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的叙事技巧解析
2013-04-06刘颖丹
刘颖丹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0)
简·奥斯汀的叙事技巧解析
刘颖丹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0)
简·奥斯汀是以描述被一些评论认为肤浅的爱情主题而为世人铭记的女作家。她处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简单的生活经历,细腻的文字,为读者展现了18世纪英国生动的乡村生活。尽管她一生并未接受正规的教育,她的写作手法却是经得住推敲。旨在以作品《傲慢与偏见》为例,通过分析人物叙事视角及人物功能,来探讨简·奥斯汀运用的叙事手法及所展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对话; 情节; 叙事技巧
一 引言
简·奥斯汀出生于1775年,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四十二年间,奥斯汀共创作出了六部小说,分别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6),《诺桑觉寺》(1818)和《劝诫》(1818)。她的作品主要侧重描写她所处时代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关系、风俗习惯和社会伦理。
从发表作品开始,文学界就对奥斯汀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如亨利吉姆斯,就把奥斯丁与莎士比亚,亨利菲尔丁一并列为是“精细绘画生活的人”。当然,也有评论对其在道德和审美方面表达了不同看法。
《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813年,当时奥斯汀已经37岁,四年之后,这位写作风格不被浪漫主义与维多利亚时期所包容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离开了人世。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是奥斯汀最喜欢的作品,它被称作“宝贝儿”,[1]但同时奥斯汀又担心读著作“太轻松,明亮,夺目闪光”,[1]她精心描绘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以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与贵族达西的婚姻为主线,描述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求偶过程。奥斯汀通过对小说中不同婚姻的描述,不仅向读者讲述了她对于婚姻问题的理想及价值取向,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透过层层的婚姻关系,她揭示了隐藏在婚姻背后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利益。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1972年在《叙述话语》这一经典名篇中提出了三分法:即“故事”“叙述话语” 和“叙述行为”,并强调“叙述行为”即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的重要性和首要性,[2]没有叙述行为就不会有叙述话语,也不会有被叙述出来的事件。 而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在强调叙述行为,伊丽莎白对达西从傲慢的第一印象到误解再到冰释前嫌都采用了叙述的塑造手法和不同的视角。因此,从叙述学角度欣赏《傲慢与偏见》,有助于从人物的塑造手法,话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及其功能,和具体的视角模式来更好地了解作品。
二 经典叙事学家普罗普与格雷马斯的叙事观点及局限
俄国形式主义重要代表人物普罗普在他的理论名著《故事形态学》中提出,故事形态的基本规律,力求故事形态研究“像有机物的形态学一样地精确”。他提出,可以把“功能”看作故事的基本叙事成分,依照人物行动产生的意义对行动角色进行归纳。普罗普把不同人物承担的行动称为“角色的功能”,并且认为这些相对稳定的角色功能构成了情节的基本构架。《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角色,的确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如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蒂卢卡斯,由于对金钱的屈从而嫁给了柯林斯先生,若没有他们的婚姻,也不能有力地反映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和坚持的性格,又如莉迪亚与维克汉姆私奔一事才使得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有所消除,再或者,小说的末尾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专程前往伊丽莎白住所对她进行了质问和羞辱,才使得达西了解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心意,使彼此心仪表白。所以,按照普罗普“角色的功能”理论,《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此进行了验证,是这些稳定的角色功能构成了情节的基本框架。
另一位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格雷马斯认为,与普罗普的模式涉及的表层的故事结构不同,应从故事深层结构分析情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认为,任何一部叙事作品的情节结构都包含六个行动素:主体,客体,发送者,接收者,帮助者,反对者,而它们之间的连接在于相互之间的深层关系:主体对客体产生欲望,二者处于发送者与接收者构成的交流情景中,主体与客体间的欲望关系受制于帮助者和反对者的关系。[2]格雷马斯提出,三个对立项由于相互之间的张力关系通常显现为以下三种基本模式:寻找目标 (主体/客体);交流(发送者/接受者);辅助性的帮助或阻碍(帮助者/反对者)。
从此种思路来分析《傲慢与偏见》,则除了基本的故事情节框架之外,各情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有所显现。在本小说中的两条感情主线,简与宾利先生的情感线和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线中,以简的感情线为例,简与宾利先生原本两情相悦,然作为帮助者的班纳特夫妇和反对者的宾利先生,起到了辅助性的帮助和阻碍,最终因简的性格内敛含蓄而使得宾利先生无法得到真实的情感交流,误解灰心后重回伦敦。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格雷马斯的想法,即小说中主体与客体的欲望关系受制于帮助者和反对者的关系。
然而,经典叙事学家在描述情节结构时,完全忽略人物性格和读者的反应,这一点,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
三 《傲慢与偏见》中的叙事视角及奥斯汀的叙事技巧
