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中交际准则与礼貌原则的对比

2013-04-06郭应祥张发祥

关键词:听者道德经礼貌

郭应祥,张发祥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道德经》中交际准则与礼貌原则的对比

郭应祥,张发祥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体现了一些西方语言学中的交际准则。中国道家著名经典《道德经》也体现了东方中国的一些交际准则。研究表明,两种交际准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试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比东西方两种交际准则,了解这两种准则的相似之处,进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礼貌原则;《道德经》;交际准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及其六个准则自提出起即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合作原则类似,礼貌原则本身也是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它旨在增加间接交际行为的发生频率。中国古典哲学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尽管在《道德经》一书中没有出现各种各样的“准则”,老子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道”,它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事实上,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和《道德经》中的许多概念和准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东西方的交际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哲学概念。

一 礼貌原则

考虑到礼貌的原因,人们通常会使用间接表达。礼貌通常被许多语用学家看作说话人为了实现各种目的而使用的一种策略,如,保全面子,建立和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等等。利奇认为,礼貌在解释为什么人们通常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了礼貌原则来拯救合作原则,因为礼貌可以恰当地解释合作原则之外的例外和对该原则明显的偏离。因此,他的礼貌原则不仅仅是对格莱斯合作原则的附加,而且在合作原则不能给出合适解释的场合中,礼貌原则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补充。(刘润清,文旭,2006)

利奇在自己的礼貌原则中讨论了六种准则,具体内容如下:

1.得体准则(Tact Maxim)。

(1)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2)尽量多使别人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1)尽量少让自己受益。 (2)尽量多使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1)尽量少贬低别人。 (2)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1)尽量少赞誉自己。 (2)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1)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2)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1)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2)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何自然,陈新仁,2004)

二 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其人。

《道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迄今无定论。这方面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当时流行的说法:“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楚苦县,楚国苦县,即今河南鹿邑;周守藏室之史,指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史官。据传老子博闻强记,同时代人孔子亦曾向他请教过周礼。他晚年隐居,共活了160多岁(另说200多岁)(辜正坤,2008)。

2.《道德经》一书。

现行《道德经》的通行本是由著名儒家学者王弼整理注释的。王弼,三国时期魏国人,他的《老子注》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包含八十一章的《道德经》即为现行的通行本。

老子用“道”来解释历史、社会和生活,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后来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遵循的规范(高华平,2010)。

三 语言学视角下《道德经》中交际准则与礼貌原则的对比

刘润清先生认为,利奇礼貌原则的提出是为了“拯救合作原则”。而两千多年前的先秦道家经典《道德经》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类似“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这样的术语,但是其中的思想却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各种交际准则。本节从老子人生观中的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交际准则与礼貌原则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相似性,如属于老子人生观中的不争、处柔的思想。

1.不争的人生观。

《道德经》一书中许多章节也都体现了老子不争的人生观,如“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本章的意思可简要概括如下:委曲反而能够保全,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洼反而能够充盈,破旧反而能够更新,少取反而能够有多得,多取反而招致迷惑。所以圣人坚守“一”(即“道”)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表扬,反而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有功绩;不自我矜傲,反而能长久。正因为不和别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古人所谓“委曲反而能够保全”这句话难道是假的吗?这句话确实能够使人保全自身而复归真如本性。

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中也体现着不争的思想,下面一组请求帮助的句子可以作为以上准则的很好反映:

a. Can you give me some help?

b. Will you give me some help?

c. Could you give me some help?

d. Would you give me some help?

e. May I ask you to give me some help? (Ralph Fasold, 2000)

这些句子听起来都非常礼貌,显然能够使它们自身更容易被听者或读者接受。在礼貌原则的视角下对这一组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句子a~e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很显然它把听者的损失最小化,同时把听者的利益最大化,因为这一提问在应答话轮中很容易被听者取消,例如,听者可以用应答话轮‘ I’d like to, but I’m terribly sorry, because I’m doing my cooking now.’ 听者的回答很礼貌,然而事实上却是一个委婉的拒绝。因此这组句子是同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相一致的,因为对于说话人来说,它的确通过一个疑问句将对方的损失最小化,将对方的利益最大化。通过该疑问句,说话人非常有礼貌地间接询问帮助,而且说话人提出的问题可以很容易地被听者拒绝而不会伤害双方的面子,包括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同时,这组句子也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由于使用语气非常委婉的句子进行询问,希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回答,但是由于语气委婉的原因,倘若听者真的不能给予帮助或者不愿意给予帮助,就可以有很大的回绝余地。

从交际意图看,这组句子的目的都是想要得到对方的肯定答复,即说话者想得到对方的帮助,但是却使用语气非常委婉的疑问句迂回地提出询问,这同老子的不争的思想如出一辙。

2.处柔的人生观。

在老子看来,柔弱的事物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事物。“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贯穿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世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攻克坚硬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因为它具有永不改变的以柔胜刚的特性。

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也体现着处柔的思想,以下两个句子可以反映这一事实:

f. I could use some help.

g. This is sure hard to do alone. (Ralph Fasold, 2000)

句子f和g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这两个为述句可以被理解为说话人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听话人听到以上两个句子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以帮助,而不会表示拒绝。特别是句子g,没有明确提出请求对方帮助,而是做出一个客观的陈述“这件事情一个人做很困难”,显然,在日常生活中,当对方听到这样的话,当然不会仅仅认为说话人告诉自己一个客观事实,而是理解为说话人实际意图是想让听话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给予帮助。此种情况下,出于同情心,大多数人都会很乐意伸出援助之手。

以上例子在很大程度上列举的都是交际原则在口头交际中的体现。然而,《道德经》中不仅包含口头交际的原则,而且也包含非口头交际的原则。《道德经》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思考等等。

尽管时空不同,但是利奇的礼貌原则和《道德经》中的交际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后者包含的交际原则似乎更为综合。

四 结论

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对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和中国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交际准则进行对比,发现中西方在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道德经》尽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但是在现代社会它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对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积极的指导,当然包括口语交际。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了解东西方交际准则诸多相似之处,进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1]Fasold, R.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辜正坤. 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润清,文旭. 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高华平.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老子(中英文版)[M].汪榕培,曹盈,王善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ClassNo.:H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omparisonBetweenthePolitenessPrincipleandCommunicativeMaximsPresentedinClassictheWayandVirtue

Guo Yingxiang,Zhang Fax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 Technology, 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PP) proposed by Leech embodies some communicative maxims in linguistics in the West, while Classic the Way and Virtue, a classical masterpiece of Taoism represents some Chinese communicative tenets in the Orient as well. It is proved that these two principles are similar and relevant. From a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by a comparison of the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both verbal and non-verbal) in the West and the East ,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major types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can be found out.

politeness principle; Classic the Way and Virtue; communicative maxims

郭应祥,在读硕士,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张发祥,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

1672-6758(2013)08-0133-2

H0

A

猜你喜欢

听者道德经礼貌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劳工(外二首)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暗恋是一种礼貌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