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审美中心”的哲学批判与音乐教育的本格哲学建构之我见

2013-04-02李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多元化哲学理念

李妍

(红河学院组织部,云南蒙自661100)

“音乐审美中心”的哲学批判与音乐教育的本格哲学建构之我见

李妍

(红河学院组织部,云南蒙自661100)

本文通过分析了埃里奥特对审美音乐教育的哲学批判,提出了如何坚守“审美教育”的哲学阵地,从而改变社会大众对审美音乐教育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渐走向“音乐作为文化”的哲学基础之上.

音乐审美中心;哲学批判;音乐教育;哲学构建

以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很长时间受到了音乐教育界的质疑,大多数的音乐学者持反对意见,他们都是从国际音乐多元化教育理念考虑的,针对这种新的核心理念教育观进行了批判.而赞同这种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学者,有些人认为审美作为音乐教育核心其实是本质主义的哲学,局限性的将教育本质判定为单纯的审美,禁锢在牢笼之内,使得音乐教育无法真正的联系到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其实人类的正常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跟音乐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宗教、政治、经济、各种文化活动等等.有些学者把多元化音乐教育作为现代音乐教育的重点,认为以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真正的立足于音乐形式轮的价值观上.当然还有少数的学者以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为基础,把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当成了音乐教育的必然方向和潮流,还以这个为理据批判我国的审美教育哲学.

1 埃里奥特对审美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批判

在埃里奥特看来,审美会对音乐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简单的概念摘要主要表现在:

1.1 批判将音乐作为客体

音乐审美的主要概念就是把音乐=音乐作品,并且从客体的角度去认识音乐的实际本质.在埃里奥特看来,美学理论家将音乐和音乐作品究竟是什么混淆在一起,使得这种关注角度变动很狭隘,忽视了音乐产生的过程,没有感受到音乐存在的艺术性以及创造力.其实审美是去感知事物,而不像音乐那样可以进行创作,通过看、读、听是无法创作的;另外音乐客体这种审美理念,促进了音乐教育消费,并不是音乐艺术的主动创作.所以这种教育角度能够通过审美来提升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

1.2 批判音乐审美感知

由于音乐主观的反映,使得音乐方面的体验和理解受到了限制,这是因为主观的审美感知主要通过聆听,去感受音乐作品的乐曲结构.在雷默看来,体验时为了保障音乐性,聆听者应该独立的去找出审美特征.其实审美聆听应该是单纯性的音乐感知,不牵扯其他的因素.任何文化活动中都会涉及到音乐,聆听都应该采用狭隘的方式.这种音乐教学审美方式过于的欧洲化,从审美的角度去反应和感知是为了让意识形成优越感.

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感受世界各地的音乐差异:①把所有的音乐划归到单一性的目标;②所有的聆听者职能感受到单一性的音乐模式;③将所有的音乐创造者以及聆听者不分地域、国籍、种族都划归到单一性的动机中,将不论时代和国籍的音乐划归到统一的聆听方式下.通过审美角度去感受和聆听音乐,这种才是最适合和最有音乐性的聆听方式,这种理念并不能真正感受音乐过程.

1.3 批判音乐审美体验

在雷默看来审美体验的价值是在音乐本身、内在、自给自足的实际本质,而并非功利性的服务目的,应该从本质上去体验.审美的体验和感知应该要求聆听者将影响个人的客观因素去除,从主观的角度去感受音乐作品客体的反映,受到了音乐作品的规律去控制和统治.根据审美体验作为理论的基础,在苏珊·朗格看来,音乐作品是为了表达情感的特殊形式符号,并且还可作为审美音乐教育的论据,其实音乐教育就是要教育人类的情感.

在埃里奥特看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研究,传统的音乐审美教育哲学已经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化、高度化的哲学理念.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中的原理和假设基本上都是无效的,并且很多的逻辑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埃里奥特借用了科德斯以及伯赫克的看法而表明:“对于高度理性化的理念,对于其任何原理的任何攻击就是对体系本身的攻击;假如其中一个原理被抛弃,那么,它所有的原理也必然如此.因此,体系的地位越高,整个理念体系的反面论证就越重要……因此,一个系统化的理念体系受到它最薄弱的元素的支配.”

2 坚守“审美教育”的哲学阵地

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轨道中,造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的传统思想受到了不小的挑战,这种观念激化了对其研究的使命感,但是不能过度的紧张这种挑战心态,而是要顺应发展潮流.学术领域之中因为观点和流派不一样,想要并存时正常的意识形态和法则,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潮流从某一方面可以表现出这个时代的进步和昌盛.想要判断和评价学术思想,最重要的还是要社会的认同,不能片面性的根据是非来判定.就如同儒家之争在我国的历史上经过了千百年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是非判断,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却受到了这种儒道互补精神的影响.因而在这个包容并存的环境里,每一种学术流派都应该自由的竞争和发展,并且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学术上的讨论和批判,但是不可以在音乐教学中随意的去打压他人,借故抬高自己,检验真理应该是通过历史的实践而慢慢形成的.尽管音乐审美哲学这中观念会受到人物和时间的约束,但是不应该武断的予以否定,这是因为有点超出学术可研究的范围了.