从宏观角度来看,叙事视角可分为“外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内视角”,即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傲慢与偏见》以第三人称叙述辅以自由间接引语的方式,为读者展现出清晰生动的人物性格及心理。在小说第八章中,简因生病暂住在宾利先生家,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伊丽莎白看到她们当简不在她们面前的时候就对简这般冷淡,于是她本来那种讨厌她们的心情现在又重新滋长了起来。
的确,她们这家人里面只有她们的兄弟能使她称心满意。你一眼便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在为简担忧,再说他对于伊丽莎白也殷勤和悦到极点。伊丽莎白本以为人家会把她看作一个不速之客,可是有了这份殷勤,她就不这么想了。除他以外,别人都不大理睬她。彬格莱小姐的心在达西先生身上……”[3]
此段描述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伊丽莎白的内心变化及一些情节上的细节描述。奥斯汀利用全知视角,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读者形成了有效地互动,使之感受情真意切。
需要注意的是,奥斯汀是非常擅长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一位作家。在叙述小说的过程当中,与直接引语相比,间接引语为叙述者提供了总结人物话语的机会,因此具有一定的节俭性,可加快叙述的速度。[2]言语行为的叙述体具有高度节俭和掩盖的作用,可根据叙述者的意图来侧重聚焦某个人物或事件。 如:“尽管班纳特太太有了五个女儿帮腔,向她丈夫问起彬格莱先生这样那样,可是丈夫的回答总不能叫她满意。母女们想尽办法对付他——赤裸裸的问句,巧妙的设想,离题很远的猜测,什么办法都用到了;可是他并没有上她们的圈套。最后,她们迫不得已,只得听取邻居卢卡斯太太的间接消息。她的报道全是好话。”[1]对于班纳特母女的如何追问叙述者并不着墨描写,而是直接把重点推向了接下来的舞会。
自由间接引语同时也具备许多的艺术功能。当其在人称和时态上与叙述描写一致,很容易与叙述描写混合在一起,在客观可靠的叙述描写的反衬下,自由间接引语中的荒唐成分往往就被凸显出来,增强了讥讽的效果。在小说第一章,以班纳特夫妇的对话开篇,从对话当中,读者可对两个人物有大致的了解。该章结束部分,有这样的一段总结:“班纳特先生真是个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欢插科打诨,爱挖苦人,同时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真使他那位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太太的脑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 原本班纳特夫人的性格即可从对话中得出,而最后通过自由间接引语的陈述,更强化了这种对其性格与丈夫不对等的反讽的意味。
因此,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简要分析,奥斯汀的一种叙事手法即为通过多种类型的描述,采用全能视角的方式,利用叙述手法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便让人清楚了解。而有时,读者也会被奥斯汀频繁更换叙述者,对话密集而产生一定的迷惑。
同时,在整部小说中,对话贯穿始终,奥斯汀叙事的艺术,体现出了戏剧的特质,让人觉得栩栩如生。美国评论家伊恩·瓦特这样评论到:“简奥斯汀把理查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优越性和菲尔丁现实主义评论的优越性,人物性格的内心表达和外部描写有机地结合为和谐的整体……”[4]
在经典叙事学的基础之上,奥斯汀注意到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但读者却无法完全依赖奥斯汀在小说中的叙述者的评估性语言,她让读者相信一些评价性的语言比起其它的,更有可信度,而同时,她又使其觉得权威性不够,于是,上文提到的读者的迷惑便显现出来。
四 结语
女子的爱情与婚姻,在奥斯汀所处的时代被标上了阶级色彩,而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借班纳特先生的观点嘲笑了这一论调,体现出她的睿智与个人思想。在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构建中,充满着二元对立的平衡之美,也体现出她全面的构思技巧和叙事的严谨。
长久以来,奥斯汀被认为是描述肤浅的爱情,社会经验欠缺,然而,近年来对其作品的分析,特别是从叙事技巧和视角的分析,为简·奥斯汀作品增加了新的评论活力,进一步推翻了那些对奥斯汀的误解与偏见。
[1]Deirdre le Faye, ed. Jane Austen’s Letters. 3rd ed[M].Oxford, OUP, 1995:201-207.
[2]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160.
[3]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8:12-42.
[4]Ian Watt, The Rise of the Novel: Studies in Defoe, Richardson and Fielding[M].London:Chatto, 1957:297.
ClassNo.:I106.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PointofViewandFunctionsofCharactersinPrideandPrejudice-AnalysisofJaneAusten’sNarrativeSkills
Liu Ying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350010, Fujian,China)
Jane Austen has been regarded by some critics as a writer who depicted stories with superficial themes of love. She is in the transitional era of Romanticism to Realism. With simple life experiences and delicate words, a vivid country life of the 18th century in England has been revealed in front of readers by her. Though she did not get formal education, her writing skills are worth the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point of view and functions of character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trying to explore Jane Austen’s narrative skills and the influences upon readers.
dialogue; plot; narrative skills
刘颖丹,在读硕士,助教,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
1672-6758(2013)08-0131-2
I10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