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析

2013-04-06吉洪田杨绍安

关键词:小康社会经济文化

吉洪田,杨绍安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析

吉洪田,杨绍安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促进我国社会良性发展。试从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公平为保障、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等四个方面,探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全面建成;发展;创新;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它表明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决心。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晶,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社会成果。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千年“小康”梦想成为现实,而且对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阶层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协调状态。而这种和谐的基础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最主要就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初步展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在此基础上,推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为社会稳定有序转型提供重要保障。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谓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社会型转变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1]在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种转型包括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为避免社会动荡,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协调和谐,从而保障我国社会稳定有序转型的实现。

第三,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一是物质技术基础。如前所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都将得到根本改变,科技开发能力和转化能力、科技水平将大为提高。二是社会资源基础。由于小康社会的建成,经济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使得现代化建设的包括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等个方面的承载能力得到了加强。三是人力资源基础。在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公平原则的逐步实现,将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我们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三十年来的发展,虽然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基本国情的制约,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我们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稳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1.以发展为主题,逐步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只有在发展中实现。因为,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动力;同时,小康社会的建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一,促进经济发展。在未来十年建成小康社会中,我们必须突出经济建设,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具体来说,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一是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二是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建设的效益;三是要突出协调发展,保障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四是要继续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最后要注重国际经济合作,扩大经济发展空间。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也包括政治的民主化。但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须维护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一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同时,着重加强民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

第三,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文化发展的水平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度发达的文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目标,是发展文化的根本原则和立足点,这是不能动摇的。具体来说,我们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夯实文化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要推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即采取百花齐放,推动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采取推陈出新,推动非物质文化与科技文化融合;采取古为今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采取洋为中用,推动外国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

在推动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中,始终要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因为,经济建设本来就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同时,经济发展是政治和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2.以创新为动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我们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后,必须继续坚持创新,着力推动小康社会建设。

在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的过程中,除了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完善各项制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科技的创新,因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所以,它无疑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科技创新的重点,一是全面的科技开发,突破核心技术,占领科技前沿,开发新的科技领域,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二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之中既要建立和完善各级科技信息平台,使科技成果的拥有者和需要者都能尽可能快的低成本的获取信息;也要提高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还要加大对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三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科技素质,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包括科学技术、人才和国民科技素质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国民的科技素质也是生产力、竞争力。

总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增强,产业技术领域的拓展与突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3.以公平为保障,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

从发展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来看,公平、正义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有序、良性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仍在扩大,从2010年的基尼系数来看,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东部地区为0.59,中部地区的为0.57,西部地区为0.55;城镇家庭内部为0.56,农村家庭内部为0.60。[3]二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虽然自2009年以来逐步有所回落,但是,2012年仍然高达0.474,[4]远远高于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这种违背公平原则的收入差距,既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是制约建成小康社会的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违背公平原则的收入机制,首先要创造就业岗位,并保障公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其次要形成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既保护合法收入,也调节过高收入;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切实关心和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4.以资源环境为基础,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

资源与环境既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尽管我们在过去十年里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资源与环境问题引起了重视,资源环境的恶化有所抑制。但是,我们在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年里,就如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提高发展质量,仍然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我们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解决资源与环境的压力问题,在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下,除了完善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执行以外,一是把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新产业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二是把利用现代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发展可再生资源相结和;三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相结合;四是把经济发展与转变国民消费观念、提倡和践行绿色消费相结合。

未来让人振奋,现实令人紧迫。当前我国不仅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处于近代以来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只有真正体会和认识到这种凝重的历史感,我们每个人才能意识到责任的分量。我们正在目睹历史,同时也正在创造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注释

[3]中国新闻网2012-12-9.

[4]中国新闻网2013-1-18.

[1]郑杭生.转型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11-8.

ClassNo.:D6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iscussionoftheWell-offSocietyTheoryinChina

Ji Hongtian, Yang Shao’an

(School of Marxist Studi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China)

To build a comparatively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 is the strategic goal for the next 10 years. To achieve this goal, it is imperative for u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build the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novation and the social equality ,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completion; evelopment; innovation; well-off society

吉洪田,在读硕士,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绍安,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

1672-6758(2013)08-0037-2

D61

A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