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集团化管理成本收益分析
2013-04-06张海晶
张海晶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主要手段之一是学区集团化管理,这一模式已逐渐成为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途径。
依托这一模式,学校之间捆绑发展、强弱校联合、资源共享,促进整个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成本与收益是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中,成本和收益都与投资密切相关。投资需要资本,而投资目的是为了得到收益。通常来讲,产生经济投入或效果是公共政策所具备的属性,而对其经济效果进行考察与分析最为常见方法就是成本收益分析法。鉴于此,本文在充分利用该方法基础上,从政策作用主客体——教育举办者、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角度,对学区集团化管理这一教育政策进行分析。
本研究中的成本收益,除了指可以利用市场价格对货币性成本与收益进行估计外,还包括一些不能用市场价格估计的成本收益,如精神领域的等。
一 教育主管部门成本收益分析
实行学区集团化管理,对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投资加大和管理成本增加。人们通常把对教育服务投资称为教育服务提供(provision),谁出资就叫谁提供。谁来办学校就称为谁生产教育服务,办学就是教育服务的生产(production①Harvey S .Rosen:Pulic Finance,Irwin McGraw-Hill,pp.1999.71-73)。
政府对学区集团化管理成本首先是提供学区发展资金,包括学区管理专项资金、学区内薄弱学校硬件改善等。同时,需要研究制定学区集团化管理方案、施行及督导等。如抽选学区试点学校,进行学区动员会、组织培训、开展社会宣传与引导大众;调动薄弱学校积极性,化解学区集团管理出现的困难;完善学区管理体制机制,定期进行督导与检查等。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收益在于实行学区集团化管理后,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有所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学校间差距缩小,会得到区域内人民群众的首肯,实践了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一要求,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公众满意度会得到提升。
二 办学者层面—学校角度成本收益分析
参与学区集团管理学校的第一个成本是协商与谈判成本。两个或多个学校之间要建立合作关系,一定要就集团管理的内容、规则、范围、成本负担、利益分享等问题进行讨论、沟通与协商,这是学校必须要支付的“合作成本”,无论集团管理是否完全建立,这个成本已经发生。从一般经验判断,推动两个学校间产生合作行为的协商与谈判成本不会太高,但是要在超过两个学校的多个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完全依靠学校之间的沟通将会面临谈判成本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恐怕是两个以上学校组建学区集团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①当合作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成员时,“搭便车”现象便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地位相当,获得的利益相当,就不会有人更积极的推动合作,但是如果大家地位不同,从合作中获取的利益也不同的话,除非处于优势地位的成员更积极的推动合作,那么合作的发生也是很难得。这在美国学者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的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中对该主题有深刻的讨论与阐释。。
学校间实行学区集团管理面临的第二个成本是学校间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运行成本。学校之间的集团管理关系一旦建立,随之而来的资源共享活动就要占用或消耗学校一定资源,产生合作过程中的运行管理成本。这些资源,诸如运动场、体育馆、电脑室、图书室等本来可以用于学校运行的其他方面,现在因为学区内其他学校的活动而不能单独用于自己学校的用途中,由此产生的集团管理成本是已经发生的真实成本支出,同时也意味着对于其他利益的放弃,这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学校参与学区集团化管理的第三个成本为“合作约束”。与所有人类之间合作一样,学校合作同样也意味着每一个成员要放弃一些在非合作状态下具有的完全自由行动的权力。它包含学区中成员不能做的一些事情和必须要做的一些事情。例如学区中成员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学区行动方案,实行学区内干部与教师交流政策,学区内实行教育教学统一联动,定期向教育局汇报等。这种看似对学区内学校没有具体成本的行动约束机制,其实是导致大量合作不能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国际间多边谈判非常典型的表现出尽可能的争取自己自由行动的权力和约束他人自由的特征。。
从促进学校发展这个角度分析,学校参与学区集团化管理有可能获得的利益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资源共享。如果你有我所没有的资源,我又有你所没有的资源,比如图书、教师、活动场所、教学仪器等,那么,通过交换与交流或其他形式合作,学区学校就获得了由集团管理所带来的利益;第二,教师发展。无论是学生群体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发展,通过学区集团化管理,强弱校教师交流,一体化教研,可以为教师创设新专业发展环境;第三,组织学习。组织发展如个体发展一样,需要不断完善原有行为方式以提升组织效能,这个过程就是组织学习过程③组织学习(Organizationnal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和舍恩(Schon)等人提出的组织变革理论。详见[美]阿吉里斯著,张莉、李萍译《组织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三 教育者层面—教师角度成本收益分析
若强校教师被交流往较为弱势的学校,那么该教师收益获取,通常会体现在其服从该学校安排的程度上,如果该教师积极落实与配合交流学校的各项管理政策与安排,那么“失业”可能性将会极大程度降低;此外,积极参与交流的教师,在未来职称评定与职位晋升中都能够获取较高竞争优势;新的工作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师带来新发展机遇,也能够提升其工作能力与综合技能。
