NP”中说话人“我”的主动性和情感色彩。下面的例子更能鲜明地体现二者的异同。
(16)玳安出来,被金莲骂了几句:“我把你献勤的囚根子!明日你只认清了,单拣着有时运的跟,只休要把脚儿踢踢儿。有一个灯笼打着罢了,信那斜汗世界一般又夺了个来。又把小厮也换了来。他一顶轿子,倒占了两个灯笼,俺们四顶轿子,反打着一个灯笼,俺们不是爹的老婆?”玳安道:“娘错怪小的了。爹见哥儿哭,教小的:‘快打灯笼接你六娘先来家罢,恐怕哭坏了哥儿。’莫不爹不使我,我好干着接去来!”金莲道:“你这囚根子,不要说嘴!他教你接去,没教你把灯笼都拿了来。哥哥,你的雀儿只拣旺处飞,休要认差了,冷灶上着一把儿、热灶上着一把儿才好。俺们天生就是没时运的来?”玳安道:“娘说的什么话!小的但有这心,骑马把脯子骨撞折了!”金莲道:“你这欺心的囚根子!不要慌,我洗净眼儿看着你哩!”(《金瓶梅》35)
这是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去吴大妗子家做三日,因李瓶儿儿子官哥儿哭,西门庆让玳安去接,玳安打着两个灯笼先把李瓶儿接了回去,只剩一个灯笼留给月娘众人。潘金莲气不过,到家见到玳安就骂,上例就是潘金莲和玳安之间的对话。刚见到玳安时,潘金莲心中极度不满和气愤,只有对玳安进行一番“处置”方解心头的怨愤,所以潘金莲张嘴就骂玳安“我把你献勤的囚根子”。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潘金莲的愤怒稍微平息,她要处置玳安的意愿减弱,随之言语也转化为不带处置性的责骂“你这囚根子”、“你这欺心的囚根子”。
三、“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的形成来源
由于“我把你这(个)+NP”包含了“你这(个)+NP”,二者又有诸多的相似性,再加上“我把你这(个)+NP”句法上“不合常规”,所以会有“我把”是羡余成分、“我把你这(个)+NP”是称谓语,甚至“你这(个)+NP”来源于“我把你这(个)+NP”的说法。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了二者在句法和语义、语用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促使我们对其形成和来源进行重新思考。
(一)“你这(个)+NP”的形成来源
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你这(个)+NP”是一个同位结构,“你”是第二人称代词,NP 多是詈语。从广义上讲,人称代词和詈语都是用来称呼自己或他人的,换言之,它们都是人们日常交际的称谓语。第二人称代词“你”在唐代产生后,用于指称听话者,可以说是一个经济便捷的称谓方式。但是人们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不但有亲昵、友爱、谦敬,而且有愤懑、不满、责骂、轻蔑、仇恨等等,所以在表示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等方面人称代词就显得过于简单和乏力。同时语言发展中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规律,即一种表达形式的缺失必然会有另一种表达形式来补偿。这一规律在近代汉语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人称代词与其他称谓词的组合式使用非常广泛,表义相当丰富,如:“你老人家”、“他大人家”、“他隔壁西门庆”、“你老七”、“我老娘”等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组合式称谓能够恰当而鲜明地标明人的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淋漓尽致地展现使用者的心理状态。“你这(个)+NP”结构可以说是顺应这一规律而出现的一种称谓形式。“你”指称听话者,“这(个)+NP”复指“你”,对“你”的性状进行补充说明。与语言中其他名词性称谓语一样,“你这(个)+NP”在句法上可以做多种成分,如主语、宾语、定语,甚至独立成句。当独立成句时,“NP”成了焦点,所以更加有助于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二)“我把你这(个)+NP”的形成来源
对于“我把你这(个)+NP”的形成,我们认为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处置句的产生和用法的扩展,二是组合式称谓“你这(个)+NP”的形成和表义特点。“把”字式处置句在唐代产生之后,在近代汉语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用日趋普遍。“处置式”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王力先生提出的,他指出:“中国语里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用助动词‘把’(或‘将’)字,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词的前面”,“大致说来,‘把’字所介绍者乃是一种‘做’的行为,是一种施行,是一种处置。在中文里,我们把它称为处置式。”①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117页。“把+NP +VP”表示通过动作行为V 对“把”字宾语NP 施加影响,并使NP 产生某种结果和变化,或使NP 处于某种状态。所以“把”字式处置句的产生和语义特征是“我把你这(个)+NP”得以出现的第一要素。但是正如多数人所指出的,“我把你这(个)+NP”中并没有VP,也就没有动作行为作用于“把”的宾语“你这(个)+NP”,使其产生某种结果、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但是“我把你这(个)+NP”中“把”的宾语与一般“把”字句的宾语不同,宾语“你这(个)+NP”是一个同位结构,其中NP 具有描述性,补充说明“你”的性状,也就是说,形式上“你这(个)+NP”是一个同位结构,而在语义上后项是对前项的一个判断说明。这正好表达了说话人“我”对“你”处置的结果,即“我”主观上认定“你”经过我的处置是NP 的一种性状,从而使处置的语义得以自足,“我把你这(个)+NP”这个特殊的表达形式得以成立并带有强烈的主观“处置”的意味。
四、结语
总之,近现代汉语中“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两种特殊形式的异同点可概括如下:
(一)相同点
1.口语化程度高。“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均用于人与人的直接对话中(元杂剧和戏文的宾白、明清小说人物对话、现代汉语方言人与人面对面的对话),口语色彩突出,是汉语口语中“富于包蕴性”②姜燕:《高语境与汉语口语重意合语态的美学渊源》,《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的表达方式。
2.主观性强。“我把你这(个)+NP”与“你这(个)+NP”都主要表达说话者对听话者不满、愤怒、责备等情感,是语法隐喻的结果,③李毅:《当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是主观性极强的表达形式。
(二)不同点
1.句法结构不同。“我+把+你个/这(个)+NP”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你个/这(个)+NP”是一同位结构,是一种组合式称谓方式,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多种句子成分,也可独立成句。
2.主观性强弱不同。“我把你这(个)+NP”加入说话人对对方的处置,主观性比“你这(个)+NP”更强。
3.形成原因不同。“你这(个)+NP”是由汉语人称代词称谓功能的缺位和实际交际需要而促成的组合式称谓;“我把你这(个)+NP”是在“把”字式处置句与“你这(个)+NP”组合式称谓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