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劝家书中伦理文化观念分析
2013-04-06李永
李 永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洛阳 471022)
作为产生并流传于河洛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河洛大鼓留下了众多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鼓词书目。这些书目有的取自历史资料或民间传说,有的移植于别的剧种曲目,有的则是说唱艺人就地取材,自我编创而成。书目根据长短分为书帽、短篇书段、中篇书段及长篇书段。其中劝家书是在中篇书段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也最能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我国古典戏曲舞台可谓真正的‘道德法庭’。这个‘法庭’用以评判是非善恶的‘律条’带有鲜明的民间性,也就是说,古典戏曲舞台主要是以民间的道德标准、尺度来评判生活,塑造人物的。”[1]作为民间曲艺的河洛大鼓也是如此,劝家书就是通过讲述家庭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家庭内部成员的各种关系,反映民间家庭的伦理文化观念。
一 劝家书中的家庭结构
“家庭伦理在本质上是指以协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为目的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称,所以家庭伦理的产生与发展与家庭的产生及其结构、功能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2]因此要了解劝家书的故事,分析故事中反映出来的家庭伦理文化观念,以家庭结构为切入点不失为一种新思路。
“对于家庭结构类型划分,诸家模式不一,从社会学角度看,基本分为四类:(1)核心家庭;(2)直系家庭(或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他类的如单亲家庭、老人家庭、混合家庭等。”[3]以上是按照家庭代际和亲属关系的标准分类的。现将劝家书中家庭结构类型按照上述分类标准分析如下。
1.核心家庭,主要指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也包括只有夫妻二人的家庭。《鞭打芦花》中闵员外与李氏夫妻及他们的孩子闵子骞、闵化;《姜子牙卖面》中姜子牙与马氏夫妻;《吊打马氏》中的郭权与马氏夫妻及郭权前妻的孩子宝安、爱玉;《马前泼水》中朱买臣与崔氏夫妻;《侯二姐巧对裰罗衣》中侯二姐和王狗旦夫妻。以上这些核式家庭都是小型化家庭,只有一个中心。
2.主干家庭,主要指一对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王林修妻》中王林母亲、王林、李荣花夫妻及王林的妹妹。《拉荆芭》严有法的母亲、严有法、李荣花夫妻及夫妻二人的孩子严金娃;《闺女骗娘》中夫妻二人及父母;《郭举埋儿》中郭举的母亲,郭举夫妻及儿子;《后悔药》李百顺、郭氏夫妻及儿子李大宝、儿媳妇一家;《老还小》中李不顺、牛七娘夫妻及儿子、儿媳一家。这类家庭中,有至少两对夫妻,从子女角度看,有父母和自己的夫妻两个中心。
3.联合家庭,主要指已婚兄弟仍不分家,仍然与父母住在一起,或者父母已离世,兄弟们仍旧住在一起的家庭。《三兄弟哭活紫荆树》中田员外与儿子田义、田开、田顺三兄弟;《揪老虎》中刘方正与大红砖、二青牛及儿媳妇一家。《龙抓熊氏女》中的公婆与二个儿子、儿媳。《小三分家》中孙好学、陈翠娥夫妻及三个儿子、儿媳。这类家庭中往往有至少三个中心。
二 劝家书中的家庭关系分析
在以上三类家庭类型中,家庭成员之间主要存在三种关系:一是血缘关系,二是婚姻关系,三是非血缘、婚姻关系。三种关系互相交织,有和睦相处时的平静,更有冲突摩擦时的火花。
核心家庭只有一个中心,家庭中存在夫妻婚姻关系和后母与子女的非血缘关系。后母与子女之间因为存在非血缘关系,因此极容易产生冲突。比如《鞭打芦花》中的李氏在对待己生与丈夫前妻所生孩子问题上,用了不同的标准。导致丈夫闵员外与她的冲突,最终在丈夫威胁和闵子骞哀求下,李氏改过自新。《吊打马氏》与《鞭打芦花》相似,郭权因马氏虐待前妻的孩子,而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使妻子改过。另一种情形是家庭夫妻冲突。原因主要是女方不满家庭贫困的经济现状,做出了违背妇德的举动,最后被男方休掉或者羞辱。《马前泼水》因朱买臣暂时无力给妻子提供优厚的生活而受到妻子崔氏奚落,被迫休妻;后来朱买臣得中状元,回乡后羞辱了马氏,在羞愧之中马氏撞地而亡。《姜子牙卖面》中的马氏也因为姜子牙贫困的家庭而对其骂来喝去。核心家庭的重点是婚姻关系,双方冲突的挑起者是那些恶母、悍妻的女性们。
主干家庭中有两个中心,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三种关系:血缘关系,非婚姻、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三种。三种关系中最不稳定的就是非血缘、婚姻关系,即婆媳关系。劝家书将重点放在了儿媳妇对待公婆的态度上,她们的表现各异,有的选择奉养老人,有的选择抛弃老人。《郭举埋儿》中郭举的妻子,在家庭经济困难时,为了让婆婆多吃一口饭,而与其丈夫商定将为婆婆挣饭吃的儿子埋掉。《老还小》通过一个儿媳妇孝顺公婆的故事,看到儿媳妇的孝顺举动,老两口干活起劲。《王林修妻》中王林的妻子面对婆婆的百般刁难,依然慈眉顺目,没有半点怨言。她们为了父母的欢颜,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这类儿媳妇的举动受到了赞赏和褒扬。有的儿媳妇则倾向了自己的夫妻家庭,嫌弃乃至遗弃老人,这类儿女的最终受到感化而悔悟。《拉荆芭》严有法的妻子李荣花嫌弃婆婆,决定将婆婆遗弃,后来夫妻二人的孩子严金娃将奶奶寻回,并用实际行动警告其父母,严、李二人设身处地地考虑后改悔。
