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治疗对比分析

2013-04-03何国祥

中外医疗 2013年2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脑梗死

何国祥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方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使用动脉介入溶栓以及非介入方式治疗脑梗死,并对比二者在基本疗效、NDS,以及治疗后生活质量方面的情况。结果 在基本疗效中,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5%,基本治愈率52.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基本治愈率37.5%。NDS对比,在治疗前、治疗24 h后及14 d后,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效果均要优于对照组。另外,治疗后生活质量方面,在躯体、社会和心理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方面,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也有较明显优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脑梗死治疗中,动脉介入溶栓方式在整体疗效上要优于非介入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非介入治疗;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b)-0065-02

脑梗死是因脑部供血的动脉出现血栓或者栓塞现象而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群中,一般以中老年为主,且近些年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的比率很大,约占75%,且致残率很高,致死率约达10%~15%;同时,一旦患有极易复发,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并造成极大的生活不便,同时花费大量的治疗费用,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1]。临床常规降颅内压以及抗凝的治疗方式,虽具有较为明显的疗效,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脑梗死患者对病情疗效要求的不断提升,常规治疗方法显然还有一定差距[2]。该院逐步尝试使用尿激酶介入动脉内进行溶栓的治疗方式,较之常规疗法,临床效果显著。为了探讨动脉介入溶栓马非介入方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该研究随机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的80例,使用动脉介入式治疗方式,以及接受常规治疗方式的患者各40例,通过对比,回顾性分析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两种治疗脑梗死方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的脑梗死患者中的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方式,对照组使用非介入方式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男22例,占55%;女18例,占45%。年龄段在39~70岁,平均年龄59岁。对照组男24例,占60%;女16例,占40%。年龄段在36~69岁,平均年龄58岁。两组患者在血压、心率、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凝血时间、血糖以及肝肾功能等方面检查均正常。

1.2 治疗指标

参照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性会议上所制定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的病情予以诊疗。经过脑CT初诊,以及DWI和PWI等的复诊后,确定患者均为脑梗死病患。

1.3 治疗方法

动脉介入组介入的导管由股动脉到达主动脉弓,直至闭塞位置,找到责任血管,并同步掌握其侧支血管的基本循环情况。然后,通过导管,每次经动脉缓缓注射尿激酶,按照1万u/min(事先在50 mL生理盐水中融入50万u的尿激酶予以稀释)的速度进行,使用30 min完成注射,注入25万u的尿激酶后,观察血管闭塞处的溶栓情况,如已完全畅通,则停止注药;如果血管仍然局部闭塞,则继续给药,并使用微导丝机械配合碎栓,反复进行直至血管完全畅通。尿激酶可加量,并用生理盐水再行稀释,但如果使用120万u后仍不能疏通血管,则应终止用药。溶栓后,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对颅腔做CT检查,并进行血凝常规、血常规以及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了解溶栓基本效果。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接受治疗。

1.4 疗效评定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性会议上制定的关于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NDS)标准[3],分别在治疗之前、治疗24 h后以及治疗14 d后,进行疗效评定。有效:病症出现好转,基本的生活能力恢复,但尚不具备基本工作能力。显效:病症好转状况较为明显,患者的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已经部分恢复常态,能从事较简单的体力劳动。基本治愈:患者自觉病症已基本痊愈,体征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基本劳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已经恢复,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动作协调能力较好。结合以上评定方式,并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作出基本的分析评定。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x±s)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本疗效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效率20%,显效率25%,基本治愈率52.5%,无效率2.5%,总体有效率97.5%;对照组有效率25%,显效率20%,基本治愈率37.5%,无效率17.5%,总体有效率80%。两组患者在基本疗效上整体比较,观察组整体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的,因动脉处于闭塞状态,无法为脑组织正常性供血供氧,最终导致脑组织出现梗死症状。临床上常规治疗脑梗死的方式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还存在一定缺陷。使用尿激酶通过动脉介入的方式,疏通血管的闭塞位置,相比于常规的疏通血管方式,在整体效果上更为显著。

尿激酶可以有效降解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局部辅助配合使用微导丝机械,可以有效地粉碎血管堵塞位置,通过药物浓度的增强,以及与血栓接触面积的加大,加快溶栓速度,并提高溶栓效果,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减少并发症,显著地改善预后,是当前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的脑梗死治疗方式[4]。

在临床使用尿激酶介入动脉进行溶栓时,虽然并发症发生几率相对较小,但也应在溶栓过程中,做好脑梗死常见并发症脑出血以及血管再闭塞的预防,以避免出现并发症,加大治疗难度,增加复发率,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5]。

分析该研究所有统计材料可见,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治疗方式在基本疗效上相比,前者在有效率、显效率、基本治愈率、无效率,以及总体有效率上综合而言,要优于后者;在NDS不同治疗阶段的对比中,治疗前、治疗24 h后,以及治疗14 d后,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效果较明显优于非介入治疗方式;在治疗后生活质量方面对比,动脉介入溶栓方式也要优于非介入方式。以上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观察本结果,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在整体疗效上,较之非介入治疗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脑梗死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莉,陈培民,高丹.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治疗比较[J].中国水电医学,2008(3):572-574.

[2] 杨明尚,袁志祥. 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治疗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 2008(3):572-574.

[3] 齐玉英,赵宏海.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治疗比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3):572-574.

[4] 张涛,张猛,王琳,等.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62例治疗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8(8):175-177.

[5] 王莉,赵晓英,吴霞.22例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介入治疗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7(5):753-755.

(收稿日期:2012-08-20)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参芎龙蝎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