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历史的动人展演及其当下意义——评电视剧《国家命运》

2013-04-02刘中顼

城市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命运精神

刘中顼

(湖南城市学院 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创时代,是人们常常指称为激情燃烧的时代,又是国家经济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并处于国际孤立的时代;但却也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让全世界不断震惊的时代!新中国不仅没有在国际封锁、孤立中衰落下去,反而强大了起来;不仅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还初步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尖端科学领域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辉煌成就。电视剧《国家命运》第一次正面客观地对这一时代的辉煌历史作了催人泪下的动人展演,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特征鲜明的英雄群像,标举了非常宝贵的时代精神。《国家命运》不仅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在当下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创业史诗的宏伟画卷

《国家命运》是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新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重大历史题材为艺术的表现对象的。这一重大题材,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地表现了新中国从贫困落后走向强盛的历程。这一历程不仅是创造辉煌的历程,也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国家命运》的编剧和导演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搜集原始素材,以史家的严谨笔法,向人们呈现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艺术画卷。

《国家命运》的开篇就是朝鲜战场上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场景。志愿军官兵冒着敌人强大机群的轰炸和密集的炮火与美帝为首的侵略军展开着殊死的搏杀。接着是美国总统答记者问中准备使用原子弹的叫嚣。钱学森看了报纸之后沉痛地慨叹:“无耻!无耻!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简直就是屠杀!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在与美国最现代化的武器较量……”再是中国领袖们在集体观看原子弹巨大杀伤力、破坏力的影片资料。彭德怀给党中央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总结的报告:“……朝鲜战争的胜利,是我们无数战士的血肉堆成的!”战争的严酷现实和血的教训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安全的严重威胁,尤其是他们不断叫嚣的核讹诈,把中国必须发展战略核武器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面前。这就是我国“两弹一星”伟业必须开启的厚重的历史背景。

但是,我国当时要搞“两弹一星”的困难是无法形容的。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旧社会留下的百孔千疮的烂摊子。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使原本就极其薄弱的现代工业基础几乎丧尽了元气。正如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在他的《中国当代史》中描叙的:“这就是国民党的最后遗产:一贫如洗的城市。共产党统治者缺乏管理城市的准备,但现在,他们要管理的城市却是一片废墟。共产党既缺乏有组织的城市群众的支持,又缺乏经济上的物质支持。除了原始的农业经济负担外,又增加了新的意料之外的负担:现代经济成分的崩溃。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是从这种赤贫的条件下开始的。”[1]解放初期,朝鲜战场军备、生活的一切物资都必需从国内调运;全国的剿匪也在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中大量失业人口需要救济、安置;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同样需要物质和资金的巨大支持。真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啊!

但是,国家安全毕竟重于一切,没有了国家的安全,国家的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这正如毛泽东向赫鲁晓夫说的那样:“我们是要发展经济,不发展经济社会不能前进,人民没有饭吃。但是我们也要发展武器,手里没有武器,中国人民就还要挨打。比起挨饿,挨打的滋味更不好受。因此我们宁愿日子过得紧一点,过得苦一点,吃饱半个肚皮也要发展武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一致决定,不管如何困难,新中国现代战略核武器的伟业必须开创。这样,“两弹一星”的创业大幕坚决地拉开了。

《国家命运》以远景镜头表现了原子能事业开篇的大探矿运动;“两弹”试验基地数万解放军官兵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科学家技术人员向苏联专家态度谦恭,设法求学的场面。全国在物资、资金、设备各方面都向“两弹一星”的大业倾斜。但是1960年,中苏关系的剧变让中国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两弹一星”事业,遭遇了严重挫折。倾全国之力的巨大投入,几乎东流,一切几乎都要从零开始。这一时期又雪上加霜地恰逢我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更加上苏联又紧逼中国归还朝鲜战争中购买苏联武器装备的巨额债务;印度又在美国的支持下挑起了侵犯我国边境的战争。这一切多方面集中地夹击着中国,使中国当时的经济已经到了不能承受之重的危难关头。全国人民,包括国家领袖都处于严重的饥饿之中。两弹建设基地也发生了严重的粮荒,工人纷纷离开建设基地,在那里坚守的只有人民子弟兵。他们没有饭吃,甚至到了吃树叶、树皮充饥的地步。周总理得知情况后亲自安排在全国调集,凑成了一军列粮食运往“两弹”建设基地,车至甘肃境内,却被饥民们拦下抢光。可见国家当时已经困难到了怎样的地步。在这种生存尚受到严重威胁的时期,一般来说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展?更不要说“两弹”这种还要花费巨额资金的项目。但是,善于创造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中华民族举世无双的坚忍,依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最终跨越了这段极其艰难的岁月,迎来了胜利的辉煌!电视剧中展演的艰难曲折的故事情节,真实地呈现了“两弹一星”发展艰难曲折的历史。

