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例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及临床分析
2013-04-03姜丽萍朱晓磊
姜丽萍 朱晓磊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以及临床特征,为诊断和预防提供有力的实验室及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试剂盒对该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6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咽拭子标本进行总肠道病毒、EV71、CoxA16检测,并对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86份标本检测,146例肠道病毒通用核酸阳性(78.49%),78例肠道EV71病毒核酸阳性(41.94%),42例 CoxA16核酸阳性(22.58%),26例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3.98%)118份咽拭子标本中104份为阳性,检出率为88.14%,68份粪便标本阳性42份,检出率为61.76%,咽拭子标本阳性检出率明显比粪便标本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只要变为口、手、足、臀、膝等部位皮疹和发热,不同病原体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法有助于对手足口病进行早期病原学诊断,对相关流行病学调研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早期发现、治疗、预防手足口病,降低其病死率。
[关键词] 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查;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R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a)-0028-02
手足口病是近几年很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16)感染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人群主要为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某些免疫力极低的成年人也会感染该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3~7 d,感染者没有十分明显的前驱临床表现和体征,一般表现为骤然起病,主要侵犯部位为口、手、足、臀[1]。感染者最先出现口腔粘膜疹,起初表现为周围有红晕的水疱或粟米样斑丘疹,主要位于两颊侧和舌以及唇齿侧。手足等远端的部位会出现或凹或平的疱疹或者斑丘疹,皮疹不发痒,5 d左右斑丘疹就会由红变暗,逐渐消退;疱疹内含混浊液体,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且扁平凸起,皮纹和长径的走向相同,大小如黄豆一般,一般不会出现痒和痛感,愈合之后不会有瘢痕[2],为了探讨分析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以及临床特征,为诊断和预防提供有力的实验室及临床依据,现对该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6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该院收治的186例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8例并发脑炎为重症病例,其余108例为普通病例。发病年龄为2个月~12岁,其中2个月~2岁27例,2~5岁142例,5~12岁17例。
1.1.2 诊断标准 参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中关于临床诊断手足口病的标准、轻症以及重症的判定标准。
1.2 检查方法
1.2.1 辅助检查 患儿在入院之后均进行常规体温测量以及体格检查,胸片、血常规、血糖、心肌酶谱以及肝肾功能检查。
1.2.2 病原学检查
1.2.2.1 标本处理 取大约2 g粪便标本标记之后加入离心管内,再加入PBS10 mL、氯仿1 mL;使用冷冻离心机离心20 min(15 000 g条件下),上清液保存于另一管(4~8℃)备用;充分搅动咽拭子标本,4 ℃下离心20 min(10 000 r/min),取上清液备用。
1.2.2.2 提取病毒RNA 取上述标本100 uL于1.5 mL已经灭菌处理的离心管中,根据TRIzoLReagentRNA提取试剂的说明书要求进行RNA提取。
1.2.2.3 RT-PCR检测 根据中国疾控预防中心提供的特征引物使用RT-PCR试剂盒进行反应,在50 ℃条件下,逆转录30 min。
1.2.2.4 琼脂糖电泳 取上述PCR产物5 uL,使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产物的条带进行分析,在紫外线下对特异性的核酸条带进行观察。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PT-PCR检测结果
186份标本检测,146例肠道病毒通用核酸阳性(78.49%),78例肠道EV71病毒核酸阳性(41.94%),42例 CoxA16核酸阳性(22.58%),26例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3.98%)118份咽拭子标本中104份为阳性,检出率为88.14%,68份粪便标本阳性42份,检出率为61.76%,咽拭子标本阳性检出率明显比粪便标本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186例患者均表现为口腔出现疱疹或者溃疡,手、足皮肤出现疱疹、斑丘疹,少数患者臀部出现疱疹、斑丘疹。其中59例患儿出现发热,占31.7%,37例患儿出现呼吸道症状,占19.9%,5例患儿表现为头痛,占2.7%。患儿均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主诉口腔痛,不同病原体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通过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发现引起危重病例主要病原为EV71,其可引起脑膜炎、循环障碍、肺水肿等。患者、无症状带毒者以及隐性感染者是该病主要的传播源。患者在急性期,通过粪便排毒需要3~5周的时间,咽部排毒需要1~2周。主要是通过人群口-粪接触传播以及呼吸道传播等多途径传播。病毒不会发生交叉免疫。由于成年人以及青少年已经通过隐性感染获得了免疫能力,故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5岁的儿童居多[3]。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具有普通PCR高敏性的心得核酸定量技术,应用荧光探针,对PCR扩增过程利用光电传到系统进行直接探查荧光信号的变化情况获取定量的结果,因此还具备DNA杂交的特异性以及光谱技术的高精度,克服了常规PCR的很多缺点。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无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广泛,发病时间不定,四季都可发生,尤其是夏季。本病常在暴发流行后呈现散在发生,在流行期间,具有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非常强,传播途径十分复杂,临床上尚无特效的药物和疫苗进行特异性防控[4]。早诊断、尽早隔离和治疗,及时控制其大范围的流行。
[参考文献]
[1] 赵冬,李洪璐,刁振瀛,等.241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2,6(4):323-326.
[2] 付荣泉,丁继光,李强,等.荧光定量RT-PCR检测手足口病病原及其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4):598-599.
[3] 顾月琴,滕燕,邹荣云,等.手足口病969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20-3321.
[4] 王赛赛.小儿手足口病219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6):182-183.
[5] 黄小霏,檀卫平,梁焕喜,等.儿童手足口病咽拭子39例病毒检测及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6):456-459.
(收稿日期:201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