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强化新闻报道的“有用性”

2013-04-02朱帆

传媒 2013年8期
关键词:羊城晚报公益事业新政

文/朱帆

作者系《羊城晚报》要闻部编辑

新闻传播中,“有用”是受众对媒介进行评价进而选择媒介的一个现实标准。笔者认为“有用性”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是媒介及其新闻报道的实用性,即借此可以获得政策指引、服务资讯等;其二,是媒介及其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即新闻报道的效果、产生的作用等。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把有用性作为新闻报道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强化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作用。那么,要如何才能强化新闻报道的有用性呢?

近年来,报纸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公众利益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并与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制定、服务水平、行政效率以及社会秩序等直接相关,舆论和社会高度关注。媒体的介入,往往可以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推动一个行业或领域的发展,促进社会难题或焦点问题的解决,完善政策或稳定社会秩序。目前,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公众利益可谓媒介“三公”法宝,关注“三公”热点,可以凸显新闻报道的有用性。

公共事务中发挥沟通和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在公共事务报道上,阐述多方意见,表达各方诉求,调查揭示真相,发挥了沟通和监督作用。媒体在政府、公众之间建立起和谐有序的良性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公众通过媒体可以更好地监督政府,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因此,新闻报道的有用性得以体现。

2012年10月12日,广州市长陈建华透露,计划在广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白云山建穿山隧道,以缓解广州北部交通。白云山景区被誉为广州的“市肺”,一草一木引人关注。《羊城晚报》报道这一消息后,众多市民通过媒体表达反对意见,认为隧道对白云山以及周边重要人文设施和高校破坏太大。《羊城晚报》从立项报批、交通困境、市民意见、工程效果等多个角度,向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受影响单位以及普通市民问计,对这一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11月26日,隧道项目牵头单位——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首次公布正在论证中的三套方案,并委托报社向公众征询意见。12月25日,广州市长陈建华首次回应隧道争议,表示会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听取意见,之后表态白云山隧道不会强行上马,会多听民意。2013年1月18日,广州市建委紧急通报白云山隧道项目暂缓实施。

三个多月的时间,每次有相关单位或相关领导的活动,“白云山隧道”都是记者必问问题。从政府规划,到计划的最后搁置,政府和公众多次通过媒体“发声”,表达各自观点和诉求,最后达成了“暂缓实施”这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在“白云山隧道”事件中,正是新闻媒体的报道,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羊城晚报》的前期介入和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让受众得到了“有用”的信息,形成报道“有用”的主观认知,从而愿意与《羊城晚报》建立信息传受关系,政府市民都愿意通过这一平台表达各自诉求,从而实现了政府市民之间的良性沟通,最后影响了政府决策。

主动介入公益事业当“推手”

进入活跃期的中国公益事业,为媒体的参与及推动创造了条件。实践证实,媒体对公益事业的积极报道和参与,能更有效、更清晰地向政府、社会及公众传递公益组织或个人的诉求。报纸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往往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强烈关注,并引发广泛的救助热潮。新闻报道的主动介入,可以推动公益事件的发展,使相关人员迅速得到救助,甚至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或改变。

2012年2月,媒体报道广州一名11岁的白血病女童小碧心急需数十万元做骨髓移植,她的父亲——发型师刘任能坚持凭自己的手艺通过劳动“有尊严”地换取女儿的医疗费。《羊城晚报》报道并主办了救助小碧心的大型义剪活动,带动全城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剪•爱”公益活动,短短两天,为小碧心筹集的善款高达85万元。之后,媒体推动下的公益活动并未停步,第二场第三场全城义剪活动连续举行,为需要帮助的白血病儿童筹款。

在小碧心事件的影响下,多个关于儿童重疾救助机制的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公益NGO、传媒、小碧心爸爸刘任能等诸多代表参加了活动。会上,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确定将救助重症儿童作为该会长期项目。广州市民政局表态,将出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

过去,媒体对公益事业的参与主要是通过新闻发布来动员公众参与,基本是“扶一把”、当配角。但在小碧心事件中,媒体对公益事业的参与不再局限于提供信息,而是主动介入,通过“推一把”成为参与者,促进公益事件乃至公益事业的向前发展。媒体的主动参与,将一个人的求助转化为全社会为公益事业的努力,对重症儿童的救助从个案演变成一个促进政府建立救助机制的契机。从小碧心爸爸最初“有尊严”的求助,扩大到帮助与她有相同命运的病儿家庭,进而推动公益组织设立专项资金、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救助重症儿童。随后,《新快报》等广州多家媒体开办公益版面,长期提供需要救助者的信息,引导爱心慈善捐助。

在对公益事业报道的过程中,媒体如果只满足于常规性监督,只关注事后的跟进,往往无法为公众提供太多有用信息,无法让公众参与其中。而当媒体成为事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成为公益事业的参与者,就能更好地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让公众产生“媒体有用”的认同感。

公众利益面前借“力”发声

过去,往往是报纸一篇批评报道,不少问题迎刃而解。现在,媒体舆论监督之剑似乎“钝化”了,被监督方也有了诸多应对之道。针对公共关注的热点问题,媒体要通过新闻策划,有理有节地进行新闻报道。同时,借助职能部门的政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公众舆论形成合力,促成问题解决,实现新闻报道的有用性。

广州市教育局今年1月24日突然发布《2013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宣布普通高中“指标到校”,越秀、荔湾和海珠这三个老城区分区招生,引发民意强烈反弹。面对家长反对和媒体质疑,广州教育部门除了回应称“新政是根据上级文件制定,旨在教育公平”之外,采取了沉默的态度,任媒体报道评论齐发,“我自岿然不动”。

如何打破这种僵局?2月15日,媒体借力政治监督,请出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和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两位政协委员就广州市中考新政问题进行研究后,以“政协委员‘社情民意反映工作’专用笺”的形式,向广州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对广州2013年“中考新政”的主要意见和建议》,“逼”广州市教育局接招。当天下午5时许,教育局局长屈哨兵给孟浩发去短信,称“中考新政”不会贸然作断,并表示将召开座谈会,诚邀孟浩、韩志鹏出席。17日下午,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也就此事给屈哨兵发去短信,建议“中考新政”推迟三年实施。“中考新政”事件就此打破僵局,进入良性互动阶段。

4月3日下午,各方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博弈和沟通之后,广州市“中考新政”正式公布,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政策推迟三年实施,公众诉求基本得到满足。屈哨兵表示,新政是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逐渐达成的共识,是在充分吸纳民意后做出的选择。

在“中考新政”出台过程中,媒体借助政协的政治监督,凭借新闻舆论监督,与公众舆论形成合力,促成问题圆满解决,充分显示了新闻报道的有用性。同时通过这组报道,也强化了受众对媒介影响力、公信力的认知和评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进一步强化了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

我国正面临激烈的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之带来社会、个人关系重塑,思想日益多元化,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现实下,人们需要从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了解社会现实,紧跟外部世界的变化,从而自我调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媒体强化新闻报道的有用性,争取更多读者认同。同时,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竞争,有用性是纸媒的优势,也是纸媒的安身本领之一。报纸新闻有用,读者追而捧之;相反,如果报纸新闻只是一锅大杂烩,报道“无用”,就必然会被读者舍弃。

纸媒应牢牢抓住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公众利益这“三公”,主动介入,提高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发挥新闻的社会效益,就能凸显新闻报道的有用性,进而牢牢抓住读者。

猜你喜欢

羊城晚报公益事业新政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关于新政的思考
“打新新政”让沪市雪上加霜