电视剧中还以非常的情节表现了非常的历史。“文革”时期,政治风潮席卷了全国各个角落,也影响到了“两弹一星”领域。科技人员和工人中也产生了派系斗争,严重地干扰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大字报贴满了核武器研究所,图纸书籍被人满地乱扔,一些科学家也受到了冲击。周恩来、聂荣臻等国家领导人尽一切努力抵制和纠正“文革”对尖端科学领域的冲击,努力调解矛盾,做好科技人员之间的团结工作,把力量凝聚到氢弹和人造卫星的科研攻关上来。周总理亲自出面保护了一大批科学家。聂帅令北京卫戍区司令傅崇碧对科学家的家属派专人保护。这样使尖端科技领域尽量减轻了影响,保证了“两弹一星”研究工作的正常深入开展。这些非常的情节真实地反映了那段非常时期的历史。

《国家命运》突出书写的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艰难,更书写了“两弹一星”创业中的艰难和自力更生的非凡历史。中国现代尖端军事工业的开创与发展,是以世界上别的国家无法想象、独一无二的特殊方式进行的。1960年苏联专家在撤走时,带走了他们带来的一切设备和图纸。用某些人的话来说中国成了技术的真空。即使花巨额外汇从苏联买来的设备,苏联专家在时中国人碰都不许碰。他们走后曾预言那些设备对中国人而言,只能当破铜烂铁卖。在科研攻关中,科学家们差不多是用近乎原始的、作坊式工作条件和设备来搞现代最尖端的科研。电视剧中这种例子是不少的,如我国火箭研制的起步,就是在一个破烂简陋的车间里开始的。以王希季为首的火箭攻关小组在这个破车间里,研制成了第一枚完全由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液体探空火箭,并且发射成功。火箭发射时,读数员用的竟是一个铁皮卷成的喇叭筒来扩音。火箭发射台都是由人工一点点焊接而成的。科技人员自己也说,这要是传到外国,打死人也不会相信中国人搞火箭就是在这么个破地方,还是这么个搞法。我国发射第一枚从苏联买来的导弹时,没有生产液氧燃料的专门工厂,液氧生产线是由一个化肥厂的生产线改装的。又如制造原子弹必需的六氟化铀,要从铀矿中提炼。兰州铀浓缩厂仅靠两个只有两米高,直径不到半米的土炉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提炼出了十几吨六氟化铀,满足了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需要。再如在开始设想搞人造卫星时,科学家陈芳允受命对苏联的人造卫星进行射电观测,但我国当时没有射电望远镜,陈芳允就用一个改装的半导体收音机进行观测,用笔计算,后来与苏联的数据对照,竟高度吻合。这种事例在“两弹一星”研究中不胜枚举。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家们的努力攻关中,在数万解放军官兵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创造了新中国现代军事工业令全世界震惊的辉煌成就。《国家命运》中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艺术画面,叙说了新中国是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地创造人间奇迹的感人历程,谱写了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无限自豪的壮美史诗!

二、英雄群像的真实塑雕

《国家命运》中有几句这样的话: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之后,不知内情的人往往去猜测,谁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原子弹的研制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中国的核事业是集体的事业,辉煌和光荣不属于哪一个人,却属于每一个人。确实如此,中国的现代战略核武器,是在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下,由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集体创造的。电视剧的作者和编导深刻地感悟了这一道理。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创造的是一座英雄人物的群雕。这座英雄群雕,主要刻画了三组英雄群象:领袖人物群像、科技人员群像和广大解放军官兵的群像。作者对不同的群像突出地刻画了他们不同的形象特征。

剧中塑造领袖群像,突出地刻画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他们开创崭新历史的英雄气魄。前文说过,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技术落后的局面。要搞“两弹一星”,真是难于上青天。1955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苏联的 6%,全国发电量只有苏联发电量的7.2%,只有美国发电量的1.95%。1954年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在北京会谈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向赫鲁晓夫提出请苏联帮助搞原子弹的要求。赫鲁晓夫说,以中国现在的条件要搞原子弹很困难。就是把全中国的电都集中起来也保证不了。他说中国可以由苏联的核保护伞来保护。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一起交流时,彭德怀说:“中国为什么要把脑袋伸到别人的保护伞下面,中国这么大,有几亿颗脑袋,他那把伞罩得住吗?”毛泽东说:“不是罩得住罩不住的问题,是一旦站到这把伞的下面,长期依赖,仰仗这把伞,中国的命运就握在别人的手里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尽管缺少资金、技术、设备、能源,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却下了搞战略核武器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在《国家命运》中,宋任穷对探寻铀矿的同志们说:“你们跟我这个穷部长,大家还得吃苦受穷啊!不过,我们吃苦受穷不是为自己。毛主席说了,我们找的矿石是决定命运的。这个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也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命运!老百姓有句话:有钱钱吃亏,没钱人吃亏。我们的国家穷啊!穷国办大事靠的就是一股精神,一股气!只要这股气在,任何困难也难不倒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是凭着这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和国家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开创新中国的核武事业的。这样的决心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开创崭新历史的宏伟气魄和伟大形象。同时这些人物形象又都个性鲜明,如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周恩来的周密务实,聂荣臻的忍辱负重,彭德怀的忧心急切,陈毅的犀利幽默都表现得非常鲜明而生动。