首先,基于需要付出成本角度来讲,强校教师流入弱校,其货币性成本势必会发生改变。简单来讲,如果该名教师所交流的学校与其日常居住地相距较远,那么势必会增加相应通讯、交通等费用,这样教师的个人收入就会减少。其次是时间成本投入,如果学校与家距离变远,就会拉长其回家时间。一方面,教师因为交流,在空间与时间上都会形成一种束缚性约束,即额外家庭责任承担,特别是子女教育与抚养义务方面,空间与时间成本多投入,使其没有足够时间履行其相应义务;另一方面,交流到新单位也需要尽快适应并融入新集体,同时强校教师交流到弱校担负较多责任与任务,如给弱校教师传授经验、结成师徒关系、进行各种专题讲座等,这些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最后是专业发展成本。实力雄厚的高校,可以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优质平台,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成长机遇,而弱势学校在这些方面则不同,教师专业提升机会寥寥无几,教师几乎没有发挥个人才艺的舞台。
相较于由强校到弱校,由弱校到强校的教师所获取的首要收益是在个人专业发展上。强校利用发达资源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在这些积极因素带动下,这类教师事业生涯规划,理想、观念都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首先,在精神收益上,能够被学校选为交流至强校的教师,其地位与能力彰显无疑,精神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其次,在心理方面,由于自己来自弱势学校,难免认为会遭受到“歧视”或“被瞧不起”,同时也惧怕自己可能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强校观念与文化新形势。另一方面,交流教师作为弱势学校选拔出的精英,其在弱势学校极易受到学校领导层重视,是弱势学校的中坚力量。然而到了强校,人才济济,工作压力增大、工作量增多与竞争加剧,难免会使得交流教师产生心理落差。
四 受教育者层面
学生在学区集团化管理中成本主要是心理适应成本。更换任课教师,更换班主任,对于学生而言,面临着必要的心理转换和适应期。这期间,学生需要适应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风格,让自己尽快适应新教师的讲授是学生在这期间的主要心理成本。如果是弱校教师来教强校学生,学生可能会对教师存有怀疑、抵触情绪,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
学生在学区集团化管理中收益主要包括视野开阔和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学区集团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普通学校学生与优质资源校学生一同享用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开发学生潜能,与学区内同龄人一同上课、开展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五 成本和收益比较分析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实施学区集团化管理显然收益远高于成本,良好的社会效益甚至超过任何货币性收益。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愿意投入资金建设学区,愿意进行新的管理尝试与探索,这些成本是值得投入与付出的,将会获得大于成本的收益回报。
从现实世界人类行为经验观察可以推断,面对已经觉察到的潜在利益而不采取行动大致有两种情形,分别是在确定的决策情形中,为获取潜在利益而需要承担的成本(代价)超过了潜在利益价值,以及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决策情境中,成本(代价)、收益的不确定性、收益的远期性,或者成本与收益两者同时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决策者选择了风险规避行为。参与学区管理的学校潜在收益虽然很大,但是他们更注重现在的付出,因为潜在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学校不愿破坏现有秩序。因此,我们也找到了学区集团化管理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学区集团化管理成本大于或等于收益,或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学校、教师出现诸如参与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等问题。
六 完善学区集团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学区集团化管理中,学校之间联合不能简单根据区域及知名度进行划分,而应该考虑学校之间共同利益,在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学校之间联盟,使学校为追求“合作利益”最大化,由被动联合走向主动结合。
最大限度产生“合作利益”和最有效分享“合作利益”关系到学校合作成败,是学区集团化管理制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①吴华,吴长平,闻待.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宁波市江东区学校合作的创新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65.。前面的分析表明,学校合作中的“合作利益”源于“资源共享”、“教师发展”和“组织学习”三个方面,而在每一个利益来源上,“合作利益”的产生都依赖于学校之间广泛、多样化的接触、沟通、交流与创新。因此,在合作学校之间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平台与渠道就成为“合作利益”产生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同时,与加强、改善学校之间的交流同样重要的另一个问题是保持合作成员之间的多样性。因为只有在多样性基础上,合作成员才能够为合作群体贡献独特价值,为“合作利益”增长创造更大可能。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两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制度设计建议:第一,挖掘学校的差异性资源,鼓励每个成员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第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的合作平台,使学区内学校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更加充分的交流与资源共享。
保持“合作利益”持续产生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鼓励成员学校同时参加不同的学校合作群体,形成学区之间合作,不同学区学校之间合作,扩大成员学校实际分享的知识、信息和观念、资源,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机构;若干学校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学校合作群体,即学区。与此同时,每一所学校又与学区外其他学校建立多种形式、更加灵活、更加自由、基于项目合作的关系,这是一种相对稳定又充分开放的合作,有助于保持合作学校的思想活力。
[1]Harvey S .Rosen:Pulic Finance[M].Irwin:McGraw-Hill,1999.
[2]吴华,吴长平,闻待.从“差距合作”到“差异合作”—宁波市江东区学校合作的创新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