联合家庭面至少有三个家庭中心点。涉及到血缘关系、婚姻关系、非血缘、婚姻关系,这样的家庭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大大增加。这类家庭的矛盾首先在非血缘、婚姻关系的妯娌之间出现,然后蔓延到各自的小家庭,在小家庭中子女们基本上选择维护自己的婚姻,与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分家而居住,但分家后结果却不同,有的对老人不孝,最后家破人亡。《小三分家》叙述的是一家兄弟三人,三儿媳妇刘三姐不孝敬老人的故事。在刘三姐的撺掇下,原本和睦的三兄弟被迫分家,弟兄三人分家后轮流照顾父母,老大、老二顿顿都是好饭,老三则顿顿是稀汤,“把老头饿得浑身颤,把老婆饿得颤索索。”有的因分家兄弟失和,家庭离散。《揪老虎》中大红砖、二青牛兄弟两人,在各自媳妇闹矛盾后,决定分家过日子,因在分家过程中两兄弟各不相让,结果最后落得家产散尽。有的兄弟分家后,又重归于好,全家和睦。《三兄弟哭活紫荆树》中田义、田开、田顺三兄弟,本来一家人过得和和睦睦,但是尖酸刻薄的三儿媳妇田三嫂为了自己小家庭的私利,不惜采用卑鄙的手法,害死紫荆树,促使三兄弟分家。但田顺得知真相后,休掉了妻子,三兄弟重归于好,从此家运亨通。
通过以上分析,核心家庭中的重点是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主干家庭重点是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婆媳关系;联合家庭重点是一家兄弟之间的关系。同时,夫妻关系在三种家庭模式中都存在,并且是后两种家庭中疏离血缘亲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三 家庭成员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伦理文化观念
三种家庭模式各种关系中蕴含的家庭伦理主要有,偏重妇德的两性伦理观;以互惠为特点的功利孝亲观;以敬让为特点的兄弟伦理观。
1.偏重妇德的两性伦理观。
由劝家书中婚姻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两性伦理,多偏重于女子的德行,要求女性要遵循一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多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男权体制思想的影响。在劝家书中,男女之间的结合大多没有爱情可言,男女的结合多是出于基本的生活需要才走到一起的。从文本透露的信息看,劝家书中并未给男子设置家庭伦理要求,而文中家庭伦理所涉及的对象都是女性。
夫妻之间首先是要求妻子贤惠,这是从横向上稳定家庭的考虑。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忤逆公婆的悍媳;二是影响家庭和睦的悍妻;三是虐待儿女的恶母;四是孝敬公婆的贤惠儿媳。前三种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是被人们否定的,只有后一种形象是被肯定,颂扬的。文本中透露出这些已婚女性要对丈夫的父母行孝,对长辈的不公平待遇要忍耐。对自己的丈夫要敬重,不要破坏大家庭的和睦,对待非己出的儿女要慈善等等。
同时还要求妇女们“会过日子”。首先要耐得住贫困,不能因一时贫困就变得乖戾,劝家书中被否定的女性形象大部分都与家庭经济因素有关。再就是会过日子,朱买臣之妻在嫁给石匠后,好吃懒做,最后吃光家底;《侯二姐巧对裰罗衣》通过侯二姐给丈夫做衣服一事,表明妇女应该会针线活。
2.以互惠为特点的功利孝亲观。
“正统的道德原则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五常八德,而整个五常八德中对农民最有实际意义的只有两个“孝”与义”。[4]劝家书中有的通过正面描写孝顺子女的行为,有的通过反面描写不孝儿女的行为,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叙述,都是将焦点放在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孝”上。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是传达“孝”或者涉及到“孝”。
但民众眼中的孝显然不是上层提倡的正统之孝。“其实,民众对子女行孝的要求就是‘是谓能养’之孝,即‘养其口体’的身体化关怀。至于‘显亲’、‘尊亲’、‘娱亲’、‘弗辱’、‘光耀门庭’等,民众不去奢望。”[5]劝家书中体现出来的孝亲观念就是这样的。父母养育子女的最终愿望就是老有所养,是带有直接的功利性的。《拉荆芭》中的儿子小金娃现身说法,他说道将来他也会这样对荆芭拉严有法夫妻二人,二人想到自己将来的凄惨处境,才回心转意。在文本中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是期望给以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即使这样最低层次的要求,有时候也不能实现。
3.以敬让为特点的兄弟伦理观。
兄弟之间是平辈的人伦关系,他们是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骨肉亲情关系。因为大家的家庭地位平等,他们相处的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稳定。特别是大家都组成自己的小家庭后,一旦出现争夺利益的情况,这个大家庭就会分崩离析。劝家书中从联合家庭中可以看出,一般都是家庭中最小的男性,在妻子的唆使下,要求分家,当哥哥的都采取了敬让、谦让的态度。最后要求分家者要么家破人亡,要么兄弟和解,家运亨通。在这一正一反的叙述中,就表明了说唱艺人的态度,希望兄弟们保持这种“兄友弟恭”的道德规范。这就体现出了中国家和万事兴的传统,而兄弟和睦是家庭兴旺的前提。
通过分析河洛大鼓劝家书的家庭结构及其内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所遵循的日常生活伦理,这些伦理都与下层民众的生活相契合,不同于上层正统的伦理观念。正是土生土长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现实状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庭伦理文化观念。
[1]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35.
[2]周俊武.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逻辑进路[J].伦理学研究,2012(11):75.
[3]劭秦,胡明霞.中国家庭结构历史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88(4):44.
[4]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7:34.
[5]周福岩.民众家庭伦理观念试析——以耿村民间故事文本为对象[J],民族文学研究,20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