在刻画科技人员的英雄群像时,作者突出地表现了他们身上报效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攻坚克难中的攀登创新精神。科学家们的身上首先充分表现了以自己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钱学森在美国看朝鲜战争的新闻时,看到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与美国最现代化的武器较量的悲壮照片,愤怒之余,沉重地叹息道:“中国呀!”这一声长叹,就已经表现出了他为祖国的科技落后而倍感痛心;但又为如此落后的新中国敢于和世界最现代化的美国抗衡而深感新生中国的巨大希望。正是这样的触动让钱学森产生了一定要回到祖国去,以自己的平生所学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正是新中国的建立,才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思想和行动,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祖国的新生极大地升华了中国人民以及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除钱学森外,还有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彭桓武、程开甲、王淦昌、郭永怀、王承书等一大批身居海外的科学家,都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克服重重阻挠,归来报效祖国。新中国成立的当天,朱光亚就向留美的中国学生发出呼吁,鼓动大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2月他在回国途中的轮船上,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同学们: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科学家英雄群像的第二个突出特征,就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不惜一切地刻苦攻关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不仅带走了所有技术图纸,而且他们留下的一些科学数据甚至还存在错误。在原子弹的理论研究中,以邓稼先、周光召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夜以继日地不断研究,没有计算机,就用笔和纸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计算,九次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却始终得不出苏联专家的计算结果。他们始终没有气馁,继续反复研究。最终证明苏联专家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从而攻克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难关。在原子弹研究还没有取得成功的时候,钱三强决心从邓稼先的研究所抽调人马开始搞氢弹理论的研究。当时还有人疑虑,甚至反对。钱三强说,按正常的情况,先是原子弹再到氢弹,循序渐进。可我们现在不能按部就班。”这种创新思维,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不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打破常规,来发展我国现代科技的思想。[2]历史证明钱三强当时的决策,大大加快了我国氢弹成功的速度。再如两弹结合的试验,苏联是在没有人烟的西伯利亚,美国是在大洋上。而中国只能在有人烟的国土上进行。一旦失败,就等于自己给自己扔了一颗原子弹,后果不堪设想。这是一道具有极大危险的难题。必须保证两个绝对:一是必须保证装有核弹头的导弹,绝对不在中途掉下来;二是万一导弹中途落下,也要绝对保证核弹头不爆炸。科技人员经过十分认真精细地研究,两方面都做出了这样的绝对保证,从而使我国的“两弹结合”获得了预期的成功。周总理得知成功的消息后,高兴而激动地说,在大陆上搞核武器的飞行试验,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创举。

《国家命运》在塑造解放军官兵的英雄群像时,突出刻画的是人民军队服从命令,听党指挥的高度自觉性和这个军队具有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这样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3]《国家命运》中非常突出地刻画了解放军官兵群像的这两种突出的品格。官兵们在参加“两弹”试验基地建设之初,他们被拉到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来这儿为什么、干什么,一概不知。但他们的集体回答就是八个字:服从命令,听党指挥。许多官兵一直到自己牺牲,都不知道他们做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是党和国家要求他们做的工作,他们就坚决完成,党指向哪里,他们就奔向哪里。

《国家命运》中充分表现了人民军队敢于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本色。在原子弹试验基地建设中,人们天天在沙漠中建设劳动。沙漠中的水是极其宝贵的,为保证钢筋混凝土浇铸质量,汽车从几百公里以外拉来的淡水只能用来拌水泥。官兵们的生活用水只能是孔雀河里又苦又涩的水,而且按量供应,连正常的洗澡洗衣都很难保障,但全体官兵没有怨言。新疆的寒冬是极冷的,气温常在零下20多度,而官兵们都只能住在帐篷里,依靠大家的体温取暖。每人每顿吃的就是按量分配的一个大馒头。到了1960年困难关头,连馒头也吃不上了。他们没有饭吃,甚至到了吃树皮、树叶的地步,却无一人退缩。

