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之语法隐喻视角

2013-04-06

关键词:情态语气隐喻

孙 莉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高中已经学完所有语法并积累一定词汇量的大学生习惯了阅读直观描述的中学语篇,对原汁原味的大学英语课文感到极为“不适应”。这些语篇许多都是思辨性和论证性的,面对的是以英语为本族语并且具备一定教育水平的读者。中国大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没有跟上,自然觉得语篇难度很大。造成这种难度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材中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语法隐喻解读语言与世界的隐喻性关系,[1]是对人类经验的重新建构。它是人类认知水平不断发展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复杂性,因此理解语法隐喻需要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应不失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 语法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发生在词汇语法层上,是对“常规的“的语义表达形式的偏离。Halliday[2]认为,语言具有多层次性(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每个层次之间是自上而下的体现关系。词汇语法层体现语义层的方式分为两种: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分别代表某一给定意义的两种变异的表达方式。一致式符合语义和语法自然的体现关系,是贴近生活、描述经验的典型形式,而非一致式间接或曲折地反应事态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过转义的语言。[3]语法隐喻就是用非一致式替代一致式,即不同语法类别或结构之间的相互转换。基于语言的元功能,韩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从实现概念和人际功能的语法资源即及物性和语气/情态系统方面进一步研究。概念隐喻包括及物过程隐喻和逻辑语法隐喻。及物过程是对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描述,包括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六种。[2]当一种过程由另一种过程表达时,就产生概念隐喻。如下例(1)是由心理过程转换为物质过程,例(2)使役动词之后的小句是由关系过程转换为物质过程的。逻辑语法隐喻指由连词体现的关系项(小句间逻辑关系)被转换为小句内的其他功能成分。如例(3)关系项as被隐喻为过程allow。

例(1)This title produced an extraordinary sequence of mental images.(隐喻式)

I recalled an extraordinary sequence of things by seeing this title.(一致式)

例(2)Never again would he let his anger run away with him.(隐喻式)

Never again would he let himself became angry.(一致式)

例(3)Hanley’s poverty allows no leisure for such luxuries as going to school.(隐喻式)

As Hanley is poor,he can’t spare time for such luxuries as going to school.(一致式)

过程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小句其他功能成分的改变,导致词汇语法层的表达形式相应地变化。如例(1)动作者this title由环境成分而来,例(2)动作者anger由属性angry而来,所有者his由载体himself(受使役动词let影响成宾格)而来,例(3)poverty由属性poor,leisure由过程spare time 而来等。其中,anger,poverty,leisure 是名词化。名词化是指把形容词表示的属性或动词表示的过程转化为名词表示的参与者,它在一致式走向隐喻式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被韩礼德认为是实现概念隐喻最强有力的手段。[2]名词化是通过“打包”实现概念隐喻的,[2]即将一个小句打包在名词词组中或将三两个小句打包成一个小句。

人际隐喻是在人际意义表达上出现的语法隐喻现象,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气隐喻指某种言语功能由与其非典型对应语气形式来体现的现象,如疑问语气表达陈述功能;情态隐喻是用投射小句体现传统语法中由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谓语延伸部分表示的情态意义,即情态类型(情态化和意态化)的各种显性主客观形式,如表示显性主观可能性I think,I doubt小句等等。

二 语法隐喻的难度因素

语法隐喻是言语反映世界本体的过程,[4]体现了言语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语法隐喻尤其概念隐喻的解读需要较高的认知水平,因此给学习者带来理解困难。

1.语法隐喻自身具有复杂性。Halliday认为语法隐喻的复杂性是固有的,[2]主要体现在名词化在打包小句时增大了隐喻式的词汇密度(即小句实词项与分句项的商值)。名词化压缩了语义,使隐喻式单元小句信息量增大,而学习者在处理隐喻式时需要进行一系列解压过程,增加了理解难度。

2.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隐喻选择增加了语义特征,语法隐喻在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重新匹配后使意义获得重组,具有了一致式和隐喻式双重语义特征,如动词的名词化既体现了参与者意义又体现过程意义,这种超大的语义负荷增加了其理解难度。再如语气隐喻对言语功能进行编码时,语法和语义两者都构成意义,而语言学习者很少意识到语气隐喻式选择背后的深层含义。

3.语法隐喻打破句法象似性原理。一致式大概相当于沈家煊[5]所说的句法象似性:句法结构跟人的概念意义之间的一种自然联系,如动词表示过程等。而语法隐喻经过某种转换后与概念意义之间呈现出非自然关系,即打破了语言表述与真实世界中具体事件的天然联系,这就导致其认知难度的加大。最典型的是名词化,它是经验的抽象化表达方式,需要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和脑力活动对其进行识解。如(2)被描述成表示事件的物质过程而非符合人类经验常规描述的关系过程,属性成为动作者,打破句法象似性原理,违背大众思维习惯,增加了理解难度。