其实无论是世界上哪个国家,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理念而言,是一个既传统又新鲜的课题.其实在两千年以前的古代文明中,那些先哲们就已经研究和讨论过,但是到了精神文明发展到现今高度的今天,人类还是在探索和认知这一课题,区别就在于对此了解的更为深入,更符合现今音乐教育的审美理念.因而,理论和实践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哲学思想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创造的,其实是多元化的审美意识跟长期的音乐教育所形成的产物.虽然这种文化历史不会因为国籍不同、时期不同而改变,但是却会有不同的表述和理解,就像是长河一样永远都不会被阻断,这种形成的原因是人类永远都会追求美得物质和享受.很多的哲学理论都是建立和借助科技的思维模式,因而可以把音乐教育的哲学元素进行分解,可以形成多样的微分子,将其中的多元结构进行剖析,跟音乐学科联系在一起,这种剖析的方式只是将结构之外的进行肢解,并不是真正的把音乐本质剥离出来.但是令人不解的地方在于,这些学者一边否认音乐审美的功能和体验,而另一边却又强调音乐具有着超凡的魅力,这种音乐魅力如何而来?并不是将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抛弃掉,直接推行音乐的制作就是在表现音乐的魅力所在,这样就是本质吗?

在我国的音乐教师,对审美教育实践的成果以及音乐教学的地位更加的珍惜,明白它来之不易.虽然我们拥有着上千年的音乐文化历史,但是现今的社会因为应试教育这种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干扰,音乐、美术、体育这三门课在社会跟学校中不具备相应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初期,审美教育根本就不在教育方针之中.这里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术上的研究跟不上脚步,无法为社会带来具有说服力的审美教育理念.近年来,经过很多教育学者的努力,已经拥有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将审美音乐教学逐渐的列入教学大纲中,并且我国很多的重要文件里已经明确将美育加入到了素质教育的方针之中.所以将美育教育良好的实施是符合我国国策的,是符合我国音乐教育观念的,将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本质面表现了出来,还能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功能性,使得素质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音乐审美教育的哲学理论不应该形成固有的思维,应该不断的跟着音乐教改变化和发展,并且还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做到扬长避短.由于社会大众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和特性了解以及深入的程度不断的提高,在上世纪末期开始,很多的音乐学者提出了“核心论”这种观点,比如姚思源提出的《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晓言提出的《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徐华东提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这些相关论点等等,它们都是以音乐实际的审美本质而提出,将音乐教育的规律以及本质强调出来,这可以当做进一步的深化了解音乐审美哲学理念的认知.这一理念已经演变成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还在本世纪初期下发了国家文件,明确指出了这个基本理念的问世,引起了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只要表现在批判和质疑两方面.质疑主要提出了音乐新课标下的逻辑矛盾,在他们看来音乐新课标,一边将音乐这门学科存在的审美属性表现了出来,并且还突出了它的核心地位;另一边又表现出音乐课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增加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并且将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多元文化作为核心理念.虽然这两方面的存在是各有价值,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表现了核心里出现的两种矛盾,因而“以审美做为核心”是比较狭隘和片面的,很难加以确立.如何将表述显得更加严密,只有通过融合、消化才能具有科学合理性,所以需要社会大众一起集思广益才能逐渐完善.

在批判“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时,将我国的音乐审美哲学理念加入到西方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以后现代主义作为发展的理据,批判这一哲学理念.我们只需要知道和了解以下两个观点:(1)音乐学家的治学态度应该保持着“兼容并蓄”、“兼听则明”这种方式,这样才能更适合多以适应多元文化世界中的自身生存和发展;(2)教学风气应该讲求实事求是,使得批判的对象和依据包邮可比性和统一性,这样在讨论和研究时能够保持在一个平台之上,运用同一种语言文化交流,这样才能让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这也是坚守音乐审美哲学阵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并非真的过时了,应该作为我国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理念.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思想之下,我们应该保持高瞻远瞩的态度,征集社会大众的意见,不断的深化了解和健全完善,现今如果把音乐的视角转变为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时,不仅仅在音乐教育的美学和哲学方面要呈现多样化,其实音乐本身存在的技术体系和形态也应该是多元化的.“音乐作为文化”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仅在音乐教学中增加文化和音乐的相关内容,也不可以在传授音乐知识时随意的拼凑相关的文化知识,应该对音乐的历史、形成、文化、人类学科等等都进行丰富的研究,了解音乐文化本质的内涵和成果,找到音乐文化观和世界观所存在的变化,还有音乐审美哲学以及美学两者在领域中出现的变化.并且由哲学界发出的呼吁对音乐教育中的哲学研究应该得到重视,不可再置之不理.

〔1〕管建华.鲍曼(W ayne D.Bowman)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新实用主义哲学趋向简析[J].中国音乐,2009年(7).

〔2〕郭小利.从艾利奥特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看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变迁[J].艺术百家,2010(9).

〔3〕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2011(3).

G633.951

A

1673-260X(2013)09-0194-02

猜你喜欢

多元化哲学理念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菱的哲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