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本砧嫁接技术
2013-04-03叶浩然夏根清倪德良
洪 旗 ,叶浩然 ,周 燕 ,常 君 ,夏根清 ,倪德良
(1.建德市林业局,浙江 建德 311600;2.建德市新安江林场,浙江 建德 311600;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我国著名的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也是浙、皖两省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其坚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市场前景看好[1-5],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关于其嫁接技术的研究多年来未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严重影响了山核桃栽培良种化的进程。自2003年开始,建德市林业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进行山核桃本砧嫁接试验,前期栽植的嫁接苗已开始正常挂果。现将相关技术成果报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位于建德市更楼街道洪宅村的建德市薄壳山核桃中心苗圃,119°23′E,29°28′N,海拔100 m左右。年均温16.7 ℃,无霜期254 d,年降水量1 500 mm,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带。圃地所在地为半山区,有一定的自然落差,试验前为水稻田。土壤类型为岩性土类钙质紫砂土亚类紫砂土,pH值6以下,质地较粘重[6]。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砧木为2年生山核桃实生苗(自繁自育),地径大小不等,为0.7~1.2 cm。2月中下旬起砧移栽,株行距20 cm×(25~30) cm。2月中旬,采树龄20 a左右的盛果期大树树冠外围1年生带裸芽枝条作为接穗。下端剪口经蜡封后捆成小捆,直立插在接穗贮藏专用地窖内的湿沙中保存,插入深度3~5 cm。3月中旬在临时塑料大棚内进行嫁接,大棚宽8 m,两侧高1.8 m,便于嫁接操作,中间高3.5 m,呈拱形,内设4畦,长度视苗木数量而定。砧木移栽结束后扣棚,4月下旬撤棚。
2.2 试验方法
2003年,采用传统的砧木不移栽、露地断砧腹接,嫁接53株;2004年开始,采取砧木移栽、断根放水措施,在大棚内嫁接,嫁接方法仍采用断砧腹接[7-10],嫁接439株;2005年,针对嫁接苗中途夭折的原因,改传统的断砧切接(或腹接)为留砧腹接,砧木在嫁接部位以上留长20 cm左右。嫁接部位以上的砧木萌芽后,采用多次摘心的方法控制其生长,从而减少对接芽生长的竞争,并于6月下旬~7月上旬将其剪除。剪砧时不留桩,断面低于接穗长削面上缘0.2~0.3 cm,即接穗“露白”。
2.3 数据统计
嫁接后,新梢高10~15 cm时,调查嫁接成活率,3个月后调查保存率,落叶后出圃前调查出圃率。2005年落叶后调查嫁接苗的高度和基部直径(不含砧木)。造林4 a后,调查造林保存率以及砧木断面愈合情况。造林5 a后,调查幼林生长情况。造林6~7 a,调查生长结果情况以及砧穗之间有否出现不亲和等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嫁接成活情况
嫁接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出圃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传统的常规嫁接方法(砧木不移栽、露地、断砧),最终出圃率只有11.3%。而在大棚内采用砧木移栽放水、断砧腹接,嫁接成活率由58.5%(2003年)提高到80.9%(2004年),但后期嫁接苗不断枯死,到6月18日仅剩42.6%,最终出圃率只有35.3%,仍然无法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05年,在大棚内,采取砧木移栽放水、留砧腹接,6月下旬~7月上旬剪除砧木,嫁接成活率高达90.2%,出圃率达到87.4%。
表1 嫁接苗成活、保存和出圃情况Table 1 Situation of survival, preservation and qualified seedlings of grafted seedlings
3.2 嫁接苗质量
2005年12月20日,对即将出圃的嫁接苗的高度和基部直径(不含砧木)进行调查,共调查350株,平均高40.3 cm,基径0.69 cm,高径比58.4,苗木粗壮,质量较好。
3.3 造林后保存率和生长结果情况
2008年10~11月,对洋溪街道高岭村和莲花镇徐家村2个示范点进行调查,嫁接苗保存率均在85%以上,砧木断面已完全愈合。2009年8月30日,对高岭村幼林生长情况调查,平均树高3.45 m,嫁接口径粗5.52 cm,冠幅2.30 m×2.46 m,生长良好。2011~2012年,大部分植株开始挂果,目前尚未发现砧穗不亲和现象。
4 结论与讨论
对山核桃砧木进行移栽,断根放水;搭建大棚,增温保湿;建造地窖,贮藏接穗,并将传统的断砧切、腹接改为留砧腹接,6月下旬~7月上旬剪除砧木,可使山核桃本砧嫁接成活率达到90.2%,当年出圃率可达87.4%,造林后保存率可达85%以上,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砧穗不亲和现象。山核桃留砧腹接在砧穗共存期间接穗生长受到影响,因此剪砧不宜过迟。试验中发现,7月8日以后剪砧,接穗的当年生长量明显下降,但最早可提前到什么时候尚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2004年6月18日,调查发现新梢高度已达10~15 cm的嫁接苗几乎枯死了一半,剩下的还有不少长势衰弱或即将枯死。经过对已枯死和濒死苗木进行仔细观察和解剖,发现已经枯死的苗木,与接穗长削面粘接的砧木部分完全枯死,但砧穗之间结合已很牢固,需用力才能掰开。根据枯死后的颜色和干燥程度等症状分析,砧木部分枯死在先,接穗部分枯死在后。有些苗木接穗虽已枯死,但靠近接芽部分尚有一些生机。对即将枯死的苗木进行调查发现,与接穗长削面对应的砧木已不同程度向下枯死,只是尚未到达接穗长削面的基部。只有极少数生长势特别强,从接穗长削面上端长出的愈伤组织已越过砧木断面1/3~1/2的苗木,砧木断面向下枯死的趋势得以有效遏制,苗木生长依然旺盛。因此,认为嫁接苗中途夭折的原因是砧木断面不能正常愈合并不断向下枯死造成的。为了验证上述分析是否正确,选择几株砧木已不同程度向下枯死,但长势尚可的苗木进行试验,并在2005年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试验:在砧木已枯死部分的略下方将砧木剪除,经跟踪调查发现,断面枯死部分的长度不超过0.3 cm,之后不再继续向下枯死。落叶后调查,断面周边开始形成愈合圈,尤其是剪砧时砧木已枯死部分的长度不足1 cm的苗木,大部分在当年出圃。
断砧腹接后,砧木断面不能正常愈合并不断向下枯死的现象,在其它果树嫁接中很少见到,是否与山核桃伤口愈合要求特别的高温条件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维娜,王祥顺,汪孝成,等.山核桃嫁接技术[J].经济林研究,2010,28(1):56-61.
[2] 姚小华.山核桃高效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
[3] 吕芳德,黄 菁.山核桃属植物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5, 23(2):72-75.
[4] 王 静,吕芳德.我国山核桃属植物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12,30(1):138-142.
[5] 吕芳德,和红晓.山核桃属植物种子中过氧化物酶活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5):37-41.
[6] 夏根清,翁春余,王开良,等.薄壳山核桃嫁接技术试验[J].经济林研究,2007,25(4):109-112.
[7] 钱尧林,程益鹏,程渭水.山核桃嫁接新技术[J].浙江林业,1995,(2):17.
[8] 汪祥顺,蔡传山,徐德传,等.山核桃嫁接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7,(11):30-32.
[9] 章小明,汪祥顺,黄奎武,等.山核桃嫁接技术的可行性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1999,(5):45-47.
[10] 姚维娜,汪祥顺,汪孝成,等.山核桃嫁接技术[J].经济林研究,2010,28(1):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