导弹试验基地建设总指挥陈士榘将军和他的部队到达导弹发射建设工地时,遇到考察的苏联专家。陈士榘问苏联专家导弹实验基地建成大概要花多长时间.苏联专家说至少得15年。陈将军说,15年?中央只给了我们3年时间。苏联专家说:“3年?不可能!不能说大话。你们很有激情,你们光有激情是不够的。15年是正常时间。”解放军官兵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凭着指战员们夜以继日地不息工作,导弹基地全面峻工只用了两年零9个月。在这两年零9个月中,牺牲了300多名官兵。李富泽问陈士榘他们是怎么死的?陈将军悲恸地说:“怎么死的?累死的,让毒蚊子叮死的,拉稀拉死的,吃馒头噎死的。肩上扛着枕木,馒头寒到嘴里连嚼的时间都没有……沙漠里50度的高温,拉着稀还得扛枕木、抬铁轨、挑着挑子跑……”不到3年干成了“正常时间”15年的活。这不是天方夜谈和神话,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这种舍生忘死的拼命精神,正是支撑起“国家命运”的强大力量!这也再次证明了这个军队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多年以后,钱三强回忆说:曾经以为是最艰苦的关头,却是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三、时代精神的当下意义

《国家命运》中展演的新中国的峥嵘岁月史、国家命运史,是令无数中国人深深激动的,它真实客观地述说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尤其是刻画了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气贯长虹的铮铮骨气和伟大精神!那种精神,是那些不平凡岁月中的支柱。在那一穷二白的时代,那得不到任何外援的时代,那自然灾害频仍,又被人紧紧逼债,被人核讹诈威胁,被人武装犯边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极其严酷的困境中,始终没有被压倒,而是坚持、再坚持!终于从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带着胜利和光荣跋涉了出来。新中国不仅没有在困难和封锁中被摧毁,而以“两弹一星”的成功,以初步繁荣昌盛的第六大工业强国,第三大军事强国的崭新面貌,让全世界瞩目。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两弹一星”的创造辉煌,我国仅用了短短的20来年。如果从1955年党中央决定搞“两弹一星”算起,更只用了短短15年,也就是苏联专家所说的建成一个导弹试验基地所需要的正常时间!这15年中又遭遇了那样严峻的困难和挫折。在这一光辉的历程中,始终贯穿的就是上述的一系列宝贵精神、伟大精神!

中国已初步现代化的今天,红色中国曾经醒目标举的那些精神,当下及未来具有一些什么样的伟大意义呢?

首先,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没有消亡之前应当永远弘扬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的伟大力量。江泽民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8]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9]在《国家命运》中,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使许多爱国科学家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了贫穷落后的祖国,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使人民解放军数万官兵和科学家、建设者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建设祖国的华章。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让全国人民勒紧裤带,咬紧牙关,大力协作,战胜困难,创造辉煌。在今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斗争中,我们同样要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以此作为团结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伟大旗帜!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当今我国虽然已经建成了初步繁荣强盛的现代化国家,但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少,仍然需要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1957年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10]1989年邓小平说:“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11]近些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逐渐被忽视,讲排场,比阔气成为不少地方的风气。生产中资源掠夺性开采,生活中浪费惊人。尽管党中央多次强调节能、节约,但炫富、斗富之风仍在漫延。这样的风气绝对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我国的能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是全世界很少的国家之一。中国舍弃了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必然严重地损害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才能真正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收到既防治腐败,又真正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自力更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的根本途径。1945年毛泽东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中就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8]《国家命运》中毛泽东对李富春说的一番话是很能警醒人们的:“中国是一个大国。永远不要指望别人过日子。经济科技如此,国防更是如此。”因为中国是个大国,如果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帮得了中国,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个时代虽然已成历史,但是中国的发展仍然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任何将中国的发展寄于外国的帮助,是绝不实际的幻想。自力更生对我国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决定国运兴衰的重要意义。

不断创新的精神是中国发展活力的不竭源泉。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的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的竞争。哪个国家具有旺盛的创新精神、先进的创新成果,哪个国家就具有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我国 20世纪60-70年代初“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没有走别国技术发展的老路,没有跟在别人后面爬行而创造的奇迹。这是新中国几十年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充分证明了的。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更应当继续弘扬伟大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国家与民族的创新,关系到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只能是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只会是被动受欺,被动挨打的国家与民族。因此,我们必须永远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创新成果,才能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科技创新的精神,不仅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具有改变国家命运的伟大时代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国家命运》的解说辞最后说:“这些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不仅是中国人创造的非凡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些伟大精神不仅照亮了新中国往昔的峥嵘岁月,托起了今天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更必将托起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1] 刘中顼. 城市文化发展概论[M]. 海口: 南方出版社, 2011:133-134.

[2] 毛泽东. 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849.

[3]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M]// 毛泽东选集: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39.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439.

[5] 王涵. 名人名言录: 第5版[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21.

[6]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796.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408.

[8] 毛泽东.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毛泽东选集: 第 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16.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命运精神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命运的更迭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命运秀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