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评《可持续发展之人文生态》
2013-04-02赵运林
赵运林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傅晓华针对中国人文生态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角度深入研究,著《可持续发展之人文生态——兼论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一书,既是以“人文生态”视角考察西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品,也是一部立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文生态安全的精品著作,还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范式和生态剥削的力作,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当前,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野逐步加大,而且随着科技的加速度发展,社会对科技及其带来的物质财富的需求不断增大,科学理性逐渐僭越了人文价值的规范和适用范围,造成了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遮蔽,人文文化日趋式微并且呈现极不完全的状态,例如生态学,基本上就是生态学技术科学,主要是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加以研究,至于其人文生态往往被技术生态所掩盖,事实上是两个完全平行的生态学领域,一个是观念,一个是手段。由这样一种科学文化引领形成的文化生态,以至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生态必然不是一个健全的、可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因此,对当代人文生态的研究势在必行,而对它的概念的界定也因此具有了基础和根本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一种实践(运动)。作为意识,古今中外一直在追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就是伟大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一种成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从基本理论、基本立场、价值取向、制度设计、社会构架和最终目标等方面做了深刻的诠释;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中西方有区别,西方想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提出明确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名词,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指导下,提出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富强中国到美丽中国,都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注脚。
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怎么走,答案并不完整或统一,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走向人文关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率先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的体制改革、科学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个过程中,人文关怀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如今,改革攻坚进入关键时刻,《可持续发展之人文生态》的出版,既吸收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经验教训,又对前苏联和传统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和难题进行深入剖析,并试图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方案,新颖观点,其实践价值毋庸置疑。
绿色发展观是该书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问题。21世纪是生态世纪,国家发展的基本面貌取决于人文生态的状况。绿色发展观不仅是经济和技术绿色,更反映在发展公平、充分合作。基于此视角,本书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为主题,展开对人文生态及其平衡的研究,试图在具有丰厚历史感的人文文化的基础上,分析西方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掩盖和人的本质追求的忽视,随之以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为基础,进行人文生态基本理论、社会构想和目标等方面的初步探讨。
该书以一种开放视野,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理论互动,努力打破学科间森严界限,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科研成果,汲取来自生态学、哲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成果,实现了研究资源的有效整合。细读全书之后,不仅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的来龙去脉,而且从字里行间呈现出人文关怀的啸声呐喊,建议和意见具参考应用价值,不失为一部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力作。作者表现的切入现实研究命题的敏锐度、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遗余力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