三 语法隐喻和大学英语教学

1.语法隐喻的教学理据。

语法隐喻的理解及应用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障碍。随着英语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大学生英语教材选用了很多构思严谨结构紧凑的思辨性和论证性的语篇,而语法隐喻在这种高层次语篇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频繁使用已成为此类语篇的重要特征。范文芳曾对影响语篇难易度的因素做过研究,发现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语法隐喻的含量越高,语篇的难度就越大。[6]因此,简单的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的需要,而在大学英语课堂循序渐进地引入语法隐喻概念,培养学生的语法隐喻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2.语法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语法隐喻的教学意义,笔者以解读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为例,探讨如何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纵观综合教程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大多采用名词化形式。如以科技为主题的Unit3,本来学生就认为此话题严肃,难以引起兴趣,而两篇文章又都是论证性语篇,抽象晦涩的语言表达使他们心理上更加拒绝。此时可引导学生从名词化语法隐喻作用角度对语篇进行分析,向学生讲授:名词化具有压缩语义,增大信息密度,使结构更加紧凑的功能;动词名词化可通过将施事省去而达到客观化目的;名词化还可通过将之前一个或多个小句打包成名词词组作为新小句的主位而起到衔接语篇的作用;名词化可以被分类、被量化等从而使语言更准确;这些功能都与科技语篇表达意图相一致。接着再分析文章具体实例:

例(4)As President Clinton said that day,the possibility that life existed on Mars billions of years ago was potentially one of the great discoveries of our time.

例(4)投射小句是隐喻式,其中名词化possibility打包了其所在段落之前小句的内容,很好地衔接了语篇,而discoveries也打包了一个过程小句。再试着让学生将隐喻式还原为一致式“…in our time we greatly discovered many thing,one of which might be that life possibly existed on Mars billions of years ago”,并分析两种表达不同点:隐喻式是关系过程,以高度趋向事物性的静态的名词化展示作者认识划分世界的独特方式,强调possibility和discoveries之间的关系;一致式是物质过程,着重描述事件,是人们表达经验的典型手段;通过对比认识到名词化隐喻具有更高的正式度和抽象性,更符合科技语篇的文体特征。

再比如讲解Unit1 Writing For Myself时,因文中含有大量不同过程转换的隐喻式,教师可以及物过程隐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作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5)The idea of becoming a writer had come to me off and on since my childhood in Belleville,but it wasn’t until my third year in high school the possibility took hold.

如对例(5)可进行如下分析:前半句是由物质过程转换为心理过程的隐喻式,其一致式可改为I thought of becoming a writer off and on since my childhood in Belleville,感觉者I的心理体验被重新描述成参与者idea(心理过程的名词化)“向我走来”的这么一个动作,语义体现得栩栩如生、幽默诙谐。隐喻式使用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是作者表现出其具有当作家念头的无意识性,好像这种念头是主动找上门而不是作者主观拥有的。另外,心理过程比较抽象,而物质过程为人类所熟悉更容易让人把握,因此在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类似的例子还有I wanted to relive the pleasure of that evening(I wanted to feel happy again as how I felt in that evening),the topic where my eyes stopped(the topic I see)以及上文的(1)a等等。文中其它及物过程隐喻还包括:物质过程转换为关系过程He had a prim manner of speaking(He spoke in a prim manner),心理过程转换为行为过程All the good humor of Uncle Allen’s house reawoke in my mind(I remembered all the humorous things in Uncle Allen’s house),关系过程转化为物质过程如例(5)后半句,隐喻式为but it wasn’t until my third year in high school it became possible以及关系过程内部转换如Mr Fleagle had a reputation…(Mr was famous for…)。当然,名词化也是本文的重要文体特征,教师均可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语篇的理解。笔者不一一累述。

再者,即使有些语篇很少使用语法隐喻如Unit2 TextA,教师也可从语法隐喻角度做出解释:概念隐喻是书面语的核心,尤其是名词化已成为书面语区别口语的重要特征[2],其使用频率与语体的正式程度成正比,而本文含有大量的会话,属口语体形式,因此概念隐喻很少出现。再从人际隐喻角度看:人际隐喻和建立保持人际关系的人际功能相关,具有一定口语倾向性。曾蕾曾指出情态隐喻的重要实现方式“投射”多出现在口语语篇中[7]。这点在本文也得到印证:会话中出现几处显性主观形式如“I take it he’s…”,“I thought…”,“I guess I should…”等等。这些投射小句编码可能性情态意义,使话语者承担情态责任,促进其与听话者之间的人际交流。

熊学亮关于语法隐喻迁移的研究也发现:语气隐喻因其较多出现在口语体中而在书面语中不很常见[8]。教材中总共只出现5个语气隐喻。也正因其使用频率低,教师更须引导学生思考语气隐喻在特定语境下营造的特殊语篇效果。如Unit8 Text B有两处表达陈述功能的疑问语气隐喻。作者放弃一致的陈述语气而选择疑问语气是和语篇的交际意图相一致:通过论证依赖计算器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号召大家丢弃计算器。作者使用疑问语气隐喻像是在和读者面对面的交流,建立了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说服力和号召力。Unit6 Text B题目Do Animals Fall In Love?就是一个语气隐喻,能达到引起读者好奇心的交际目的。

除了用语法隐喻分析课文教材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隐喻式和相应一致式的转换训练,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转换练习;将句首与句尾颠倒位置的句型转换练习;将施事和缘由明显、主观味浓厚的文本转化为客观性较强的对应项等。

四 结语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水平的提升,大学生接触的不再只是简单的直观的一致式英语语言,而更多的是含有大量语法隐喻的高级语篇。因此,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对教材语篇进行语法隐喻视角的分析,并辅之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转换练习,以培养学生语法隐喻思维能力和提高其综合语言能力。

[1]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3]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4]Ortony,A.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6]范文芳.语法隐喻对语篇阅读难易度的影响[A].胡壮麟,方琰.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7]曾蕾.投射语言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8]熊学亮,刘东虹.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情态语气隐喻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