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安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以皖江示范区为例

2013-04-02王晓政孙中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皖江区域人才

王晓政,孙中义

1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职业教育是从80年代发展起来的,到现在不过20多年的历程,其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孤立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因素.当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生产力低的社会没有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要协同发展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那么关键就在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协调.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决定作用

1.1.1 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人才,原来的技术人才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越多,那么就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除了市场需要的原因外,政府财政的投入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归根到底还是受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最终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得.

1.1.2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不同地区由于受到资源,以及交通的条件的影响,所以不同地区对劳动力专业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区域经济要发展,其产业结构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发展直接的影响到了人才的需求类型的不同,从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1.1.3 区域经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另一方面,其必然推动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都会倾注更多的投入在教育的发展上,除了满足对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考量标准.文化的软实力已经得到了重要的肯定,职业教育当然也是其题中之意.

1.2 职业教育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研究了,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丹尼森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对美国1929-1957年美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教育对美国经济的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35%左右.[1]不仅是国外,就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域来看,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都达到15%左右.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是生产分工中的重要纽带和环节.人才和科技进步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然而科技进步最终还是依靠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职业教育的角色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很多高兴行业,如电子信息技术,高新材料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因此,原来的中低级劳动者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扮演了培养高兴技术人才的角色.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对劳动力不同的需求,职业教育就要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比较有区域针对性.总之,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1.1.2 提供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原来的中低级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就面被淘汰的境地.然而市场上又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这样就会导致技术人才的断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供了一个途径,一方面培养了不同类型的人才,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至于导致人才的断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职业教育还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深化教育,为企业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保障,这样也利于减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带来的阻力,使更多人的就业得到保障.

1.2.3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科技的进步意味着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职业教育拥有人才优势,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方面的成果通过企业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科研计划,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表明:职业教育要有区域性、产业性、多样性、灵活性,根据所在的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设置好不同的专业.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要为职业教育提供好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保持协调,一个地方的经济才能得到巨大的发展.

2 职业教育与皖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皖江示范区共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494所,其中高职院校45所,中等职业学校281所,技术学校168所,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办为主体,中职与高职衔接,公办民办并举,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示范区的人口文盲率平均高达10.90%,每10万人口拥有的大专及以上人口平均仅为5142人.另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的比重来看,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芜湖仅为11.56%,而北京为19.29%,上海为14.22%,如果将规模因素考虑进来,则绝对差距将进一步扩大.[2]而且示范区高素质的人才流失有待进一步遏制.除合肥、宣城与六安以外,其余城市每10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者的数字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对皖江示范区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职业教育与皖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从政府、企业、学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1 从政府方面分析,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2.1.1 经费投入亟待提高,投入方式有待多元化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人民大会堂就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到“我们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投入的比例还是偏低,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学前教育的投入.”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因为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陈旧的偏见,对职业教育不重视乃至忽视.他们没有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10至2012年,皖江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3.45%、14.87%、15.72%,远低于发达地区的23.36%,亟待提高.[3]在教育投入上,仍是依靠传统的政府财政加学校收费的投入方式,融资、捐赠等筹资渠道不畅,难以实现多元化投入.目前,除了政府拨款,职业院校大都依赖银行贷款,风险很大.同时,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投资还远远不够,很明显的一个佐证是民办职业院校数量还很少.另外,社会捐赠渠道也不畅通,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机制还未确立.

2.1.2 多头管理造成行政绩效低下

皖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分别由教育、劳动保障部门和经贸等部门管理,这样就容易形成政出多门,协调困难,从而给政策制定和业务管理都带来一定混淆和障碍.例如,存在着“证出多门,彼此交叉,证书间难以互认互通”问题,应完善在管理职业资格方面的法规建设,切实落实劳动准入制度,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出台配套政策加以支持和协调.2.2 从企业方面分析,存在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参与管理的程度不够的问题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培养通才,而只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组织和职业教育机构密切合作是双赢的.企业积极介入职业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可以让职业教育机构为自己“量身定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甚至也可以参与职业教育的投资,节省自己的职工培训费用,获取新的盈利渠道.但从目前皖江的实情看,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工作、校企合作,一些企业领导也不重视员工职业培训.

2.3 从学校方面分析,由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3.1 发展定位相对模糊,区域服务意识不强

职业教育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具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职业性的四大典型特征.它必须符合地方特色、行业特点,符合工作要求,符合行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会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但现实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在许多学校尚未真正确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一些职教集团运行流于形式,区域性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有效机制尚未建立.

2.3.2 必要的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模式落后

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能力的保证.近年以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皖江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条件得以很大改善.但是限于办学规模持续扩张、筹资渠道狭窄以及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原因,办学条件仍难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通过对皖江15所职业院校的346名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图书资料、刊物、实验器材、文体器材,还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都无法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3.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关键力量,是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师资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学历偏少.经调研发现,现阶段皖江职业院校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严重缺乏,硕士以上学历只占被调研教师的7.68%,只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了28%,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主要为本科学历.第二,“双师型教师”偏少.皖江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是传授理论课的教师,而“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少.据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皖江中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仅占23.46%,双师型教师师生比为1:117.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仅占37.69%,未达到国家“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要达到总教师人数的50%”的要求.第三、高级人才比例偏小经过对18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皖江职业院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仅占17.57%,远远低于国家标准25%.

3 推动安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

一方面,要明确公共财政的主体地位,明确近期各级政府相关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和中长期财政投入目标,完善教育经费支出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要拓宽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多元化筹资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组织、非盈利组织和个人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发挥中介与社会组织的资金筹集功能,采用银行信贷、合作办学投入、募捐、资本运营、证券融资等多种筹资形式.同时,要规范与拓展社会资金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制定优惠的教育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

3.2 优化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转移

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根据产业结构来架构专业结构,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把专业优势通过教学环节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4]对接产业结构,应该建立以芜湖为核心的皖江东职教板块,以合肥为核心的皖江北职教板块,以安庆为核心的皖江西职教板块,从而形成三大人力资源服务区,产生与产业转移承接与发展相对接的便捷化服务效应.

3.3 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办学.从学校和企业层面来说,要以共赢为思想导向,采取以协议形式建设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一方面,可以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基地、职业培训等合作办学方式,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以直接注资或以师资、设备、场地等多种形式参股,以股东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参与职业学校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工作.

3.4 建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非官方组织

应该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纯民间的跨地区民间组织.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智囊机构,主要由各地的经济界、法学界、政治界等专家学者组成,为区域间政府决策提高咨询.二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主要由区域各地的行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士组成,参与制定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三是建立职业教育校企联合会,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和职业学校密切参与.

3.5 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要加强与企业合作.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绩效考核挂钩并加以制度化,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引进来自企业组织的兼职骨干老师,优化“双师”结构.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皖江示范区职业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对,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角度提出皖江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财政投入、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建立非官方组织和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五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搞好皖江示范区,使安徽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万青.安徽省地市区域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35.

〔2〕范恒山,吴克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223-224.

〔3〕董昭礼.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8-139.

〔4〕国务院批复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1/21/content_1516462.htm,2010-01-21.

猜你喜欢

皖江区域人才
人才云
分割区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