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育的现状与救赎

2013-04-02林楠楠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武术

林楠楠

(东北石油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当前高校武术的教育、传播与发展遇到了瓶颈,武术文化在社会中大量流失,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园地,具有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现今的中国武术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来源于中国武术教育的问题.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经典之一的中国武术,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义务.改革中国武术教育从而改善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实现中国武术继承和发展,已成为中国武术改革的当务之急.

1 高校武术教育现状

1.1 高校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内涵的流失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形成规模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把我国武术这种优秀文化运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发扬光大.在现今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武术主要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和体育教学内容,往往被忽视甚至忽略,更不要说对它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的挖掘.今天的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几乎全面地被西方体育项目所垄断.不论是体育教学的理念,还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所占比重越来越少.高校的武术教育已经失去了它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1.2 西方文化思潮影响下学生视域中的武术竞争魅力缺失

西方体育文化着重体现个人的自由意志、张扬个体的个性.从古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奥利匹克运动到现今的现代奥林匹克理论,西方体育运动思想一直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竞争而不注伦理,在体育运动中突出体现了体育竞技的重要作用.

中华武术以搏击厮杀萌芽,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攻防格斗、技击对抗的风格和内涵,因此具有很强的竞技特性,但是作为高校武术教学来讲实际操作却是以演练技能的套路为主,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出发片面的追求这种攻防格斗、技击对抗的竞争性的刺激并不可取,因为武术自身蕴含的人体攻防之本能、华夏民族之风格、中国古典之哲理,形成巨大的生存空间和拓展能力,构成了集人体攻防运动、人生修养、伦理道德、哲学理论等为指导的“东方文化”.所以高校武术教学不仅是传授动作形态、技击技巧的一门运动项目,而更是包含“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我国古代优秀人文思想内涵的文化形态下的教育形式.相比较武术教学,现在高校体育中富有激烈竞技性的球类项目、充满柔化竞争性的休闲项目和富有技击特色的散打、跆拳道等项目大受学生欢迎.高校武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丧失了技击对抗等竞技需要,导致武术在学生心目中的武术魅力弱化,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武术套路不明就里而大失所望,失去学习武术的兴趣,殊不知,作为韩国国粹的跆拳道和我国武术范畴内的散打同样有他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不单是表面所体现的攻防技击.

1.3 高校运动健身项目、运动手段多样化弱化武术运动的功能

生活方式的多姿化、健身手段的丰富化、娱乐项目的多样化使武术原有的运动模式显得落后时代、力不从心.首先、高校开展武术教育的目地是通过武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武术这一文化瑰宝的丰富内涵,逐步掌握武术运动的技能、方法、规律,养成武术锻炼和健身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11].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武术教学首先采用重复教授学生简单套路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学生初步掌握武术技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缺少武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和攻防含义理解,使学生反复记忆一些枯燥、不理解的动作,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和无趣感,进而丧失了学习武术的动机和兴趣;其次,众多多变、精彩而富有趣味的运动项目使学生的心思和精力分散,使学生在武术方面的精神投入和体力投入减少,再加上武术动作技术较复杂,动作规格要求较高,成型周期相对较长,在短时间内,习练者很难掌握武术技术要领,即使掌握了技术要领,学会了套路动作,一旦懈怠,套路动作会被遗忘得七零八落.因此,在其他健身娱乐项目冲击下,学生学习武术的精力和体力都有分散和下降,动作遗忘率大幅度提高,学生会形成一种学习的无力感、无趣感,从而放弃武术的习练.

1.4 市场经济思维下的社会价值观改变影响了学生的武术价值观

武术的价值理解不仅要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来思考,更要从它本身的内涵去探索,武术外在技术能够练就“手、眼、身法、步“的完美和谐需要周期较长,而武术“精神、气、力、功”的内在练心练气的过程更是需要多年积累,更不要说武术内在文化价值的理解与参悟更是一项长期而缓慢的历程,这种对待武术内在精髓的领悟是需要不断地习练,使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习练者,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效果.这就造成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快节奏、高成效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武术这种长期、缓慢、成效周期长的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利益至上”、“急功近利”已经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这种思维理念.所以很多学生选择了散打、跆拳道等能在短期内见到习练成效的运动项目.在经济体制、竞争思想突出的今天人们追求快速的眼前利益,而放弃欣赏长期而潜移默化形成的武术魅力.这种域外体育文化的冲击,导致中国武术教育的单调和苍白.

2 高校武术教育的救赎方法

2.1 加强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大学归根结底的本质规定性就在于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启蒙把个体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同时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进步[1].校园武术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目的是建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环境,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受环境影响形成自身积极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改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方法.学生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接受这种氛围的感染,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不断得到提升,反过来又积极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校园体育文化更加蓬勃向上,这种良性循环不断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体育行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些都会伴随着学生走入社会,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基础.

2.2 武术教学多角度的内涵传授

武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强身健体、攻防技击.中国武术中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思想教育着人们对自身身体和外在自然的尊重,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武、礼的相互统一,代表着武术中人与人的关系,以武好友,以礼促武的文化价值观使人与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不应该只重外形而忽略内在,只有让学生体会了武术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才能是学生更加理解和领悟武术的真谛,不仅在行为上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练习,而且对于学生武术行为也起到扶正或指引方向的作用.

2.3 武术教学方法的多层次性

武术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动作,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而且要让学生理解武术动作的技击原理和美学原理.明白技击原理是让学生学到武术技击的特性,而且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学习美学原理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感的的追求,充分的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练习武术的美好享受.

2.3 武术行为的充分融合

解决武术教育中的瓶颈问题,不能只从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还应该以武术教学、武术竞赛、课外武术锻炼等方面协调运作、充分融合为手段,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的武术行为的特殊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完成武术练习从“被逼迫”到“被主动”再到“主动”的转变过程.

〔1〕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61-66.

〔3〕郑国华,薄雪松,肖正,尹国昌.中西体育文化价值选择的差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314-317.

〔4〕马剑,邱丕相.对武术实存的评价与反思——兼议武术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7(5):92-96.

〔5〕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